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金魚巷的往事》散文

《金魚巷的往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6W 次

陸續跳起幾個響雷,外加一條刺眼閃電。我居住的城市,正在下雨,煙囪的煙,黃埔大橋的車,碼頭的吊機,都被泛成霧朦朦的白。炎熱隨即變涼,花園和城中村,在雨滴聲中睡着了,只有我的使君子,躲在樹葉下,偷聽雨聲淅瀝。

《金魚巷的往事》散文

我捧起茗,好奇地想,樓下是否也有人撐着油紙傘。說起油紙傘,就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說起雨巷,就想起童年的金魚巷。

何謂金魚巷?唐代開始,五品以上官員就有佩戴魚袋的傳統 。而宋時福建轉運使三品官謝仲規,金紫袍上配金魚袋。謝仲規回鄉,在這條巷子建宅。剛開始,人們稱這條巷子爲“謝衙”。後來,年久宅舊,謝仲規的後人就將原宅改建祠堂,造匾額,上書“金魚世第”。金魚巷由此得名。

巷子兩旁的舊大厝有幾處是文人雅士的故居。除了宋代轉運使,還有近現代建築師、清代詩人、近代愛國華僑、清末清源書院院長等大戶人家。這些古厝建築風格閩南話叫“五房看廳”,即坐在廳中,舉目望去,天光雲影,極其暇意。環繞廳的是若干房間和護厝。大厝通常有水井,在前埕,或後庭。前埕後庭的花園,更是春華秋荷,燕語鶯啼,蘭馨桂馥。厝內的窗扉秀致玲瓏,石雕精緻。圍牆,出磚入石,用清水泥勾縫。屋頂是閩式燕尾脊,雕樑畫棟,樑間飛天,美不勝收,屋檐高高懸掛紅燈籠。古厝大門卻極其低調,和尋常人家沒什麼不同。多的也是歲月斑駁的痕跡,和模糊不見的厝名。

巷子裏更多的是尋常百姓住宅,而就是尋常百姓,也是有淵源衍派的,或“天水流芳”、“錦繡傳芳”、“紫雲衍派”……等。外牆大部分是紅磚入石,也有土牆,有的牆角佈滿三角梅,一路顏開,非常詩意。圍牆偶爾有窗櫺,有的窗櫺是高的,紅磚搭出豐富的形狀。有的矮的,窗景圖案不規則,通常是阻止頑皮孩子爬進去。裏面燈光不明亮。門匾再上是對稱翹檐,木門有圓圓銅門扣,光澤暗啞,似是扣扉久不開。門扣或有銅獅大張嘴,威嚴守門,門後通常是加雙木柵。

一條巷子二百七十米,也有窮苦人家,窮人家的房子則是木片牆瓦片頂。而木片牆的通常沒有窗,黑黑矮矮,像是過濾了歲月,留下揮之不去的漬跡,木片門是長年不開的.。偶爾聽說裏面有小孩犯傷寒走了。或有個孩子忽然奪門而出,身後緊跟着個女人高舉掃把,嘴裏罵着“妖秀”衝出來。才知道,還住着個瘋子。這時候,能略見一斑,裏面甚是破敗。

整條街的房子高矮錯落,豐儉不一,或端莊大氣或溫和親切或沉默不語。小電線杆是圓柱水泥的,灰灰的,聳立着。交錯的電線,拉扯在屋頂上空。偶爾有燕子停棲在上面,嘀嘀啾啾。

童年就在金魚巷附近讀書戲耍,每逢開學,阿孃會謹慎地把一張五元錢折放在我的裏衣口袋,吩咐要好好保護這筆“鉅款”,我卻歡喜得一蹦三跳。和好夥伴們穿過只有兩三米寬的窄巷,直入泮宮,去到由孔子廟改造的小學,謹慎地遞上學費。散學後,手捧兒童文學,邊走邊看,慢慢走在古老石板路上,當24寸自行車經過,車鈴清脆響起,方側身讓開。

金魚巷口有座人民電影院,三層樓高,大約有700個座位,在當年算相當龐大。樓頂上有個特大的五角星。影院廣場是是巷子最寬的部分,約有十米寬,也是最擁擠的地方,菜頭生瓜子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人們從四面八方匯聚過來,入場散場更是人潮涌涌。這裏的電影總是最經典,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是古城的流金歲月。我最愛在那兒散步,看電影海報。每有新電影,很快就家喻戶曉,大的拉小的,喜悅氣氛不亞於過年。許茂和他的十三個女兒、三滴血、吉普賽女郎等等。畫鬼堪稱當年的恐怖片,特別是那血盆大口。嚇得有傳聞,有孩子看完被嚇傻。這一傳,帶孩子去看的都要謹慎,但我不怕,姐姐們就拉着我作陪。我常在影院後門,趴在門縫上看電影。有次看晚了,怕家裏人責備,就學着電影對白和家人平時唬我的話語:“是壞人摸了下頭,就暈乎乎跟他走了,走着走着忽然醒了,趕緊跑回家”。聽完這段空穴來風的以謊制謊,大人心裏不知有何感受?

