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塘溪行散文隨筆

塘溪行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7W 次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若得一山水俱佳之地,便是一生癡絕處,可以老餘生。興起於唐宋,成型於明清的塘溪古鎮,無疑便是這樣一處所在。

塘溪行散文隨筆

我去塘溪,是在一個煙雨未歇,空氣溼潤的日子。雨中漫步,折傘微傾,看山光水色各相宜,更兼溪水蜿蜒,竹林掩映,彷彿水墨畫中行,凡着眼處皆成風景。也正是如此天氣,才更能體會到煙雨江南的妙處。

車子初至塘溪古鎮,我的目光便被一片湖光山色所吸引。湖曰堇山,景名堇山梅水。名字各有佳處,風雅至極。放眼望去,湖水寬闊澄碧,煙波浩渺,座座小島點綴其間,星羅棋佈。更兼微雨薄霧籠罩,浩浩乎可與蓬萊平分秋色,恰似人間仙境,一支拙筆怎都描摹不盡那種“山落水中,水縈山腳”的逍遙仙風。據傳,倘若在秋陽長暖的日子裏,連綿東區的山巒上偶有一片浮雲掠過,驅着陽光倒映在湖面上,那一剎那,就彷彿谷中飛出的金蝴蝶,閃耀奪目。只是,我們去的節令不對,況無片縷白雲陽光,終究不得見,不過雨中別有一番清雅韻致,倒也不虛此行了。

到達有着“雁棲桃源”之譽的雁村時,車停雨漸歇,想是天公作美。雁村,穿越時光的洪荒,留下一抹舊時山村的剪影,素有“寧波香格里拉”的美譽,因整個村莊形似一隻展翅的大雁而得名。走在雁村,是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宛如走進了一首詞裏。梅溪穿村而過,小橋倒映清波,古樹繁茂蓊鬱,修篁幽靜琳琅,更有民居沿溪而築,飛檐翹角,黛瓦素牆,乾淨質樸。簡單和諧如五柳先生筆下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不已,雁棲桃源的名目想必便是源於此。

從雁村沿路而上,空山微雨後,土膏微潤,野花芬芳,嗅一口山間空氣,清新怡人,舒爽直入心肺。不遠處山路婉轉,層巒疊翠,雲縈霧繚,望之縹緲,有人行於其間,混不似人間,只如畫中游。

繼續走不過數百步便是菩提古道了,菩提探幽更是塘溪一絕。只是菩提二字,便讓人心靜不少,細細品讀,更有一番清遠禪意。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寫:白雲在天,明月在地,焚香煮茗,閱偈翻經,俗念都捐,塵心頓洗。在我看來雖然精緻,卻是太過繁瑣,落了俗套,白雲明月,香茗經偈,對於多數人終究不可得,反倒是山水之間的.行遊,更能滌盪心靈。正如此時,面對幽林深徑,竹韻山風便足以令人忘卻凡俗,傾心向自然了。

走在蜿蜒古道上,更是有良多趣味。修篁青翠,滿眼琳琅,讓人想起有讀者寫給白音的“我撫過青綠的句子,一步一枚春上枝頭的歡喜”。此刻,滿眼蒼翠色闖進眼眸,是否也有青綠的句子流過眉眼?山間有竹,竹林有筍,一個個筍尖從溼潤的土壤鑽出腦袋來,十分頑皮可愛,只是望一眼,便足以讓人食指大動,更讓人羨慕山野人家山珍不絕的生活。

古道漫長,雨溼路滑,走起來自然慢悠悠,如此倒添了一份悠然,賞更多風景。我看青苔染青石,山林間古意橫生,更有一種蒼遠涼舊的味道;我聽清泉石下流,清脆恰似古琴鳴,大自然的音符更讓人寧靜澄澈;我看山間的一樹花開滿眼眸,素白宛如舉目遠眺的仙子;我嗅漫山的茶園芬芳拂過鼻端,凝碧更勝通透涼沁的玉簪……沿途佳境,不勝枚舉,妙處實難以對君說,非親歷者不能盡享自然之美景。

