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讀懂父親散文

讀懂父親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3W 次

忽然覺得,父親雖然沒有文化,卻象是一本書,讀懂了,便有了人生的座標。只是這書中,沒有文字。它是用父親84年的人生經歷,寫就。需要我用一生去細細品讀、慢慢領悟。

讀懂父親散文

——題記

一、病中的父親

父親出生於1933年。因爲歷史的原因,父親沒有上過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去年9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腦中風,使父親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病。也因此之故,我與父親的接觸便變得"親密"起來:揹他去醫院、扶他上廁所、給他洗臉洗澡刮鬍子、喂他吃飯等。通過與父親的"親密"接觸,我發現了看似十分平凡且普通的父親,其實有着讓我時時感動的品格。比如,扶他去廁所,他一進廁所,便會吃力地說道:"你、出去、上廁所好臭的。”雖然因中風而舌頭僵硬,說話很吃力,但他總會非常努力地讓我能聽懂;給他洗澡,父親同樣會努力地用自己還能正常活動的左手給自己洗,結巴着叫我站遠點,不要濺溼了衣服;給他餵飯,也只是在剛發病,不能動彈的時候才讓我喂,病情稍有好轉,能自己坐起來,便要自己用左手拿個匙子慢慢挑着吃,雖然吃得有些費力,卻不肯讓人喂着吃,生怕給我們添麻煩。

看着父親的病,如此嚴重,卻仍然時時刻刻地在替子女們着想。感動之餘,忽然覺得,沒有文化的父親,其實在用一舉一動,書寫着他與生俱來的堅強與擔當,品讀父親,我受益終生。

二、身爲長子的父親

父親是爺爺奶奶的長子。聽母親說,在她嫁給父親之前,爺爺就去世了。因爲奶奶裹了腳,做不了體力活,身爲長子的父親,是身兼兩個家的"父親"的:既是奶奶家的"父親"一一照顧奶奶和尚處年少的我的4位叔叔姑姑們,又要擔當起,撐起自己的"小家"的任務。因爲肩負着重擔,使得父親除了專致於養家餬口,無暇它顧,以致於錯失了改變自己和自己"小家"命運的機會。

時常聽母親說,她與父親結婚才幾年,也就是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村裏就來了掃盲隊。通過掃盲,村裏那些與父親年齡差不多的年輕人,大多成爲了有文化的人,並且因爲有了文化,被招收進了當時百廢待興的各級各部門,成爲了人人羨慕的"公家"的人,不僅脫離了繁重的農業生產,還過上了遠比種田要好的生活。當時,母親也是替父親報了名的,期望通過掃盲,父親也能成爲有文化的人,從而改變全家人的命運。父親在上了幾次掃盲班之後,剛剛學會寫自己的'名字,便因"兩個家庭"生活的重壓,退出了掃盲班,義無反顧地把照顧兩個家庭,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的"前途"放在了末位。爲此事,母親也嘮叨了父親幾十年,父親卻從不辯解,只是默不作聲地聽。從父親的沉默中,我讀出了他"長兄如父"和身爲人父的雙重擔當。

三、艱難生活中的父親

從我懂得記事起,我便記得,上世紀70年代,因大興"割資本主義尾巴",在農村,人們除了在生產隊從事集體生產,是不允許在自家的自留地裏種植作物的。而集體生產,根本就生產不出足夠的糧食,供每個家庭食用,因而那時的農村,生活十分艱難,大多數的家庭都處於度日唯艱的狀態。爲解決全家7口人的吃飯問題,父親經常與跟他一樣,肩負家庭責任的三、五個同齡人一起,步行幾十公里,到離家很遠的大山中去砍楠竹。

