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桃花源,知何處散文

桃花源,知何處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8W 次

少年時,偶得一本裝潢精巧、配圖生動的《宋詞一百首》。在雨打梨花的春夜,我竟然把一本書通讀3遍,毫無睡意。

桃花源,知何處散文

黎明時分,我被黃庭堅那首《水調歌頭·遊覽》撩撥的心緒起伏,恍然進入一幅“花溪踏青”的畫卷中:“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只恐花深裏,紅露溼人衣……”我遙望東方片片晨霞自問,武陵溪究竟在哪裏?是不是老人們常說的世外桃源?

報社編輯部工作後,鑑於行業、職業特點,多次翻閱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記》,背誦山谷道人的《遊覽》。看到動情處,小酌幾杯、走出家門、登高望遠、心嚮往之。

上蒼待我不薄。人到中年、成爲中國旅遊權威紙媒的記者之後,能在山水間暢情采寫,較爲方便地探訪古今神祕。

“行萬里路,不妨先讀萬卷書”一說,我較爲認可。否則,僅有“旅”而缺失“遊”,似乎少些情趣。有時,在書海里“神遊”,也是一種享樂。那年初春一個休假日,我在書香四溢的高校藏書室,找到一冊由北大古典文獻專業師生合編的《古文觀止譯註》,我深入其中,從頁面段落中,我貌似看到桃花源確切位置:“武陵,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縣境內。”果真麼?我再次陷入“甜蜜的困惑”中……

時隔不久,風和日麗的仲春,一次受邀採訪,我來到東瀕洞庭、南通長沙、西接川、黔、北臨鄂西的湖南常德。工作之餘,我迫不及待地走向桃花源景區。

桃花源,張開雙臂在迎我!其燦麗,真的讓我目不暇接。但見秀美雕飾與雄渾氣勢融爲一體、刻有“桃花源”三字的牌樓連同松嶺蒼翠、幽篁低吟、紅桃映彩、鳥語婉轉的“浴仙池”,特別是那幽壑花木間隱現的劉禹錫草堂……

然而,我沒有駐足細賞。急切切沿着西山深處的秦人古道,尋覓陶公所描述的“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那酣暢淋漓地。

年年歲歲極爲相似的春風,把歲歲年年略有差別的花瓣吹落,如嬌小的蝶翅御風而起,落在蜿蜒千米、綠茵成片的秦人古道。林蔭深處,一曲《高山流水》悠揚入耳,路旁草亭裏的茶香縷縷飄至。

坐在草亭,品着由山泉浸泡的春茶,與得閒的茶商閒聊。仰觀白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我好想讓魏晉士大夫的散逸,沖淡現實中的糾結。

然而,我畢竟是探究古蹟的行者,豈能因茶話而減緩前行?尤其前面不遠便是燒人澗。茶商笑着說,那裏有長達百餘米的秦人隧道,遊人進入,就算到了世外。

百餘米的秦人古洞若明若暗,兩口可通視。洞內輕嵐遊移、蒼苔染壁、古道蜿蜒、泉水淙淙,給人一種“曲徑通幽”之感。行至洞外,眼前豁然開朗,秦代建築風格的古民居盡收眼底。此時此刻,我怡然四顧,默誦陶公記述秦人的那段文字尤爲貼切:“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窄,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還未背誦完,一幅淡雅的山村景貌圖讓我醉不可支。

“柴門聞犬吠、庭前清溪流”的`村民,三三兩兩地從木門小院、桑竹綠籬中走出,笑迎遠來客。一時間,擂茶的聲響、蒿子粑粑的清香旋迴在廳堂間。人們在笑談中,沒有時政評說、沒有是非爭辯、沒有功利籌劃、沒有虛情假意……飄升的縷縷炊煙,瀰漫莊戶人家的平常心,悅耳的鄉謠牧笛,洋溢着與世無爭的輕鬆感。

遊走於桃紅柳綠間,我沿着那不捨晝夜的史潮回望。孟浩然、王昌齡、李白、杜牧、陸游、蘇軾……一句句高吟淺唱,伴着他們的步韻,在桃花深處一一出現。再把視線拉近,張隅、羅人琮、宋教人、孟少農、董維建……等名人志士的弄潮之聲,由附近的沅江飄至洞庭,繼而飄至五湖四海。始建於晉代、鼎盛於唐宋、毀損於元代、復興於明清的桃花源景觀,1600餘年風雨滄桑延續至今,見證了諸多名士的淡泊與進取,歷代興亡的榮辱與更迭。這處勝地,借雨露風霜,深深植入且綿延至今的是:誠樸的鄉誼、和諧的語境、和煦的春風、和悅的神情……

當晚,我高度興奮,夜不能寐。於是,翻開攜帶的史書觀覽。原來,人們想象中的“世外桃源”有多處。湖南桃源縣西南的水溪、湖南武陵的苗族之鄉、江蘇連雲港贛榆縣城子村和雲臺山脈的宿城山、武陵苗族地區“世外桃源”……

有的桃花源,史籍記載的清楚。東晉文人劉敬叔《異苑》中敘述過;贛榆縣沙河城子村的武陵遺址,至今猶存,在《魏書》裏記述過;連雲港雲臺山東南方向的宿城山,仍保留“武陵古邑”之名……我望着窗外皎潔月色,質疑“歷史真相”。

“桃花源”到底在哪裏?是“烏托邦”還是確有其地?夜已深、月正圓,客房的外面,搖曳着花枝竹影……倏然,我捧着翠色可人的新茶恍然大悟:一世爲人,只要淡化功利、暢意觀景,便會深得其妙。真正的“世外桃源”其實就深藏於人們的心中。

再看窗外,曙色漸漸清晰。一聲雞啼,拉開一天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