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難忘那份濃濃的年味散文隨筆

難忘那份濃濃的年味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9W 次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難忘那份濃濃的年味散文隨筆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北宋王安石這首題爲《元日》描寫當時春節歡樂熱鬧氣氛、充滿歡快積極精神的著名詩篇被傳頌千古。

春節是我們中國傳統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一家人和美團圓的日子,是辛苦勞累一年的人們休閒歇息的日子,也是遠在他鄉的遊子回家和親人相聚的日子。在中國,春節我們又俗稱“過年”。這些年來,隨着社會經濟逐步發展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網絡信息時代的產生,好多人都感覺如今的年味在逐漸變淡,絲毫沒有以往過年的那種渴望感、快樂感和神祕感了。就連小孩子也感覺到,現在啥都不缺,過年也與平常沒什麼兩樣了。而每當迎新辭舊之際,鞭炮聲響起時,我都會想起小時候過年的種種情景。那份難於割捨的年味和情感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小時候,我特別渴望過年,過年就意味着有好食物吃,有新衣服穿,可以和親人朋友盡情玩樂,可以到親戚家拜年拿紅包。儘管過年前要和家人搞衛生,洗東西有點累,但一想到要過年了那種高興勁就別提了,連睡覺做夢都感覺喜滋滋的。也許是那個年代生活貧困、思想保守的原因吧,就連大人也都流露出對傳統春節的期盼和虔誠,他們心想只要把年過好了,在新的.一年裏就會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興旺發達的,因此過年的一切習俗都是循規蹈矩的。

在我的記憶深處,母親每年都是要煮甜粑(即年糕,海南陵水通俗話叫甜粑)吃的。記得那時要過年了,母親提前幾天就去買來糯米,因鄰居老向家有木臼就拿到他家去舂米,等到把米舂碎成粗米粉後拿回家來用水浸泡。到了晚上吃飯好後就開始燒鍋煮甜粑了。煮甜粑要煮好幾個小時,在煮的過程中放進大約一斤的紅砂糖,還要用兩根棍杖把甜粑來回旋轉攪拌均勻。在建築公司當工人的母親力氣還是蠻大的,她一隻腳踩在竈臺上,雙手握住棍杖在攪着甜粑。而每次看到母親攪得滿臉通紅、汗流浹背時,我們幾姐弟也都輪流上去替她攪一下。最好笑的是有一年在攪甜粑時,母親由於用力過猛竟然把鐵鍋捅破了一個小洞,幸好那時甜粑已經煮好。煮好甜粑後就弄出來放進扁籮裏。如果糯米粉多的話,母親還會做一些米團和京果。而粘留在鍋底的甜粑鍋巴卻是味道最香的,每次弄好甜粑後母親都會用鍋鏟剷出來分給我們幾個解饞。“哇,真好吃”,那味道至今都難忘的。

那時的大年三十的年飯不象現在中午就吃而是在傍晚才吃的。上午我們幾姐弟就按照父母的安排忙着張貼年畫,年畫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多種。爲了整潔漂亮,在貼年畫前我們都要先在牆壁上貼上一層白紙,然後再貼上年畫。再接着貼門神和對聯,最後是在各個門楣上貼一種叫“利是錢”的紅紙條。而父親則在忙着殺雞、切肉,與母親一起做飯菜。中午的飯就簡單點吃,到了下午五點左右才正式吃年飯,年飯雖然也就雞肉、豬肉和一些蔬菜,但在那個缺穿少吃的年代算是美味佳餚了。一家人圍着桌子吃得津津有味,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除夕之夜是最開心最過癮的時光。我會和鄰居的男夥伴在外面把早已買好的小鞭炮拆出來一個一個點放,還把小鞭炮放在破瓦罐或者椰子殼裏炸飛,幾個人一起看着哈哈大笑。有時還會與鄰居一羣年紀相仿的男女夥伴玩一種叫做“夜雞樂”(陵水通俗話)的捉迷藏遊戲,你藏我找,你追我趕,好不快活。有時我們也會玩紙牌“打地主”和“打撿分”。到晚上十一點開始有人家在陸陸續續放鞭炮,於是我們便爭先恐後的跑過去撿鞭炮,運氣好的話可以撿到好多的,撿到後又繼續放着玩,一直玩到凌晨一點多累了才睡覺。

