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瞻仰黃帝陵散文隨筆

瞻仰黃帝陵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7W 次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聖地,坐落在陝西黃陵縣北橋山,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爲“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今年5月中旬,我與新聞界老友一道,瞻仰了黃帝陵,受益匪淺。

瞻仰黃帝陵散文隨筆

走進黃帝陵,就被這裏優雅的美景所迷住,青山掩映,碧水泛波,古柏森森,香菸氤氤。宏大廣闊的入口廣場,古樸渾厚的軒轅橋,倒映青山的印池水,氣勢高拔的龍尾道,橋山之巔的龍馭閣,雄偉壯觀的軒轅殿,能容納萬人的祭祀廣場,展現出華夏第一陵的宏偉、莊嚴、肅穆、古樸。

黃帝陵的獨特之處是古柏參天。據說現有古柏8萬多株,千年以上樹齡約有3萬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羣。民間傳說,這裏古柏稱爲“神樹”,雖經千年,保存完好。山上古柏種類繁多,形態各異,有側柏、雀柏、亞柏、麻花柏等等,特別是麻花柏,天生奇相,枝幹七扭八歪,如同麻花,有棵竟扭轉達20餘圈,堪稱橋山一絕。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黃帝親手種植的柏樹,傳說是我國最古老的'一棵柏樹,高20米,胸寬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英國林業專家稱之爲“世界柏樹之最”。我們圍着古樹聽介紹,神乎其神,驚歎不已。該樹於1998年12月被第一批冊立爲中華名樹。

黃帝陵祭祀的主要場所是在祭祀大院和軒轅殿。大院天闊,能容納萬人,8尊1.5米高的青銅簋矗立在大院臺階兩側,9尊大鼎分列在大院東西兩邊。大院內56面黃色儀仗旗掛在院內兩側,各有9對兵仗挺立兩旁。軒轅殿,坐落在3層石臺之上,整個殿堂用石10多萬噸,大氣磅礴,是國內罕見的典型的石壘殿堂建築。高3.9米、重12噸的軒轅黃帝石像聳立在殿內,大殿兩側於去年又安放了龍魂大鐘和龍威大鼓,更顯威嚴氣氛。

據《史記》:“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他是我國最早的農業、畜牧業的創造人,並創造發明了火食、衣裳、井、釜、甄、竈、杵臼、舟楫、車、宮室、市場、貨幣、文字、圖畫、音樂、原始天文曆法、婚嫁制度、墳墓、兵法、禮制法度,等等。因此古籍稱“黃帝定百物之名”、“凡技術皆自軒轅始”。他成爲神人合一的中華民族祖先形象,被尊爲中華民族的“元祖”、“始祖”、“初祖”。他對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了華夏兒女的無比崇敬和懷念。每年清明節前後,中華民族的子孫用不同方式在黃帝陵舉行祭祀活動,寄託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哀思。

黃帝陵墓是在橋山之巔。《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他死了傳說上天成了神,而葬於此處是軒轅黃帝的衣冠冢。陵墓在叢林古柏之中,高3.6米,周長48米,爲扁球狀土冢,上題“橋陵友馭”,言此處爲黃帝駕龍昇天之處。陵前祭亭置放供桌、香爐等祀用品。大香爐正面圖案爲二龍戲珠,背後隸書“華祖”二字。亭後石碑題有“黃帝陵”,爲郭沫若1958年手書。我們一行慢步沿土冢繞轉一週。

祭典黃帝陵活動,據說始於春秋戰國,後來歷朝歷代,都舉行祭祀活動,不忘我們的祖先。20世紀90年代,黃帝陵經過整修更加莊嚴雄偉。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是普天下華夏兒女的“根”,現已成爲炎黃子孫舉辦盛大文化活動中心,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