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憶家屬勞動連散文

回憶家屬勞動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地處金陵東路,與石油機械廠一牆之隔的通華公司,單位不大,效益不錯。三百多人的大集體企業,年產值達七千萬元。隨着中國事業的飛速發展,通華公司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回憶家屬勞動連散文

通華公司的員工都是寶石子弟家屬,多年來,通華公司一直爲寶雞石油機械廠的生產做配套服務。通華公司的前身是家屬勞動連,從建立到如今,已有六十多個年頭了。

一、創建期的家屬服務隊

解放以後,上班的工人,按勞動保護條例,有了勞保用品,發放了工作服,我廠是機械加工企業,工人的工作服,沾的油漬較多,難以洗滌,帶回家中洗滌很不方便,工廠就組織部分家屬,成立洗衣組,集中免費爲工人洗滌工作服。每週按一定的順序,到車間生產現場收取,洗好後,再送回各車間。那時講勤儉節約,工作服破了,還可由洗衣組免費縫補。

有一段時期,職工家中供應的生活用煤不夠燒。工廠就組織待業在家的職工子弟,到工廠來,將鍋爐房沒有完全燃盡的工業爐渣,篩選出來,用架子車送到需要的職工家中,每車五角錢,既是工費,也是運費。他們組織的名字通稱:家屬服務隊。不要小看這些拉爐渣的成員,他們當時可都是清一色的高中畢業生,大有來頭。經過磨鍊培養,他們中間還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廠長哩。

二、興盛期的家屬勞動連

上世紀50年代後期,隨着國家五年計劃的實施,國民經濟發展很快,大慶油田的發現,帶來了石油工業的飛速發展。寶雞石油機械廠的'生產規模也逐漸擴大,在市區的金陵河東新擴建了二十多萬平方米的東廠區,新建了不少車間。由於各生產車間任務繁忙,出現了輔助工短缺現象,一度影響了生產。新建的鑄鋼車間,鍊鋼用的生石灰、焦炭以及鑄鋼鑄鐵模型用的水玻璃等材料也因供應不足,經常影響生產進度。

怎麼辦?

當時,廠裏有不少職工的家屬沒有工作,有人提議把家屬組織起來,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當時也沒有考慮大集體小集體這些體制問題,那個時期好些事情都是先幹起來再說。

這一建議首先得到了廣大家屬的熱烈響應。大家喊出了“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家裏吃閒飯,要爲石油來服務,沒有工資我也幹”等熱情的口號,迅速成立了家屬勞動連,大隊長就是薛翠蘭(已故),副隊長楊幼蓮(已故),統管400餘人。

一切都是自力更生,白手起家。自己動手建“乾打壘”房子,自己動手建爐窯,家屬工們在閆應環師傅的指揮下,硬是把石灰石燒成了適合鍊鋼用的生石灰;把劣質煙煤煉成了沖天爐急需的焦炭;用簡單的化工原料自己熬出了鑄鋼鑄鐵模型使用的水玻璃,解決了工廠生產上的燃眉之急。

在其他方面,家屬工也是一支生產軍,比如,替供應科送料到生產現場這一項,也是值得提一提的。因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工廠從全國各地採購回來的原材料、標準件、配件等,都是這些家屬工用人力架子車一車車、一件件,從庫房運送到生產車間第一線的。

就在人們幹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忽然傳來了一個消息:勞動連無法拿到工資。計劃經濟的侷限性在這裏暴露出來了。

爲什麼呢?因爲當時工廠發工資,要有勞動部門的工資總額,要事前經銀行主管審批,方能兌付現金。勞動連在勞動部門沒有編制,在工商部門沒有營業執照,在銀行沒有戶頭,所以無法通過銀行開支兌付。

怎麼辦呢?天無絕人之路,辦法總是人想出來的。那時候,寶雞市渭濱區有個運輸社,是拉架子車搞運輸的,那個小單位常年爲我廠零擔接站送站,有比較頻繁的業務聯繫。勞動連就通過他們名義上的管理,掛靠在渭濱運輸社。通過人家的賬號,來辦理我們勞動連自己的收支賬目。勞動連當時每人每天只有1.2——1.6元,工資很低,所以對方提出的要扣除百分之五的管理費用,儘管是雁過拔毛的做法,工廠還是全部替勞動連承擔了。

熬過幾年,總算見到曙光。北京一聲春雷“工業學大慶”,給石油工人增添了活力,給我廠家屬工也帶來了喜訊,從此他們才卸下了“黑人黑戶”的帽子,名正言順地掛出了大牌子,有了公章,有了賬戶,有了自己的管理辦法。

三、五花八門的綜合工廠

隨着時間的推移,家屬就業崗位也發生了變化,加上又有相當一部分職工子女就業無門,需要關懷,上世紀70年代以來,勞動連又相繼組建了造紙廠、勞保鞋廠、橡膠密封件廠、印刷廠、鉚焊廠、鋼屑壓塊組、牛奶供應點、養雞場,還能從事相當規模的機械加工等,勞動連的名字落後了,註冊時改爲綜合工廠。

其中組建較早、勞動強度較大、直接支援寶石廠鍊鋼的首推石灰窯。筆者少年曾親臨窯場,看到他們的勞動狀況,確實感人,至今難忘。他們在窯爐點火燒窯的時候,人也不閒着,大家手掄大錘,將大塊大塊的石灰石,砸成適合入窯的小塊,個個累得汗流浹背,又一次我也想動手試試,結果實在不如他們。他們就這樣砸着、燒着、拉着石灰源源不斷送到鑄鋼車間,保證鍊鋼月耗50噸石灰的需要,還要支援一部分給廠裏基建部門做建材用。

我廠礦區服務部主人時萬興同志的母親金淑英同志,就是當年石灰窯的主力軍。她是我的鄰居,問及她在石灰窯幹了多少年?她說:1958年建窯,第一批就參加了,一干就是27年,直幹到石灰窯拆窯,我也到年齡該退休了。當年人人手上都磨出了厚厚的一層繭子,皮膚粗糙得像銼刀。

講起勞動連的勞動強度,當時曾經有幾句順口溜流傳,說是“正式工不如臨時工,臨時工不如家屬工。”儘管講得有些誇張,也是對當年家屬工們艱苦奮鬥、愛崗敬業拼搏精神的寫照。

由於時代的前進,工廠規模的擴大,綜合廠原有場地沒有了。造紙廠質量雖好,石灰窯供應及時,但它們坐落在市中心,與環保要求不適應,均先後停業停產。幾代從業的家屬工們也相繼進入高齡期,先後退休。現在退休人員已達340人,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以後,綜合工廠再次更名爲通華公司,接替他們的職工子弟家屬,接過了接力棒,成了通華公司的員工,繼續爲石油服務。

當年,家屬勞動連的汗水沒有白流,在寶石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他們光輝燦爛的一頁。如今,他們也獲得國家承認的“醫保、勞保”,享受着退休職工一樣生活待遇。據說早先曾在勞動連工作過的家屬工,隨丈夫調出的,就沒有這個待遇。

我們衷心祝願原家屬勞動連的同志們晚年幸福,閤家歡樂。工廠不會忘記你們對寶石做出的貢獻,你們創下的家業,正在不斷髮展壯大,你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寶石精神,將會代代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