過了菩提嶺,便是白巖山風電場了,白巖聽風亦是一樁妙事。在白巖山頂,東可看東錢湖,南可望象山港,只是此時山頂霧重,放眼望去只是白茫茫一片,只可看到一點模糊的影子。有朋友在山頂公路走了數百步,發現有大風車隱於濃霧之間,遂招呼衆人觀看,霧鎖天空,隱約可見風車葉子轉動,蔚爲壯觀,惹得衆友紛紛合影留念。有學長攝影技術極佳,拍出的照片分外唯美文藝,讓人心動不已,此情此景,也唯有泊在一張張照片裏才能讓人感覺妥帖。

山頂有客棧名爲白雲驛站,彷彿是雲端仙人落足的地點。屋舍取名甚是風雅——山間雅舍。時近中午,所以在此處打尖兒,品嚐最純粹的山野農家特色佳餚。果然吃到了筍,如此原生態的佳餚,清脆香甜,格外爽口,堪稱人間美味;有不知名的魚,肉質嫩滑,有自家養的雞,肥美可口;還有芋艿湯,鮮美誘人,恨不得連喝幾大碗……

下午經過短暫的休整,便開始下山了。此時微雨又起,只得撐傘逶迤而行。山道旁有野果,紅潤飽滿,品相極佳,幾個女孩子一路行一路採食,快樂單純如孩童,盡情享受着這份山野之間的美味。沿途也有果林生長得正喜人,桃子果實新結,杏子青澀誘人,想象着生活在此山中,每天上山下山,渴飲山間清泉水,飢摘林內成熟果,朝看日出暮對晚霞,星輝遍野時邀山風對飲濁釀村醪。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在塘溪,不僅可以赴山水之美約,探古道之盛景,追古村之往事,還可以聆山寺之禪音,訪名人之足跡,享文化之盛宴。

古鎮多禪寺,以天福寺之金鐘賜福最爲知名,此外尚有寶慶寺之莊嚴,雲峯寺之幽靜,經堂庵之清秀,洪武寺之厚重。三千凡塵多紛擾,功名利祿亂本心,在塘溪的山水之間聽一聽晨鐘暮鼓,嗅一嗅檀香古卷,想必可以暫得一隅清寧,放下心靈的重負,返璞歸真。

塘溪還是許多名人大家的故里,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尊師崇學風氣濃郁,從這裏走出了許許多多聞名遐邇的著名人物,所謂人傑地靈,在此處得到了充分地詮釋。

冠山弦洗之童村是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故里,僅此一村便走出七十多位教師或者教授級人物,是遠近聞名的“教授村”,每年的啓蒙禮引得衆多遊客帶孩子參觀;翠竹弄影之沙村不僅走出了有着“中國梵高”美譽的油畫作家沙耆老先生,還有着沙門五傑的別樣傳奇;溪竹蝶影的上週村也不輸分毫,不僅山清水秀,傳說靈動,還有着被稱爲“蝶神怪傑”的周堯這樣的昆蟲學大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塘溪的名人大家數不勝數,可見底蘊豐厚,更不曾辜負這好山好水好風光。若可以,不妨來一次精神的旅行,享一場文化的盛宴。

一天的好時光將盡,坐在返程的車上,依舊眷念着那些青山綠水古鎮,小橋流水人家,期盼着下一次的拜訪。朋友們一路興致勃勃地聊着此行的風景,我一個人在心裏想着,等到我老了,就遠離都市的塵囂繁華,住進一首有山有水的詞裏,且向畫中隱生涯,塘溪就已剛剛好。

人文名鎮,山水塘溪,一場心靈的赴約,許你在經歲月風華的道路上,收藏一段靜美,在那山水之間,一路撿拾造物主饋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