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小學班主任教育故事隨筆

小學班主任教育故事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新課程中的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班主任教育故事隨筆

  【小學班主任教育故事隨筆1】

小學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很繁雜的工作,每個班主任都有過酸甜苦辣,特別是小學低年級的班主任,既是老師,又是保姆,要帶好一班孩子,教育好一班人,確實不容易。但小學低年級又是學生剛跨入校門,接受人生觀世界觀的起始階段,因而,小學低年級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榮的。我覺得只要自己充滿愛心,關心和愛護他們,並嚴格地要求和教育他們,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嚴結合,細緻入微,一定會到達令人滿意的效果。

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學會自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都很嬌慣。凡事都依靠父母,在學校也表現出了這種不好的習慣,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我沒有鉛筆,我忘帶尺子了。我忘了這個,忘了那個,問其原因,都是回答:我媽媽沒給我裝上之類的話。難道父母就應該給自己做這些事情嗎?的確,現在有些家長過於嬌慣自己的孩子,張口閉口孩子這麼小,只要是身體好好的就行,什麼事都不要他們做,孩子們要什麼就給他們買什麼,造成了現在的這種局面,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自己能做的事就自己做,不要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爲一句空話。我們通過:整理自己的書包,繫鞋帶比賽,比比誰掃的地乾淨等等活動,鍛鍊了同學們的自理能力。通過家長會,與家長及時溝通,讓家長也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

現在,同學們比起剛開始的時候好多了,知道父母也不容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幫家長做一些家務。書包裏的東西能夠整齊放置。遇到問題積極想辦法,而不是剛開始時不知所措。

我們還要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現在同學們有的表現出當別人有困難時不願幫助別人,在同學們做值日的時候,每個人做完自己分配的任務,就對老師說:老師我做完了,可以走了嗎?根本不知道我們是一個整體,完成自己的任務要看看其他的同學任務完成了嗎?幫別人檢查一下,全都完成以後一塊走。我們要幫助同學們學會團結協作,班級需要大家共同來維護。因此我們的班級公約就是:懂得用嘴角微笑、學會用耳朵聆聽、知道用小手幫忙、體會用心靈理解。

同學們的年齡小,紀律觀念比較差,單純的說教效果不是太好。我就在網上搜了一些有關好習慣的兒歌、拍手歌之類的易於兒童理解的知識,上課紀律,課間活動時應該怎樣做。上學放學路上自己應該怎樣做特別是安全問題。學生學習行爲和學習習慣得到了及時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統的訓練,使之形成行爲遷移,養成良好習慣,人人都有良好的習慣,班風班貌自然得到了發展。

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們要學會賞識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多表揚,少批評。讓每個孩子都看到自己的優點,特別是那些特殊學生。有意識的讓這部分學生表現自己,讓他們意識到老師和同學並沒有孤立他們。

與家長做好聯繫,遇到問題及時溝通,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責任。教育孩子不僅僅是老師的責任。有的時候,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當孩子因爲什麼事情犯錯誤了,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老師怎麼教育的你們?就好像所有的責任都是老師一個人的,家長就沒有責任。孩子之間的事情,家長最好不要介入,讓孩子們自己解決,或者於老師溝通,由老師協調。面對這樣的家長,我們要好好與他溝通。讓他們明白教育孩子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家長是孩子的鏡子,有時候,家長家長要爲學生做個好榜樣。家長也要學會欣賞孩子,重視孩子點滴的成功只有這樣,孩子纔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自從工作到現在,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雖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我忙得高興,忙得開心,我將更加努力工作,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小學班主任教育故事隨筆2】

現在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不是經驗和技巧,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欠缺和凝滯。

由於教育對象的時代性、教育資源廣泛性、教育方法的多樣性,教師每天都需要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在學習中工作,在學習中提升,以學習求發展,用學習讓自己做一名有故事的老師,有故事的老師有愛、有志、有識、有趣、有恆!

有愛。教師“愛”學生。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在教學實踐中,要把對學生的嚴格管理寓於對學生的關愛之中,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學生的成長進步,這就需要老師用愛心去呵護,用愛心去啓迪,用愛心去點亮每個學生的人生燈塔。老師還是能夠做到以情感人,以行帶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在做學生思想工作過程中,真心的體貼、溫馨的話語,耐心細緻工作態度,就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啓迪着學生的心靈,淨化着學生的靈魂,開啓着學生理想的心扉,成爲名副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學生最歡迎的是充滿愛心、有人情的老師。愛,是一種教育的力量和手段,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老師應該以無私的愛心感化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影響學生,用師愛的雨露滋潤每個學生的心田,讓師愛伴隨每個學生成長。所以老師教育的追求是“成人”而非“成事”、是“養成”而非“速成”、是“內化”而非“灌輸”。

有志,則不甘爲下流,不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然而,教師的“職業倦怠”早已讓很多老師成了“撞鐘的和尚”,他們過一天算一天,教師的`職業倦怠從何而來?梁啓超先生在《教育家自家田地》裏道出了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

一點新學說都不講求,拿着幾年前商務印書館編的教科書上堂背誦一遍完事;今日如此,明日也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也如此,學生們聽着個個打盹,先生如何能不倦?

