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當今散文創作的現象和反思

當今散文創作的現象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作爲一種不講韻律,不講排比,沒有任何束縛與限制的自由文體,散文從上世紀至今,如三角函數中的正弦曲線,走過了一個由波峯到波谷、又由波谷到波峯的路程,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達到了一個新的頂峯。但近年來,雖然創作園地很是熱鬧,涌現出的作品其數量也相當驚人,但真正有影響的獨作品不多,獨享文學地位的作家也不多見,甚至不見。究其原因,筆者以爲,除了整體社會心態的浮燥,影響着作家的創作心態之外,其語言藝術的走弱、隨心所欲的構思、散文意境的誤讀和生活的豐富性、真實性、壯美性消退,影響着散文的創作。

當今散文創作的現象和反思

  一、語言藝術的走弱,導致審美情趣的弱化

散文語言作爲最豐富、最富有表現力的文學語言,具有凝瑰練麗的特質,自由恬淡的辭彩,它既可以運用小說的語言,進行生動的敘事描繪,也可以吸收理論的語言,對抽象的、深邃的哲理進行狀物的喻理,還可以借用雜文的語言,嘲古諷今,幽上一默。所以,散文的語言,兼容了各類文學體裁的語言,有着廣闊的天空。

但是,如今的一些作者,在廣闊的散文語言天空中,不是努力提升自己的語言藝術,打造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語言風格,而是不顧語法修辭的基本規則,錯亂文字的邏輯順序,一味地刻意求變,過度地翻新變異,把散文語言“革新”到文法不通的地步,導致文字晦澀,病句連篇,讓讀者不知其爲何所云,何云何事。也有的作者,其作品缺乏思想性,雖辭藻華美,如行雲流水,似天馬行空,但細讀則淡而無味,如同嚼蠟,如送人一杯白開水,導致審美情趣的弱化,難掩內容的蒼白,

筆者以爲,散文創作追求個性化語言,獨創個人之風格,本無可厚非,但在追求語言風格上,無論追求哪一種語言的特質,都應以追求散文語言“完美表達”的藝術之美爲目的,追求思維的奇崛,情感的豐盈,抒情的俊逸,哲辯的精警,致力於增強語言的表現活力與文學張力,擴充散文語言的表現空間,強化散文語言的表意功能,都應當合乎語法的修辭方法,符合文字的邏輯規律,恪守語言的法則規程。只有這樣,才能清晰準確地把握散文語言的“言外之言”,把握散文語言生動奇妙的“音外之音”,體現出個人獨特的表現手法與創作風格,而不是一味地“裝飾”,玩一些文字遊戲。

  二、隨心所欲的構思,導致文章 “一鍋粥”

任何一件文學作品的誕生,都需要作者對生活素材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和提煉,進行先期的佈局和謀篇,並且要尋找一條線索,把散亂的材料串聯起來,自成一篇文章,以給人一種意境,一種啓示,一種思想。而散文的取材雖然比較自由,沒有時間的限制,空間的限制,其表現方法也不拘一格,但無論怎麼“散”,怎麼不拘一格,都是圍繞一箇中心思想而展開。

但有些作品,既不講格局,也不講佈局,可謂真正的不拘一格,真正的無拘無束,引起一句詩詞來形容,這些作品一會兒“上天攬月”,一會兒“下海捉鱉”,串起上下五千年,縱橫左右十萬裏。初看這些作品,可謂天馬行空,洋洋灑灑,細看則是信馬由繮,胡編硬扯,想到哪寫到哪,沒有主次之分,沒有詳略之分,是一篇真正的“散”文,“散”的如同風化已久的一盤沙礫,恰似一鍋煮好的“粘粥”,沒有一條主線所牽連,整篇文章形散神也散。

所以,在散文的佈局和謀篇上,筆者以爲,必須要有一條明線、一條暗線貫穿始終。這條明線和這條暗線,可以是情感的,可以是物件的,也可以是對某一景物的遐想,對某一事物的沉思,還可以以行動爲線索。只有文章有一條或明或暗的主線貫穿始終,纔不會讓人讀來象是一鍋“粥”。

