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植樹節經典散文:大地是不需要人工來綠化的

植樹節經典散文:大地是不需要人工來綠化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5W 次

導語:陽春三月,草長鶯鳴,依稀還記得小時候這個季節,老師常常帶着我們到村外的小河國去種樹,那時的植樹節似乎特別有意思,轉眼間植樹節就來了,以下是小編蒐集的關於植樹節散文,歡迎閱讀!

植樹節經典散文:大地是不需要人工來綠化的

植樹造林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因爲我發現這是一個童話。

1979年設立“植樹節”,迄今已經30多年了。效果如何?有官方數據:2007年,義務植樹5億人次,植樹22.7億株。據此大概估算,30年應植樹658.3億株了。若每株樹佔地5平方米,這些樹將鋪滿3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林業系統的植樹總量應該比這多。但事實並非如此,顯然大部分樹都沒有成活。

有個段子:植樹節到了,下級請示領導:今年植樹去哪裏?領導神祕地一笑:還是老地方。

年年種樹只見“數”,歲歲造林仍是“零”。古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古人大多是在房前屋後、道邊堤旁植樹,這種植樹有點像園藝。今天的植樹造林是到野外去造林,目標是綠化祖國,改善生態環境。

古人植樹大多是在溼潤地區,不是在乾旱半乾旱區。今天的植樹造林主要的目標在乾旱區,爲的是讓那些沒有樹的地方長起樹林來。

今日植樹的問題就出在我們與古人的這些差異中。

西北乾旱區,約佔國土的三分之一。在這裏除了山地和河流附近,基本沒有樹,除了草原和灌木叢,更大的區域是沙漠、戈壁或裸露的大地。到大西北植樹,是要讓這裏的荒山禿嶺綠化成林地。這個目的本身就有問題。

在自然界,無論是沙漠、荒山禿嶺,還是草地和灌木叢,都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有着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植被與氣候是相對應的。西北地區之所以是沙漠、戈壁、沙地、草地,這是由氣候造成的。這裏遠離海洋,夏季從東部海洋吹來的飽含水汽的季風吹不到這裏。因此,這裏降水量低,不能滿足樹木生長所需。年均降水量400毫米是森林生長的底線,低於這個值,樹木就不能生長了。大興安嶺——太行山一線以西,降水量小於此值,所以很少有森林存在,山地除外。如果平均年降水量低於200毫米,就連草也無法生長,只能是荒漠了。寧夏的賀蘭山以西就是如此。

在年降水量低於400毫米的.地方植樹造林,需引水澆灌。這我稱之爲造林第一定律。

但植樹造林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造林不能靠澆灌維持樹的生長,因爲這是得不償失的。我們都參加過植樹,一般植樹活動的典型過程是這樣的:春天——樹木復甦的季節,一些人坐着汽車,帶着樹苗,來到某個沒有樹的地方,挖出一個個坑來把樹苗一棵棵栽上,培土、澆水、壓實,然後走人。植樹造林的潛臺詞是:一個地方沒有樹,不是別的原因,只是因爲沒有樹種或樹苗出現在這裏。其實不是這樣:一個地方沒有樹,不是因爲沒有樹種和樹苗出現過,而是因爲氣候、土壤等條件不適合樹木生長。

那麼在溼潤的東南地區植樹造林會怎樣?

這裏有植樹造林第二定律:凡是能長樹的地方,樹都會自己長出來。

這樣說源自一個概念——“頂級羣落”。頂級羣落也意味着,即使人類把一個地方的植物羣落全部剷除,經過一段時間,大自然還會重新造出與原來相同的羣落。比如一片森林,被人類砍伐了,只要給予足夠長的時間,這片森林還會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不是否定人的作用。造林可以省略植被演替的中間環節,加速得到特定的森林。出於商業目的這是可以的,但爲了改善生態環境就沒必要了。因爲人工林生態功能低下,它樹種單一,層次簡單,穩定性差。大部分人工林只有一個喬木層,有人稱之爲“綠色沙漠”;而天然林,有喬木、灌木、草本等至少三個層次,每層中還有不同種類的動物與之適應,這是人工林無法相比的。

因此,爲了生態的目的,最好不要去造林,還是等一等,只要能長樹的地方,上帝一定會造出一個“頂級的森林”。我們不可能比上帝還高明。

最後,我想說的是:

任何大型的植樹造林工程都是可疑的。

任何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指標都是給神的。

祖國是不需人工來綠化的。

祖國是要愛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