教師如何克服“職業倦怠”?梁啓超同樣給出了一個好方子:

當先生的常常拿“和學生賽跑”的精神去做學問,教那一門功課,教一回自己務要得一回進步,天天有新教材,年年有新教法,怎麼還會倦?你想學不厭嗎?只要誨人不倦,自然會學不厭。把功課當做無可奈何的敷衍,學生聽着有沒有趣味有沒有長進一概不管,那麼當然可以不消自己更求什麼學問。既已把誨人當作一件正經事,拿出良心去幹,那麼,古人說的:“教然後知困”,一定會發見出自己十幾年前在師範學校裏聽的幾本陳腐講義不夠用,非拼命求新學問,對付不來了,怎麼還會厭?還有一個更簡便的法子:只要你日日學,自然不厭。只要你日日誨人,自然不倦。趣味這樣東西,總是愈引愈深,最怕是嘗不着甜頭,嘗着了一定不能自己。像我們不會打球的人,看見學生們大熱天打得滿身臭汗,真不知道他所爲何來;只要你接連打了一個月,怕你不上癮?所以真肯學的人自然不厭,真肯誨人的人自然不倦。這又可以把孔子的話顛倒過來說:總要“行之以忠”,當然會“居之無倦”了。

所以,有志的老師雖嘴不敢豪言“爲中國的教育事業樹立光輝典範”,但心中總覺要有“爲中國教育留下一幀身影”的理想。

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教師不僅要做一個閱讀者,也要做一個行萬里之人,不斷學習,敢於跨界,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改變行爲,知行合一。在教育的路上,愛心是合格教師的底線,智識是成爲優秀教師的上限。

著名教育家馬可連柯說過:“學生可原諒老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諒他的淺薄無知。”是的,如果教師專業知識不紮實,教學中必然會捉襟見肘,窮於應對。蘇霍母林斯基也指出:“只有教師的知識面比教學大綱寬廣得多,他才能成爲教學過程的精工巧匠。”我認爲對老師來說,不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要加強業務進修和廣泛的學習,跟蹤學科學術動態,瞭解新觀點,掌握新信息,不斷更新知識,站在學科的前沿,努力完成由經驗型教師到研究型教師的轉化。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1931年在清華的就職演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教師要通過學習使自己走向高貴,人生的主要使命就是使自我成長,成爲與其潛能相等的人。學校教育所承擔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終生的讀書人,教育工作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人的發展。教師必須自己先讀書,才能帶領學生讀書,將人類文明的薪火由書本傳遞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這是一種責無旁貸的義務,更是一種無以言說的幸福。對於一名教師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教師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上課,而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教師應該無限地渴望讀書,充滿真情地教書,教師自己也必須成爲一本書。爲人師者,工資高低都要買書,屋子再小也要藏書,工作再忙也要讀書,交情深淺都可以送書。

有趣。一個教師可以不那麼風趣幽默,但一定要是一個真正的陪伴者,在陪伴學生的過程中讓學生髮現生活之趣,感受成長之趣。

作爲教師,對一些本身就有趣的知識,我們不能把它教得無趣。眼光定律告訴我們:用嚴肅的眼光看有趣的事情,看着看着,有趣也變無趣了。事實上,年級越高,知識的趣味性似乎越低。教師如果原封不動地轉手教給學生,學生的學習將是暗淡、乏味的;沉重又沉悶的學習氣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一位教師說:“如果教室變成了快樂積極的場所,教師肯定做對了某些事情。”許多學生忘記了過去教師教的“正經”,卻忘不了過去教師說的“不正經”,就是最好的證明。美國心理學大師赫伯·特魯認爲:“幽默是一種引導自己獲得快樂的能力,是一種生活態度、處世方式和人生智慧。”我想說,在教育中,幽默也是一種教學態度、教學方式和教學智慧。如果教師是一個有趣的人,那麼他必將成爲學生眼裏最可愛的人。海特說:“幽默是一個好教師最優秀的品質之一。幽默有多種功用。最明顯的功用就是它能使學生富有生氣和積極注意。在教學中,幽默的真正目的要更爲深入更有價值得多。它在快樂之中把教師和學生聯結在一起。”

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有恆者事竟成,爲師之道在於持之以恆,堅持閱讀、堅持寫作、堅持夢想,才能成就自己的精彩。

有恆就是永葆激情,激情是成就事業的基石。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一大批永葆激情的教師。教師只有永葆激情,才能走進學生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靈魂塑造靈魂,用智慧開啓智慧;激情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情懷,是一種素質,更是一種境界。教師有無激情,關係着工作態度、關係到工作效率,關係着幸福指數。擁有激情,教師纔會精神振奮,工作有力,激情四射,不計得失,對學生傾注心血和汗水,迸發教育智慧,激情是工作的靈魂。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做巫師。’善夫!”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貴有恆。有恆的教師是一個勤奮、謙虛、善學、善思的教師。教師的激情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學習與實踐,需要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做一名有恆的教師,應時常反思自己:自己的授課方式還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教育學生的方法是否得當,自己還有哪些方面的教育構想,思考改進完善措施。教師要善於反思,反思每一次講課、每一次感動、每一個遺憾、每一次困惑,反思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並把這些反思寫下來。只有時時反思自己,思想在學習中不斷豐富,經驗在實踐中不斷積累,激情在反思中不斷迸發,教學在改進中不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