  三、意境的誤讀,束縛了散文的“手腳”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的志向、主張、思想、感情通過具體的形象所表現出的一種境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觸景生情”或“幻化生景”而滋生出的一種玄妙之物。這種玄妙之物,是以審美的理想和審美的方式,通過想象聯想和意象的營造,使物境、情境和文境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但是,就散文的意境而言,有不少的作者在創作中,未能真正理解散文的意境特徵,走出了一個片面理解的誤區。他們認爲,散文作爲美文,應意境爲上,而這種意境應是詩的意境。也有的人認爲,上好的散文必須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意境,而美好的意境必須借景抒情。因此,這些作者不管寫什麼類型的散文,都要“多情”地、甚至是“濫情”地營造一個虛假的、做作的、“情景交融”的意境,把散文“意境”的特質,無限地擴大化,無限地泛質化。

其實,散文有無意境、意境的深淺不是評判一篇散文優劣的唯一標準。以周國平先生爲代表的“哲學散文” 、以餘秋雨先生爲代表的“文化散文”,其作品多是精神的思考、文化的思考,沒有刻意去追求散文的意境,甚至與散文的意境基本無緣,但他們卻擁有大量的讀者,成爲一定時期的`精品。還有一些散文,並既沒有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也沒有浪漫的想象和奇特的意象組合,同樣具有催人淚下的意境,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是寫實而沒有刻意去營造意境,正如樑衡所說:“這個意境大概不美,但卻催人淚下”。

因此,筆者以爲,不管寫哪種體裁、哪種類型的散文,沒有必要非得託物言志,借景抒情,沒有必要非得誇張的修辭手段,浪漫的意象表述來強化情感,應當把握好散文的本質,自由地、隨意地、無拘無束地以心會心,爲情而造文,而不是爲文造情,“人爲地束縛了散文的手腳”。

  四、生活的豐富性、真實性、壯美性消退,導致內容的虛假化

散文的寫作,隨着網絡的普及,媒體的深入,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不再是深閨中的“少女”,而是大衆的“情人”,不管哪行哪業的人,不管哪個層次的人,只要想寫,都能寫出一兩篇長句短章,以渲泄自己的傷感,表達自己的情懷。但是,在當前的散文寫作中,卻出現了內容的趨同化、情感的虛假化、格調的庸俗化現象,主要表現在:

其一,跟風模仿。學習成名作家的寫作,模仿成名作家的表現手法,如同習練書畫的臨摹一樣,對初學者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散文寫作與習練書畫又有不同。它是通過一個個漢字的排列與組合,反映流轉的人生,繁雜的心靈,如果從題材的選擇、情感的狀態、感覺的習慣,甚至是想象的空間,都過度地承襲他人的思維方式、表現手段,一味地臨摹他人的手法,仿製他人的成名作品,勢必會冒出一個個睡在麥田裏的“劉亮程”,冒出一個個苦行的“餘秋雨”,勢必會影響散文本應有的鮮活和生氣,使藝術傳達趨於貧困,勢必會影響到作品的個性。

二是情感失真。情,發自於內心,顯露於言表。在寫作中,不論是敘事,還是抒情、說理,抒發出來的情感應是真情的,表露出的情感是真意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以情取勝”。但有些作者不是“以情取勝”,而是“抒情取勝”,總是用華麗的辭藻,堆砌起一連串的感嘆詞,而不是真實地例舉非常態的生活個案,以此感動讀者,喚起讀者的共鳴。也有些作者,逆現代潮流而動,大寫特寫鄉土散文。殊不知,這些鄉土散文,是都市裏的作者,爲了對抗工業文明的喧囂,而憑空臆造出的閒適、純樸與安靜,但他們筆下的閒適、純樸與安靜,缺乏親身的經歷,缺少親身的體味,從而情感失真,“編”出的故事也失真,因而偏離了鄉土古樸的靈魂。

三是壯而不美。所謂的壯而不美,是指有些作者在寫頌歌式的文章時,往往把讀者看成是“傻子”“呆子”,羅列出一行行從網上搜來的數字,直截了當地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往往習慣性地用“光榮”、“恩情”、“熱愛”之類的字句,抒發自己的情懷。但這樣的文章,粗看十分地壯美,而細看卻是“地球人都知道”,雖“壯”但不“美”。

所以,在散文寫作中,應該建立在生活的真實性上,應注重內容和情感的真實,真實地反映客觀生活,真實反映主觀情感,需“化大爲小”,從一個小的層面上,一個小的事情上,一個小人物的言談舉止上,“以小見大”,反映一個壯美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