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走近彭蠡,賞陶狄遺風散文

走近彭蠡,賞陶狄遺風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2W 次

穿過四月的溫柔,在花香蝶舞的季節裏,用深淺不一的墨色,濃淡相宜的線條勾勒古城的奇山異水,一幅千年古城的山水風情畫,就在春風裏舒展開來。

走近彭蠡,賞陶狄遺風散文

早在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就在鄱陽湖以西設立彭蠡縣。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彭蠡爲縣令時,“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清政廉明故事永不褪色,其思想、著作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城南山腳下的菊花園,猶如歲月雕琢的印跡。觀賞東菊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情畫意不由地涌上心間。

舊縣址是殘舊的,即便殘舊也增添了舊縣街的靈氣。

漫步舊縣街,感受時光裏少了一份繁華,多了一份凝重。高高的舊縣塔猶像飽經蒼桑的老人站在風雨中守候,向過往的世人訴說舊縣街的沉浮。

大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安撫史李大亮在此建立浩州,又將彭澤縣治從湖口小凰山遷至依附郭縣。荒唐的舊制竟給歷史開了個玩笑,浩州僅存四年便被撤州城並縣治,至五代後晉(公元938年)縣衙遷動,經盛唐入五代而衰,前後318年的歷史。

歲月將這裏變得荒蕪悽美,但夾雜着的許多人和故事在光陰裏流淌,舊縣街上依舊散發着古老而芬芳的氣息。

大聖塔俗稱舊縣塔,又因建塔磚上印有“大聖塔”三字故得名。大聖塔具體建於何年不詳,但據民國《江西通志》記載,該塔建於唐代重修於明代。塔身高20米,內圍19.7米,這座用磚石建造的六棱七級浮屠,歷經千年風雨依然挺拔。

傳奇的故事總是與神奇的事物相伴,相傳大聖塔沒頂,是北山洞神仙失誤所致。

原來,北山洞神仙在夜間建造大聖塔時,運送材料被一條小溪阻攔,於是就先在小溪上作法,以石墩爲基將石板平鋪在石墩上,臨時建造了一座簡易小石橋方便搬運石材,誰知快要封頂時忽聞金雞報曉,神仙來不及運石封頂匆忙閃身而去,至今那塊傘形石頭還留在北山。後來,這座簡易橋就叫神仙橋,建塔臨時挖掘的水坑就成了神仙塘,塔當然也就是神仙塔。

淳樸的鄉音,誦唸着遠去的歷史,聆聽着古老的教誨。

唐周武長壽元年,狄仁傑被貶至彭澤縣令,到任後閱覽案卷,發現許多冤假錯案,狄公仁心側隱,除夕逐開牢縱囚回家團圓。三百多囚犯回來時每人懷揣一兜土放在牢房旁以示答謝狄公恩德。

“縱囚墩”至今仍在狄公祠邊上,雖然荒蕪,“縱囚墩”仍在光陰裏誦讀着一個悽美故事。

狄仁傑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初至彭澤便遇大旱,當地百姓顆粒無收,致使彭澤“十里無飲煙”。狄仁傑體恤百姓,以民爲憂,不顧戴罪之身堅持上《奏免民租疏》書予武后,請皇上赦免本地稅賦,拔款救災。百姓感恩其德,於公元696年在縣城西門建造“狄公祠”,朝夕拜祭。文人墨客競相風流,宋代名臣範仲庵任江州知府時,曾爲狄公祠撰寫碑記,明朝詩人費深潑墨緬懷先賢。

舊縣不再,古址猶存,琵琶聲悽婉,司馬淚最多。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去來江口守空船”,其覊船地點就是舊縣址西門口古芳湖槽運碼頭。

湖水已從光陰裏退去,琵琶女淒涼的歌聲猶在耳邊。一條穿城而出的古驛道,承載着舊縣城當年的繁榮。古驛道過芳湖經埠鎮項家山,翻過上十嶺,隨瓷茶商賈直達蘇皖、京城。

項家山,瓷茶古道上的“小南京”,山青水綠裏盛藏着無數的傳奇,遍地瓦爍中棄散的旗鼓石旗鼓夾上馬石,透析着項家山悲壯的歷史痕跡。

項家山始於唐盛於明初毀於清末,歷史的風雨淫盛了項家山的繁昌,也洗劫得項家山至今蕭條。

神仙洞的傳奇,黃蟮溶洞的神祕,響水塢的四季歡唱,上十嶺古道邊劍泉的悲壯,隔田畈的無奈,赦書港的冤屈,乾隆朝項氏一門六舉人,四十八口官印的`傳說,一一印證了項家山的鼎盛繁昌。

如今,上十嶺山間驛站的斷牆殘壁和青石板路上深深的獨輪糟,還記着項家山的繁華、古城道上的榮昌。

遊歷于山水間,迷戀她那清秀而又飽經風霜的氣息。古村逢盛世,桃花迎嘉賓。春遊看雲霧緊鎖青峯如夢似幻,夏炎坐享山林清涼身爽如仙,秋霜季節觀賞大山裏層林盡染美如畫,冬天遠望朦朧瘦山鬆如勁。

淺降山水素雅青淡,細筆寫意簡練放縱。回顧歷史,看陶狄遺風薰陶下今日的黃嶺人才輩出。汪家大院近代百年的文化史,就是彭澤現代文明的一個縮影。

祖蔭庇後世,陶家榜陶淵明十一代孫陶欽癸、陶欽高兄弟倆在嘉靖年間雙雙進士及第,兄弟雙進士的佳話也一直流傳至今。

在大清王朝統治中國的二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中,江西只出過三位狀元,新屋汪家汪嗚相就是清道光癸己科狀元。作爲千年古縣史上唯一的天子門生,他的故事被彭澤人廣爲傳頌。

相傳道光帝金殿傳臚,見新科狀元風流倜儻,不禁脫口而出:“好個鳴相!”從此狀元公汪朗渠謹遵皇帝金口御賜改名汪鳴相。

走進老灣汪家大院,古樸的祠堂飄出縷縷書香。國學大師汪闢疆、彭澤名士汪秉筆、國家一級作家湖北省作家協主席汪方方、抗日義士汪國鎮,都是受汪家書香陶怡揚名海內外的古縣址上的名士。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毅更是受汪家大院文風影響,從古縣址走向世界。

“青山好處惟彭澤”,走近彭澤,賞陶狄遺風,如水墨畫中物象神韻,彰顯着彭蠡千年古風的內涵與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