砍了楠竹之後,父親他們便會紮成竹排,沿四都河放竹排下來。父親從來就不是一個放排工,他也深知放排的危險,但是爲了生活,爲了全家人的吃喝,他不顧河流中的險灘急流,義不容辭地當上了業餘的"放排工”。竹排上,則會搭一些父親在大山中搜尋到的食物:玉米、蕎麥、紅薯、白薯、南瓜等,有時甚至還會帶回來一些野雞、野豬、麂子肉,確保了全家人,在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裏,至少有食物充飢。放排回來的竹子,父親則會在竹器社裏破成蔑片,然後,帶領全家老少齊上陣,織成籮筐、竹蓆等,銷給供銷社,賺些加工費,解決全家吃、穿的基本需求。爲此,父親每天都是天剛放亮就起牀,去鎮上的竹器社做事,晚上則會工作到很晚,纔會回家休息,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2小時。有了父親不分晝夜的辛勤勞作,全家人的基本生活,總是能得到保障,既便偶爾也會吃一些雜糧充飢,總之是沒有捱過餓。由此,我讀懂了父親的勤勞執着,不放棄。

四、不吝回報的父親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伴隨着改革開放的實行,勞動生產力的解放,擁有着蔑匠手藝的父親,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通過編制竹製品出賣,不過幾年的努力,便使全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爲方便我們上學,父親便在鎮子上租了房子。

那時的鎮子,主要是以木板房爲主的。爲防火災,鎮上便專門僱了人,晚上值更。值更人的主要任務,便是每天晚上,拿着個鐵喇叭,在鎮子的大街小巷,來回喊叫:"各、家、各、戶,小、心、火、燭……"。記得鎮子上的這位值更人,是一位帶有殘疾的中年人,姓郭,因有殘疾,幹不了重活,鎮裏出於照顧殘疾人的原因,便讓他負責值更,當然待遇是很低的。因爲待遇低,且又有殘疾,因而,鎮子上的人,對於值更人老郭,頗有幾分瞧不起。每每見到值更人老郭,從門口走過,便會半是玩笑、半是嘲弄地喊道"各家各戶,小心火一一燭……"後半句還故意拖得老長。此時,值更人老郭又不敢發作,只是默不作聲地瞪一眼,便繼續他的"……小、心、火、燭……”的例行喊話。然而父親卻全然不同,每當值更的老郭,從我們家門口經過,父親只要一看到,便會邀他進屋來喝口茶、卷一根"喇叭筒"煙,歇歇腳再走。此時,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喝了茶、抽了煙的值更人老郭,比之前的喊話,腰板似乎明顯地要挺直了一些……

雖然,父親從未向我說過,爲什麼要"厚待"值更人老郭,但我知道,以父親的善良本性,他是在用些微的關心,回報着值更人老郭,對於確保全鎮平安的辛苦付出。

五、知足而樂的父親

隨着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及子女們的長大成人,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父親的境遇終於有了徹底改觀,再也不用爲柴米油鹽而日夜操勞,此時的父親展現的是知足而樂的豁達。比如,90年代末,當我終於在縣城裏面有了自己的房子,便把父母接來一起住,父親便十分高興。只是,當我們每餐都會葷素搭配地多炒幾個菜時,父親有些不適應了,便嘮叨道:“這個太浪費了,不需要這麼多菜的,一頓一個菜就行了。"

父親的嘮叨,讓我的思緒一下又回到了小時的生活。那時家裏的生活是相當的簡樸,每頓飯,一般只做一個菜。比如,炒個白菜,這頓飯就只有白菜;炒個酸菜,就只吃酸菜;偶爾炒個肉吃,就只有肉,十分的單調。

父親的嘮叨,使我猛然想起,小時父母所過的艱難生活,出於內心的救贖吧,我便儘量把家裏的伙食搞得豐盛些,有時甚至比小時過年吃的年夜飯,都還豐盛。時間久了,父親便感嘆道:"如今的日子,真是好過了,又不用愁吃,又不用愁穿。真是從未有過的好呢。"好知足的父親!爲吃、穿勞累了大半輩子,卻又時時愁吃、愁穿的父親,在嚐到吃、穿不愁的滋味之後,是發自內心的高興和滿足。

沒有文化的父親,從不曾給我講過大道理,亦從未給我規劃過未來要一定怎麼樣。他只以他的勤勞、付出和擔當,潛移着我做人的準則,淨化了我處世的哲學。讀懂父親,踏實了我的內心;讀懂父親,堅定了我的意志;讀懂父親,我收穫了生存中滿滿的正能量。讀懂了父親,其實就是讀懂了世世代代,血脈相傳的爲父之道和爲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