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祭英烈散文

清明祭英烈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說起來,或許自己真不算一個刻苦的好學生。高中的時候,有一次,欣喜的借到一本名爲《石評梅傳》的長篇傳記文學,夜裏,其他同學都已睡熟了,而我挑燈夜戰,夜未曾眠。

清明祭英烈散文

書中講述的是民國才女石評梅與高君宇之間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石評梅,原名爲石汝璧,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革命活動家,她的才華出衆,詩歌尤其冷豔感人,她也是生命最短暫的女作家,死時僅僅二十六歲,高君宇則是我黨著名的早期革命家,五四運動的骨幹和學生負責人。兩人在一次同鄉會中偶然相識,他們志同道合,常常在陶然亭中談思想,談抱負,那裏也遍佈了他們革命的足跡。他們鴻雁傳書“滿園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一枚象牙戒指傳遞着他們純潔堅定的友情。可是,石評梅對高的表白遲遲沒有予以迴應,老天也未遂人願,沒有眷顧這對革命志士和文學才女。對於高君宇,他促成了別人的美滿姻緣,自己的愛情卻永遠地成了遺憾。忘我工作的他,因爲革命事業過度操勞,積勞成疾,以二十九歲的年輕生命告別了這個世界。

高死後,石評梅悲痛欲絕,追悔莫及,她把高君宇埋葬在北京陶然亭畔,並立了石碑,之後,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不管嚴寒酷暑,常常獨自去高君宇的墓地憑弔,痛哭流涕。併爲高君宇寫下了大量飽含血與淚的詩歌。在高君宇的墓碑上,她一字一淚地寫着: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留到你的墳頭,直到我不能再看你的時候。三年後,石評梅爲高君宇鬱鬱而終。之後,朋友們按照她“生未結合,死願同葬”的遺願,將她葬在了高君宇的墓旁。

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故事如又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爲世人演繹了一段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讀之,令人蕩氣迴腸,無不動容。

在之後的.好長一段日子裏,石評梅和高君宇的故事都在感動着我,既有對革命情侶的崇敬,又有對他們短暫生命的惋惜。在那些青蔥歲月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很想去陶然亭,看一看那兒的蘆花,看看石評梅親手栽種的松柏是否依然青翠挺拔。很想在他們的墓前獻上一束白菊花,親手撫摸一下“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被高君宇當做座右銘的碑文,那幾年,成了揮之不去的心結。

一天夜裏,睡夢中,真的去了陶然亭,那該是北京的秋天吧,灰濛濛的斜陽下面,湖心島的荷花早已殘敗了,可是,葦灘的蘆花極盛,在瑟瑟的秋風中輕輕地搖曳着。冷冷清清的亭子裏,卻立着一位長髮披肩、神情憂傷的文弱女子。她告訴我說,她就是石評梅。隨後,我們在湖心橋上一起漫步,她對我說,長髮是爲君宇而留的,後悔未能在他生前答應。她又說,三年來,她每天都會來這裏,爲他吟誦詩歌……

忽地,秋風陣陣,詩人已走遠了,耳旁只回蕩着她若有若無的聲音:

……

狂風颳着一陣陣緊,

塵沙彌漫望不見人;

幾次要歸去,

又爲你的孤冢淚零!

留下這顆秋心,

永伴你的墳塋。

有一年,去關內的親戚家,火車到一半的時候,認識了幾位去東北旅遊剛返回的北京遊客,那是一個天氣晴好的上午,車廂裏井然有序又不失熱鬧,和煦的陽光透過車窗和人們的談笑聲暖暖的灑在車廂的每個角落。談話中,熱情的北京遊客爲我介紹了許多名勝古蹟和亭臺樓閣。我說,在北京停留時,若來得及的話,打算去陶然亭。可是,他們告訴我說,陶然亭與火車站相距很遠,去的話時間恐怕會來不及。所以,很可惜,那一次,未能如願。

這都是多年前的事兒了,歲月的泥沙沖淡了許多記憶,而那個夢境和那次旅行卻常常在我的腦海中時隱時現。而今,又到了清明時節,東風漸暖了,不知哪一絲風又一次撥動了我的心絃。想那陶然亭裏又該是春意盎然、桃紅柳綠了吧,這時,一定又有許多人來到高石墓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