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九旬二爺訪故鄉散文

九旬二爺訪故鄉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農曆戊戌年正月初四早晨,春寒料峭。侄兒汪誠誠一早駕車來到縣城麗山秀水小區,在我家樓下撳下喇叭,接我回歷山,一起迎接年屆九旬的長輩返鄉。

九旬二爺訪故鄉散文

我是年後聽幫根小爺在電話裏和我說的,當時我就有點驚訝,徽州休寧的二爺汪幫長已年屆九旬了,能經得起長途旅程的顛簸麼?總感到這事有點懸。民間有句俗語叫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雖然現代人的壽命普遍延長,但必竟到了九十歲了。幫根小爺說,他想回鄉再看看,他的兒孫成全了他的想法,決定用兩輛小車早上出發,當天返回,全程護理照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我想也是的,難得二爺一片愛家愛鄉愛祖上的孝心。

記得上次二爺回鄉是二十一世紀初的兩千零幾年,當時雖近八十了,但身體沒話說的,回鄉後和小爺一起住,對故鄉小時候的發小都一一拜訪,大名小名都能對號入座,山名地名也在他心中,家鄉的父老鄉親都誇他好記性。二爺從小喜歡唱戲,到現在一高興還就哼上一段黃梅調,所以他心態好,日子就在戲裏過,記憶力好就不難理解了。

這次二爺組團返鄉,讓東邊江家的幫根小爺激動的幾夜難眠!我發現這也是一個契機,這次接待安排都是小爺一手操辦的,他讓他女兒(歷山村婦聯主任)操持午餐,堂妹汪淑芳二活沒說,我想原因有二,一是女兒爲父爭光;二是新年裏給家族兄弟姐妹一個在她家相聚的機會,共同暢談過往,曬曬兒女們的幸福,展望美好的未來。妹婿李學武忙前忙後,開車採購,置辦宴席上的一切,讓我甚爲感動。

十點左右,我到達東邊江家,天下着小雨。徽州的大哥國賦已先期抵達,他告訴我,從東至的高速路路口下來後,他父親和國祥的車一直找不到老家的準確位置還在家鄉的路上徘徊,學武妹婿立即開車前去迎接。

大概十點半的樣子,二爺乘坐的車子抵達東邊江小爺家。從門前下車,一步步走上臺階,在家人的攙扶下,二爺接連和家人打招呼,一個個叫出名字從未出錯,當然也包括我。

我牽着二爺的手扶他到木沙發上坐下,小輩們馬上遞上一杯熱騰騰的茶水,讓二爺平復一下激動的心情,但二爺卻自顧自的述說自已的感受,因爲他已耳背了。

休息了一會兒,國賦哥哥說要去看一下老家小堰哈,我想是應該的,肯定是代表二爺去看的,他老人家已經累了,坐車兩個多小時。便和堂侄汪誠誠一道帶路前往,都是水泥路,不到十分鐘就到了國賦哥哥的夢中老家,哥哥指點當年他出身的老屋所在地,神情專注,淚眼婆娑,好像在緬懷着時光裏的過往。我打斷了國賦哥哥的思緒,指點老家的新變化,爲的是讓其心情喜悅些。

在回幫根小爺家的路上,沒想到遇着徽州二爺乘着他孫子開的車也要去老家看看。我很震驚,這該是老人家回故里的中心思想了,他兒子已經來了,九十歲的他還是如此執着。下車後他環顧老家四周,不時點點頭,滿眼淚水,心中往事一定歷歷在目,他看見一草一木都動情,看見一山一水都感恩。後來堅持要到祖墳山上看一看,天還一直下着雨,不大也不小,大家簇擁着,二爺不顧腳上沾着泥水,邁着顫顫巍巍的步伐走到祖墳山上,看見父母的墳塋很是激動,眼觀周圍,嘴裏在呼喚,心中在吶喊“老家我回來了,親人們我來看望你了”……

爲了不讓高齡二爺過度思念,大家勸離了二爺去別去看看。二爺很是理解。他走後兒孫們虔誠的用準備好的`香紙等祭品一一祭拜長眠於此的先人們。

回到幫根小爺家,堂妹委託我按排坐席,大家很自覺,專撿八仙桌上傳統小位子坐下,讓我輕鬆不少,這就是“長在上,幼相擁”的儒家文化教化萬方的結果。我們簇擁在二爺周圍,舉杯祝福,狗年旺旺,二爺長壽吉祥!

二爺九十高齡,身體倍棒,吃飯嘛香,喝了點滴白酒後還準備接一點被晚輩們制止了。二爺興致很高,瀕瀕接受晚輩們的敬酒,滿心的幸福。大家高興的議論高壽的二爺是我們這些後代的福氣,更是徽州一支後人照顧有方,成就了家族人瑞,俗話說“家有一老是個寶”,我們爲擁有家族一寶而幸福,而喜悅!

午宴在興奮中舉行,也在不捨中結束。

徽州的兄弟們考慮到時間關係,當天必須返回,還準備到國安弟、騰芳姐家去望一望,提出着手返回的想法。我們想讓客人留下來,但還是考慮實際,就順意而爲,一起爲老人家而站起……

望着二爺背影,環顧一下我們這個大家族,我彷彿篤然醒悟,二爺此次回鄉,是一種“無形”中的“有形”,是“無爲”中的“有爲”,是一種“隨意”中的“有意”。他在教化我們什麼?他在引導我們向何處去?我想,二爺耳朵雖背了,交流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但他一舉一動卻無不詮釋着一種思想和精神,包容、諒解、和諧共處、積極作爲是二爺回鄉希望家族興旺的根本,只有豁達敞亮的胸懷才能修得像二爺一樣的健康長壽的正果。

二爺是愛家愛鄉的。愛鄉之人才能愛國,才能尊重長輩愛護下輩,才能和諧一方造福桑梓,二爺是我輩的航向、榜樣和楷模!

最後,要感謝汪淑芳、李學武的盛情接待,周到服務。你們一家端上來的不僅是熱騰騰的酒菜,更是天地間濃濃的親情,望這親情綿延不淡,永遠傳承在汪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