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找尋花斑石散文

找尋花斑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8W 次

  一

找尋花斑石散文

這是一塊沒有名字的石頭,直到今天,人們也無法從當地的文獻志書找到它的名字。把它叫做“花斑石”,是因爲這塊高約兩米、寬約一米洞眼密佈的石頭,非同尋常,當地人看到它滿身斑斑點點,便約定俗成叫它“花斑石”。

花斑石,幾千年來靜臥在嶽西縣明堂山中,它記載着一個比孟姜女更悲慘的故事,記述着幾百個範喜良血與淚的悲傷。

明堂山位於皖西南大別山腹地安徽省嶽西縣境內,距嶽西縣城42公里,英山縣城70公里,剛剛修通的嶽武高速從名堂山橫穿而過。明堂山屬大別山體系,它自多枝尖山脈蜿蜒而來,突起三峯而形成,主峯海拔1563米,是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是古代吳楚相連之地。相傳,2100多年前,漢武帝劉徹封禪“古南嶽衡山”,設祭拜之“明堂”於此山而得名。

初冬的一天,英山縣崇泗巖濟佛廟住持天毅法師說,要帶我們去看一塊先秦時期的石頭,並給我們講了這塊石頭的來歷。天毅師父說:“我出家三十多年了,不知道這塊石頭還在不在,如果在,現在應該是價值連城,因爲它記述的是一個朝代、一段歷史……”聽了這個故事的那天晚上,我興奮不已,一夜都沒閤眼。第二天我便催着天毅師去嶽西找尋這塊血淚斑斑的'石頭,去翻開塵封兩千多年的那段腥風血雨的歷史記載。

天毅師說:我在未出家前以挖藥爲生,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個秋天,挖藥來到了名堂山,山中的秋色很美,又是各種藥材成熟之際,專心挖藥,竟忘了時間。眼看着藍天拉下了帷幕,鳥兒歸巢了,纔想起趕快走出山林,可是天黑了,山路難行,我便順着一條雜草叢生的石板古道往前走。走了一段路,見山中古道旁山坡上有一戶人家,於是便敲門借宿。

這戶人家姓餘,熱情好客,我在這一住就是三個月。白天去山中挖藥,晚上就與這家人聊天。餘家大叔向我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真實故事,並說祖上讓他們要把這故事代代相傳,也不知道傳承了多少代,祖上口口相傳要保護好這塊石頭。

餘大叔說他們的祖先很顯赫,也很善良,一直在古道旁開飯店。他們住的這地方在古代很繁華,傳說漢武帝封禪“古嶽衡山”時就是走這條古道,登主峯,設名堂,這也是名堂山爲什麼叫這個名的來由。

據史料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吳楚之戰走的就是這條路,秦始皇東巡郡縣,也走過這條古道。兩千多年前,秦始皇頒詔,廣徵天下民工巧匠去北方修築長城。當時老百姓恐懼秦始皇的淫威,紛紛背井離鄉北上。那些南來北往路過此地的民工便在客棧歇腳。餘家祖先跟這些民工說,你們此去不知何日是歸期,不如在我這貓形石上鑿一石眼留做紀念。去的時候鑿淺一些,誰能返回,再在原眼上加深。心懷傷感的民工們接受了這一建議,心想:此去路途遙遠,修長城工程浩大,也不知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回到家鄉?誰都想回來把石頭眼往深裏鑿。

  二

一個冬日的早晨,我們隨天毅師從英山出發了,迎着晨曦,穿過彎曲險峻的山道,兩小時後來到了嶽西縣河圖鎮南河村,在一片廢棄的商店前,天毅師說:應該是從這裏翻山去名堂山。

於是,我們一行穿過廢墟,越過一座山嶺,腳踏不足一尺寬佈滿苔蘚和小草的山路,小心翼翼地上山,如稍有閃失,腳下一滑,就會滾到懸崖下。好在,我們都是山裏人,走慣了山路,不一會就看見了名堂山頂三個挺拔的山峯,在雲霧中忽隱忽現的,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四十分鐘後,我們下到了明堂山腳下,在一丘丘鐮刀似的梯田裏,有幾個農民在挖生薑,我們上前打聽貓形石,他們說:貓形石就是花斑石吧,往前走過一片竹林,翻兩個山坳,看到頂上有幾棵大楠竹的山包下就是花斑石了。

本來我們可在山間走一條羊腸小道直接到達的,不知爲什麼,我們過了兩個山坳,爲了找那片竹林,爬到了一座山頂上。山中無路可走,只好攀樹枝、鑽刺洞,竹子是找到了,可沒找到古道,更沒找到花斑石,只好從山頂往北面山坡往下走。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們下到谷底,看到一條鋪滿黃色松針的古道,離古道不到五米的一塊平地上,一個鑿滿洞孔傷痕累累的石頭孤零零矗立在茫茫的荒野之中。天毅師說:那就是,找到了。只是當年的餘大叔已搬家了,只留下一些殘垣斷壁。

我們來到了花斑石身旁,撫摸着它傷痕累累的軀體,一個個洞眼,一條條生命,一曲曲悲歌,不覺淚流滿面。此時,藍藍的天空突然下起雨來。這是天地感應,是天在哭泣,是幾百個範喜良和孟姜女訴說的血淚……

天毅師讓我們數了數共有多少個洞眼,因爲這塊石頭已被人砸掉了一個貓耳朵,如果加起來,應該是四百多個,鑿下深孔的不足一百個,說明還有三百多個人帶着對故鄉的思念,永遠長眠在血肉築成的長城下了。

雨,下了五分鐘,戛然停了,當我準備拍照留念時,一縷陽光從萬米高空直射花斑石上,一行人特感驚奇,我心裏明白,這是上天的安排,要我用鏡頭用文字把這段悲慘的故事公諸於世,讓這三百多個遊魂找到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