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鄉的舞龍隊散文隨筆

家鄉的舞龍隊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5W 次

我縣大凡有重大文體活動或者元宵節,現場總會有一支舞龍隊爲其助興,爲活動增添喜慶。這支舞龍隊伍,就是我家鄉鈐山鎮防裏村的舞龍隊。

家鄉的舞龍隊散文隨筆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舞龍是我家鄉防裏村的傳統娛樂項目。

防裏村建於東晉永和元年(345年),至今有1672年曆史。從元朝開始,村裏就有舞龍的傳統,舞龍是融和民俗、競技、娛樂於一體的傳統舞蹈表演項目,參加人數衆多,規模較大的一項集體性活動,世代相承演變爲民俗。

有關舞龍燈的來歷,據村裏老輩流傳說法是:其一,村莊後山的“後嶺龍”是防裏歐陽家族的龍脈,因此受到氏族的尊重和崇拜,祈求神龍護祐族人禳災避害,天降祥和,子孫綿延;其二,防裏村自古以水稻作物和種植業爲主,依賴土地爲生,靠天吃飯,每逢莊家豐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祠堂熱熱鬧鬧地舉辦舞龍活動,以慶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生活安康。遂從元朝始村裏就有舞龍的.傳統,演變爲約定俗成的傳統民俗文化,世代相承,生生不息。成爲延續和發展龍文化的重要載體。

防裏村舞龍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縮影,具有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深層文化底蘊,是龍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要載體。2005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對防裏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行了報道;2008年,新餘市政府授予防裏“新餘市首屆十大美景”稱號;2013年,成功申報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列入“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舞龍常見的有草龍、布龍、紙龍、火龍、板櫈龍和滾地龍等,龍燈一般分爲七節、九節和十三節。防裏製作龍燈均爲民間手工彩扎,到清朝時期,就改用竹篾紮成龍的形狀,共有九節,節節相連約長6丈左右,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組成,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紅、黃、藍布,稱作布龍燈。

舞龍人員37人,其中:舞龍珠1人、舞龍頭1人、舞龍身7人、舞龍尾1人,表演時,多數是兩條龍同時進行。參加表演的還有(蚌2人、魚2人、蝦2人、花燈4人),配合表演的有持皮燈2人、打鑼鼓10人、持族旗2人、吹嗽叭2人、唱賀彩1人。

舞龍時要求龍珠領舞、龍頭跟龍珠、龍身跟龍頭、龍尾跟龍身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各自持竿配合好連體動作,全身左右舞動,如行雲流水般讓龍在空中游滾,邊舞邊向前翻騰,一般舞到十分鐘左右稍作休息,這時由持蚌、魚、蝦、花燈等演員上場表演。

防裏舞龍的舞蹈套路有:龍出洞、之字拐、三點方、下鑽洞、上翻身、橫八字、大盤龍、拜四方等,成形套路達20多種,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

舞龍活動,通常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每年的正月初七開始,以族旗、鑼鼓、號角和皮燈爲前導,舉行點睛儀式,將龍身從寺廟或祠堂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視爲開始。舞龍隊鑼鼓打鼓走村串戶表演,或到街道店鋪舞龍拜年,恭賀各家各店,五穀豐登,生意興隆,店鋪老闆爲討個好彩頭,都會高興熱情地接待。舞龍隊表演過程有龍出洞、之字拐、三點方、下鑽洞、上翻身、橫八字、大盤龍、拜四方等20多種。陣勢上體現了龍“威、雄、豪、粗”的氣勢,技巧上又富有“高、難、精、美”的韻味,帶給觀衆歡慶喜悅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傳統舞龍活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晚上鬧完後,再把“龍”請進寺廟或祠堂才告結束。

每年正月裏,村委會都會組織舞龍隊去各地進行舞龍燈演藝活動;與周邊鄰村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舞龍體系,與各市縣區內的龍燈隊建立友誼關係,防裏龍燈積極吸納新元素以老帶新,提升自身素質,打響自我品牌,不斷提升防裏舞龍的影響力,爲走出縣市,提高知名度而努力着。防裏的後生們,擼起袖子“舞”起來!“舞”出一個嶄新的防裏,“舞”出一個新江西,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名村,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