當裝糕人挑着扁擔晃悠晃悠走着,一手搖着撥浪鼓,裏院外巷的孩子們會陸續跑出來。裝糕人頭戴竹斗笠,放下擔子,拿出小臺,兩層,高面細窄,有細細小窟窿,可以插入竹籤,陳列糕人。面寬的是手工檯,小板凳往巷子邊一放,那巷子寬也就三米,這一放,不看都不行,巷子太擠了。開始裝糕人了,裝糕人最擅長拿捏古裝人物,見他早備好各色面胚,分團列好,利用些小工具小道具,搓捏挑揉。手指尖靈活得很,偶爾還要梳子齒壓兩下 ……不多久,一個栩栩如生的孫悟空像是從戲裏走出來,頭上兩條長長的稚翎像是會晃,神態精靈。有人花一角錢買下孫悟空,高興離去。老阿伯特別擅長捏古裝人物,水滸傳的梁山好漢、三國演義人物、狄青五虎將、平西王吳三桂都不在話下,我就好奇地站着看着,一個下午的光陰就這樣過去。

裝糕人出現也就說七娘過節到了,每年舊曆七月算是孩子們最爲開心的歲月,七月在閩南屬於拜鬼月,城鄉各街輪流拜“普度公”。拜完要吃“普度”,也就是宴客,常常是吃完這家吃那家,其熱鬧程度把“普度”推向高潮。

而七娘生,是農曆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七夕節”。或是凡間女子向織女乞求,希望擁有和織女般織出五彩雲朵的巧手,因此也稱“乞巧節”。一個是牛郎織女,一個是七仙女與董永的百日緣,民間把兩個故事相糅合,說是七娘放心不下留在人間的一對兒女,在暗中保護他們。也有說七娘就是七個仙女娘娘一起來保護孩子。因此,閩南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即孩子出生後的頭一個七夕要新拜“七孃媽”爲“契母”。到十六歲那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已經長大成人、與“七孃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而每一年的七娘生,家裏有小孩的都要祭拜“七孃媽”,希望得到“七孃媽”的繼續庇護,聰明健康成長!我最喜歡七娘生了,夏日的水果特別解渴,清甜好吃。這一天,母親會在大清早備好七種水果等祭品。瓜果菜餚分七盤,胭脂清花粉七份、白色紫色生花熟花各七份、紅髻繩七條、剪刀七把、糖粿鹹飯各七碗、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七娘橋七乘。在家門口用方桌設案拜“七孃媽”,面向天井空中,要我虔誠祭拜。然後,母親用紅髻繩把胭脂、清花粉、生花、熟花捆紮起來,讓我拋上屋檐頂,說是責罰喜鵲報錯喜,讓它銜送到天橋邊,供織女梳妝打扮會牛郎。

除了“裝糕人” 和“七娘生”,“絞面”也是印象極爲深刻。鄰居林太太特別喜歡“絞面”,一盒蓮花粉,一根棉線,先在臉上撲上一層厚厚的蓮花粉,把線對摺,用牙咬住一端,線折處在右手指繞兩圈,左手拿一端,像個開口8字的剪刀,細細的棉線在臉上繞啊繞,偶爾聽到輕輕地繃緊聲,利用線的張力柔軟地在臉上拉拉扯扯,頓時,所到之處,汗毛不見。“唰,唰,唰”,沒多久臉部就更白嫩。可惜漂亮的林太太卻有個嗜酒如命的男人,整天喝酒罵罵咧咧。林太太也無所謂,你罵你的,我忙我的,閒了就絞個面,粉白的臉配個粉綠的短褂,自有另般美好。

偶爾有清晨,聽到“賣牛奶”吆喝聲,巷子裏的大人小孩就拿着白色搪瓷杯出來,養牛的把牛綁好,現場擠賣牛奶。那牛乖乖的,雙腿夾住桶,很受用樣子,牛眼閉閉睜睜,牛尾晃來蕩去。大夥排着隊邊看邊等,那擠牛奶的人,手法嫺熟,伴着清晨的陽光,祥和安靜,一陣陣奶騷味,在空氣中瀰漫。

在黃昏逐西的傍晚,巷子裏的孩子們會聚在一起奔跑、跳繩、跳房子、玩123的遊戲。而夜晚,也會在基督山伯爵、聰明一休、鐵臂阿童木的電視節目裏,依依不捨。玲和萍都是我小時的好玩伴,玲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峨眉杏眼,膚若凝脂,身材高挑,眉心有顆美人痣,從小被大人稱讚是明星相。後來,玲在市政府工作的父親分到房子,就搬走了。萍,高鼻樑白皮膚,有着混血兒的臉龐,爺爺是軍官,父親長年在香港,她和母親兩個弟弟生活在金魚巷。談心時,總是說,她以後也得去香港,但她不想去。我就很仗義跟她說,不去就跟我住,我們一起生活。爲此,還滴血結拜,慎重地拜起天空。可是後來,她還是走了,那個夜晚,我和玲去送她,她邊收拾行李邊輕聲告訴我,是弟弟被留在金魚巷,她們移民去澳洲,先保密,不然弟弟會哭。就這樣走了,在孩子心中,誓言並不重要。而我家沒多久,也搬到父親新買的騎樓,再後來,我因工作離開了古城,更是這樣斷了音訊。

而金魚巷,由於有着歷史悠久的宗祠和名流宿儒的宅邸、以及聲名遠揚的影院遺址,因其深厚的人文內涵,在今年,光榮地被中國美院微改造。以舊修舊,成爲“網紅”名巷。希望再見金魚巷,我的童年記憶仍意猶未盡,也希望金魚巷被時光打磨得更爲溫潤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