當時除夕之夜也是要“守歲”的,意爲“迎春接福、迎接財神”。每次看到父親穿着新衣服在上香時那虔誠祭拜的樣子就感覺好奇和好笑。上香前父親都要看一本通書,查看哪個時辰上香最佳的。等到上完香放鞭炮後,父親就在神桌旁搬來一張椅子坐着“守歲”,還不時往杯子裏添酒加茶,等到香燒得差不完了還要再“續香”,不能讓香火停斷。父親困了就在椅子眯一會,就這樣一直守到天亮。

大年初一早上,母親會早早叫醒我們起牀穿上新衣服,然後就把“壓歲錢”發給我們每個人,我們就拿檳榔給父母拜年。當時的“壓歲錢”無非才兩毛、五毛,最多的時候也就一元兩元。雖然與現在的比起來少得可憐,可在當時來說可以買好多東西的。記得那時我把那些“壓歲錢”和紅包都積攢起來買了好多連環畫,年紀稍大後就拿去買雜誌和書籍看。

在我們陵水大年初一上午的傳統習俗是要吃“齋飯”的。“齋飯”的菜由茄子,花生、粉條、鐮刀豆、大薯等七八種菜混合一起,大都有特定的含義。在吃“齋飯”的過程中,鄰居的叔叔阿姨會笑容滿面,拿着檳榔過來給我們父母拜年,說一聲:“恭喜發財”,而我們也要拿檳榔給他們拜年。等到吃“齋飯”好後,父母就帶着我們幾人走路去伯父伯母家拜年,伯父伯母會叫堂哥拿出糖果熱情招待我們,我們一邊吃一邊拉家常。等到下午,我們又去姑父姑媽家拜年,有時母親還會帶我們走好遠的路去給幾個舅父舅媽拜年,拜年一直持續到大年初五。在拜年的過程中,當我們得到紅包時心裏都感到樂呵呵的,還拿出來比較看誰得的紅包多。

還記得那時過年時,白天陵城街道上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有舞獅舞龍隊巡迴表演,鑼鼓喧天,鞭炮聲聲,熱鬧非凡。其中最熱鬧的地方是縣文化館,張燈結綵,人羣涌動,氣氛喜慶。這裏幾乎每年春節都搞豐富多彩的遊藝活動,有猜謎、對楹聯、擲圈、投球等活動項目,還有書畫表演,吸引了不少人,給平淡的文娛活動帶來新活力,也給節日帶來濃厚的氣氛。我們幾姐弟在春節時也會去那裏遊逛和猜謎。而現在文化館雖然早已經搬遷和擴建,但在過年時也早已沒有了這些遊藝活動項目。

歲月荏苒,時光匆匆,轉眼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一些過年的習俗活動,過年時的年貨食品以及過年時孩童玩耍的花樣已經離我們漸行漸遠,一些過年時使用的生產和生活用具也已經蹤跡難尋,尤其是一些親戚長輩和鄰里夥伴有的已經長辭人世,有的也很少謀面和偶遇了,一想起這些,心裏就感到莫名的愴然,而留在記憶深處的是那份揮之不去的濃濃的年味,那份常繞心頭的濃濃的親情友情。

如今的小孩子和年輕人在過年時都很少在外面成羣結伴遊逛玩耍了,大都在家裏或者房子裏玩手機上網,他們很難了解和體會到我們那個年代的年味,那個年代過年的樂趣了。儘管年味變淡了,但我想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傳承春節傳統,倡導更多的人文關懷,投入更多的愛心情感,我們的春節文化習俗會隨着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體育事業的發展越來越豐富多彩,年味會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