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滿耳笙歌茱萸灣散文

滿耳笙歌茱萸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若在空中鳥瞰古城揚州,你便會看到,如飄帶般波光閃爍的古運河,在古城東北婀娜地扭了下腰身,轉了個彎便投進了更寬闊的京杭大運河的懷抱。在此匯合之處,形成了一個半島,家鄉人稱之爲灣頭。

滿耳笙歌茱萸灣散文

據說,灣頭古鎮漢代時就盛長茱萸樹,故曾名茱萸村、茱萸灣;茱萸灣是古運河從北面進入古城的門戶,隋煬帝三下揚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經過這裏。唐詩中就不乏描繪這裏水色風光的詩句:“半邏鳶滿樹,新年人獨還。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灣”“有地唯栽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吟誦着這樣的詩句,你可以想象出,這茱萸灣當年是塊多麼美的地方。

然而,這充滿詩意的“茱萸灣”,多年來只存在於我的想象之中。趕巧,此次返鄉,臨近重陽佳節。唐王維的那膾炙人口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更勾起我心中那股濃濃的茱萸灣情結。在重陽前夕的一個午後,我沿着古運河,終於來到了位於古城東北郊的“茱萸灣”。

看慣了古城園林名勝的旖旎風光,一進入“茱萸灣”,那份素面朝天的坦蕩與空闊沉寂,一下子就讓我沉醉了。雖然現在不是鵝黃色的茱萸花盛開的季節,但遠離城市的喧囂,體驗郊野的素淡與別緻,正是我想要尋找的感覺。一進園門,便看到一塊青石,上書“第一叢林”,行草字跡,清新飄逸,爲大清乾隆乙己年間碑刻真跡,也是揚州“二十四叢林”迄今保存下來的唯一的佛寺石刻真跡。“叢林”是佛家禪語,形容僧人寺廟衆多,如合抱之木的意思。因唐代茱萸灣這一帶集聚了一大批古剎名寺,故有“第一叢林”的美稱。一塊碑石,一下子就讓我感受到茱萸灣所具有的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園內,遊客極少,顯得格外幽靜雅緻,眼前是成片的蒼松翠柏,它們遮天蔽日,靜謐中顯得有幾分神祕。林子裏,人們沿着茱萸灣彎曲起伏的'林間小路,透過路邊的樹叢枝椏,可以隱隱看到古運河如鏡的水波。秋日的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河塘裏,一羣黑天鵝在嬉戲覓食;路邊,一株株桂花飄着淡淡的清香。彷彿自已從這裏真的走進了那夢迴千百次的地方,寧靜且悠然。

此刻,已近傍晚,我無心細賞眼前的絢麗秋色,只是盼着儘快一睹那期盼已久的茱萸林的風姿。遠遠地,見一精巧的亭閣,名爲“簪萸亭”,亭後,一塊“千萸林”的刻石告訴我,這兒便是名聞遐邇的茱萸林了。走進林中,只見,深秋的茱萸枝椏上結滿了紫紅色的果實,不少茱萸的樹齡竟達百年之多。

中國人自古就有重陽登高、插茱萸的習俗。“插茱萸”是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民間採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不過,茱萸的果實,確是一味中藥,茱萸雅號“辟邪翁”,茱萸辟邪除害,並非純由傳說,乃有醫學根據。山茱萸果實本身就是一種中藥材料,類似枸杞,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可以用來泡茶、泡酒,也可以作煮粥、煲湯以及其他菜品的輔料,是六味地黃丸六味主材之一。

據說,茱萸灣的茱萸林是目前國內品種最齊、面積最大的茱萸觀賞基地,也是唯一的茱萸類園。日前,又被評爲“中國公園最佳植物專類園區”。每逢重陽,在此舉辦的茱萸文化節都會吸引衆多的遊客,來此吟古詩,賞茱萸,追憶當年茱萸灣的繁華。如今茱萸和登高、賞菊一樣已成了重陽的重要符號,經千年文化習俗的洗禮,凝聚成了人們傾訴思鄉之愁、相聚之意、祝願之情的象徵。據說,於重陽之日在大陸出生的臺灣詩人余光中老先生,就自詡爲”茱萸的孩子“,極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走出茱萸林,穿過茂密的竹林小徑,便是茱萸灣的最北端,白色的茱萸寶塔巍然聳立,立於塔下,只見眼前,煙波浩渺,水面陡然變得寬闊起來,原來,此處乃京杭大運河、壁虎河、鳳凰河等幾條河流的交匯之處,遠處,隱隱可見運河大橋如長虹般飛跨在水面之上,蔚爲壯觀。此刻,已是夕陽西下,河面波光粼粼,駁船來往穿梭。河西岸的揚州新港,吊車如林。此時此刻,耳邊雖無古詩中的笙歌之聲,但潺潺的流水聲、此起彼伏的汽笛聲和不遠處傳來的松濤聲,不正像一首悅耳動聽的茱萸灣奏鳴曲嗎?聽聞,茱萸灣南端的灣頭古鎮,已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玉器名鎮,“天下玉,揚州工,源灣頭”已傳爲玉器業的佳話。我想,如今的茱萸灣,比起當年的“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店肆相連,市聲不斷的繁華,更具有別樣的風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