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雨中景山讀景散文

雨中景山讀景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京城仲夏,溼悶與溽熱,源於高溫與陣雨交替而生。那日,長稿交付,撐布傘作雨中游。

雨中景山讀景散文

自有記憶起,在北京西城區生活了10年,總有不捨之情。因此,閒暇時段,常來這片區域散履追思。那日,來到北京西城皇家園林較爲密集的“山海之間”。東望,景山高亭在迷濛中守望,西望,北海白塔在瀟瀟中聳立。山水之稱謂,山在前、海在後。由此,我先入景山。

景山,這座挖海堆積的土堆被稱爲“山”,很大因素,是北京曾爲遼、金、元、明、清古都。其概念遠勝視感。幾十米高的山,最引人賞讀的,便是自東向西依次延展的五座古亭。迎着飄灑的雨簾,聽着隱隱的雷聲,我入山觀亭,眼中飽賞靚麗,心中洋溢美感。

首遇最東側山峯間的周賞亭。但見孔雀藍琉璃筒瓦爲頂,紫晶色琉璃瓦卷邊,重檐圓攢尖頂爲蓋。上檐斗拱,設計爲重昂七彩,下檐斗拱,顯現爲單昂五彩。內外8根彩柱熠含蓄莊重。此情景,一個“賞”字,豈能囊括其美?

走近第二座山峯間的觀妙亭。但見翡翠綠琉璃筒瓦爲頂,明黃色琉璃瓦卷邊,重檐八角攢尖式。上、下檐與內外兩圈彩柱,與周賞亭一致。雨景中,隱現幾分春色,妙思可人。

登臨山巔,便邁入萬春亭,進入京城中軸線中心點與制高點。但見黃琉璃筒瓦爲頂,綠琉璃筒襪剪邊,三層重檐展示豪威,四角攢尖頂凸顯威赫。每層的層檐斗拱與“周賞”、“觀妙”趨同。只是內外彩柱明顯偏多,外層20根,內層12根。恍若一國之尊,其配置明顯高端。

從萬春亭走出,西下,依次與輯芳亭、富覽亭相遇。建築形制與景觀特色與景山東側的“周賞”、“觀妙”形同孿生。

我在雨中觀亭,繼而“讀亭”。五亭,雖名稱不同,但皆爲皇家專屬的重檐或是三重檐。亭頂,皆爲帝王“尊貴皇權色”——綠、黃、藍色琉璃瓦。秀美且威嚴的景山五亭!以“賞”、“觀”、“輯”、“覽”爲名,以上視下,飽覽京城。峯頂之亭以“萬春”爲名。彰顯君臨天下,萬代春光。

飽賞翠峯間的豪威之亭,一如感知接天連日的皇家氣勢。撐傘四顧,見雨量時大時小,若綿綿無期。忽萌生幾分擔憂——倘若雨量超常、形成災害,用土堆積的山,以木爲料的亭,能否經得住漫無邊際的風吹雨打、長期浸泡?

聯想起百代興亡、風霜雪雨、金戈鐵馬、沉舟側畔……留給後人受益、留給來者吟誦的有形或無形遺產,大多是民間智慧。皇族與官場,儘管一時富麗堂皇、飛揚跋扈,總因貪求過度、剛愎自用、高處不勝寒,而失去“本我”。

想到此,忽見後山腰的'西北角,有一處不大的平臺,擺放着用於賞景、小憩的座椅和木桌,建築形制與涼亭相近。於是,向正在巡視的公園安全員詢問。

原來,這座看似簡陋的“無名亭”,是景山雨水池的“頂戴”。這座平臺之下,深藏超量雨水的存儲空間,儲存從山上收集的雨水。根據介紹,我走向景山南坡和北坡瀏覽。在很不起眼處,發現由藍機磚組成的擋土牆。幾位文質彬彬的中年人,正冒雨在土牆邊勘察。出於數十年採編工作的習慣,我走上前去,與之交談,細問情由……

原來,這些人就是設計“巧用雨水”的工程師。眼前這些擋土牆,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攔截山上流下的雨水。擋土牆附近,分佈有30多個滲水井,雨水可由此流入井中,並沿着地下管道彙集到景山山腰部分的2個雨水池。南北坡的雨水池可裝100噸水,雨水池裏面安裝2個水泵。如今,收集的雨水一部分,用於澆灌山上的花草樹木,達到“取之於山,用之於山”的效果;另外一部分,則用於消防。萬春亭、觀妙亭、周賞亭附近的4個消防水炮管道與此相通,確保消防用水。早在數年前,景山公園管理者就汲取古人在北海團城收集、利用雨水的寶貴經驗,加以發揚光大,用於景山收集雨水工程,從此,景山之內,向污水管道排放雨水全部雨水被充分利用。這類既效仿古法又開啓新思路的雨水利用法,已開始被全國多家古蹟效仿,讓“淫雨”不至成澇。

走出景山公園大門,我重複以往觀賞古蹟後的動作——停步回望山峯五亭,浮想聯翩。我在想,古往今來,有多少深藏智慧、默默無聞、砥礪前行,守護文化精髓的無名者在勤勉勞作!他們的形象、業績,或許永世得不到彰顯,但他們的成果,卻融入輝煌古建中,融入珍奇遺產內……

想到此,忽覺雨霽天青。天際,一掛彩虹七色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