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週末,好友相聚,喝茶聊天,一姐妹說起她家曾有過縫紉機,我心頭泛起絲絲暖意,想起了我們家那臺被閒置好久的縫紉機。縫紉機轉動的聲音清脆美妙,時時在我耳畔縈響;縫紉機轉動的日子甜蜜美好,如一沓泛黃的老照片,又一次放電影似的一幀幀在我眼前鋪展。

傳家寶縫紉機散文

我家的縫紉機是蝴蝶牌的,黑得錚亮的機頭上裝飾着黃色的蝴蝶圖案。坐在縫紉機前,輕踩踏板,曲柄帶動皮帶輪轉動,皮帶又帶動機頭飛旋,響起輕微的“嗡嗡”聲,此時機針也有節奏地上下跳動,“噠噠噠噠”,“噠噠噠噠”,清脆柔和的聲音猶如一支好聽的樂曲。或花或素的各色布料在針下流淌,針腳細密勻實。

縫紉機購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據說上海縫紉機廠用蝴蝶作爲牌子始於1966年,如若是真的,我家的縫紉機便是第一代蝴蝶牌了。當時的縫紉機可是緊俏物品,憑票購買,一票難求。年輕的父母結婚沒有買一件新衣,沒有置一桌酒席,兩人卻傾其所有,輾轉託人從遙遠的上海購得此臺縫紉機。我無法想象父母當年是怎樣的欣喜,卻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這臺縫紉機是父母愛情的唯一信物,是我們家很長一段時間裏最值錢的物件。當年,我們家的小屋子裏經常會響起噠噠的縫紉聲,我小小的眼眸裏經常會看到父親或母親坐在縫紉機前勞作的身影。

我的父親異常聰慧,憑藉一本裁剪書便承擔了我們一家人所有的衣着。我和弟弟妹妹夏天穿的短衫短褲,冬天穿的棉衣罩衫,肩上背的書包,都是父親自己裁剪自己縫製的。每年過年,父親都會給我們做一套新衣,這在當時很不易。衣服一做好,父親就喊我們試穿,我或者弟弟妹妹穿上新衣,在父親面前站着,轉着,母親也停下手中的活計在旁邊看,一家人的臉上都笑開了花。七十年代末的一天,他看到縣城裏有女孩穿裙子,立即買了一塊綠色的花布,爲我和妹妹各做了一條,我和妹妹便成了小鎮上率先穿裙子的人,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花裙子引來了多少羨慕的眼光啊!最能體現父親縫紉技藝的是他給自己做的一套中山裝。中山裝的`領子口袋都很考究,穿在身上既要貼合身體的線條又要挺括大方,很有難度。父親先用卡紙剪出衣領和袋蓋的樣子,再放在衣料上裁剪。縫製時也是格外精心。衣服上身後,那個合身啊,絕對超過裁縫店裏的專業裁縫。父親的同事圍着他一邊細細觀看,一邊嘖嘖稱讚,有人當即要求父親也給他們做一套。

母親不會裁剪,但能熟練使用縫紉機。她會從街上買回大塊格子布縫牀單,父親裁剪好的布料她也會幫着縫成衣服,做鞋子時她會用縫紉機給鞋面滾邊,更多的時候她是幫我們補衣服。在那困難的年代,穿補丁衣服很尋常,我的小夥伴們的衣服上常常是一個窟窿又一個窟窿,而我和弟弟妹妹總是穿得整整齊齊,這得益於父母的勤勞,得益於家中有臺縫紉機。

父母對縫紉機珍愛有加,尤其是母親,每次使用後都會小心翼翼地收起,罩上她自己縫製的套子。她還經常給縫紉機加油潤滑,因此我家縫紉機的聲音總是那麼清脆柔和。有一次鄰居借用縫紉機,不小心把蓋板掉在地上,蓋板有點變形,放在機身上不再嚴絲合縫,母親心疼之極,不停嘮叨,雖然後來父親將變形處磨平了,也沒有讓母親的嘮叨立刻停止。八十年代,新人結婚時興“三轉一響”,三轉中就有縫紉機,縫紉機成了家家戶戶必備品。然而會使用縫紉機的新娘並不多,於是將縫紉機擱置一段時間後有人向母親求教了,母親欣然前往,手把手教人家使用。回來後總是不無自豪地誇我們家的縫紉機是老牌子的,比新機子好使。是啊,有母親的精心呵護,怎麼能不好使呢?

歲月悠悠,縫紉機噠噠的響。父母親坐在縫紉機前,他們手中的布料變換着花式,他們縫製的衣服變換着款式。他們用這臺縫紉機縫着生活的艱辛,縫着家庭的歡樂,也縫着明天的希望。縫紉機——父母愛情的信物,陪伴他們度過了一個個日出日落,同時見證他們心心相印、相互扶持着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我從小就喜歡縫紉機的噠噠聲,經常在父母使用縫紉機的間隙跑過去,坐在凳子上胡亂踩踏踏板,往往是剛剛一踩,就聽到咔嚓一聲,線攪在一起了,針被絞斷了。奇怪的是母親並不惱,而是抽掉線拿掉針,放任我踩個夠。大一點的時候,我會在針下放一塊布條,在布條上踩出一條條筆直的線。上初中時,我看父親裁衣,居然也看懂了裁剪書。我工作不久,父親就因病離世了,失去經濟來源,家庭一下陷入困境。姑媽心疼我們,帶來了許多布料,我就拿起父親的裁剪書,在春節前用縫紉機給家人每人做了一條褲子。這是我第一次嘗試做衣服。那年的春節對我們家來說異常寒冷,而我做的褲子在每個人心裏都添了一點暖意。後來,我自己也買了一本裁剪書,摸索着做了好幾件衣服。其中有一件花連衣裙,海軍服似的披肩,喇叭形的袖子,喇叭形的裙襬,胸前飾一蝴蝶結。這款式在八十年代是非常新潮的,穿到單位,同事們讚不絕口。

結婚後,我有了自己的家,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成品衣服款式新穎價格便宜,我就不再自己做衣服了。後來母親年紀大了,眼力不好,也不再使用縫紉機,縫紉機便被閒置起來。不過,母親還是會定期給縫紉機加油潤滑,定期讓縫紉機轉幾下。弟弟購置新房,不會使用縫紉機的弟弟和弟媳深知縫紉機對我們家的意義,扔掉了許多傢俱,卻毫不猶豫地將縫紉機搬進了新居。如今,縫紉機靜靜地立於弟弟的新居中,似一位老者,沉沉地睡着了。

這臺縫紉機在我們家整整半個世紀。當年,它悠悠轉動,縫製着歲月的芳醇;今日,它寂寂獨立,厚載着生命的柔情。

中央臺《家有傳家寶》欄目,我常常會想,縫紉機不就是我們家的傳家寶嗎?它身上有我父母互敬互愛的精神,有我家人團結和睦的精神,有我們家在困境中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的精神,這些精神應該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