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白樂宮散文欣賞

白樂宮散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9W 次

白樂宮是一個小村莊,因村裏有一座道觀白樂宮而得名。說是村莊,其實只有十一戶人家,散佈在道觀周圍,據說是道士後代。爲便於管理,解放後,作爲第二生產隊,被編入一箭之地的朝陽村,隸屬於長葛市石固鎮,距縣城八公里之遙。

白樂宮散文欣賞

白樂宮始建於唐朝末年,當地百姓敬仰白居易的德行和才學,慷慨籌資修此道觀,後得到皇帝認可並“賜額”,遂稱白樂宮。當時道觀規模宏大,除了現存的大殿和小祠堂,還有白樂宮、白玉樓、三清殿等。小時候,我曾見過大殿上方唐朝皇帝敕封的匾額,祠堂內惟妙惟肖的侍女圖彩繪,大殿前散落的殘缺不全的石碑、石馬、石羊,約略猜出其鼎盛時期的繁華。

白樂宮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村前有一條小河,常年流水淙淙,河邊種植了大面積蘆葦,是鳥兒的天堂。村後有一坡土崗,北高南低,古木參天,濃廕庇日,是夏日納涼的好去處。中間聳立一座古色古香的道觀,白居易晚年在這裏禪修養性、讀書賦詩的故事,平添了幾分文化氣息和歷史厚重,令人嚮往。

機緣巧合,我與白樂宮結下不解之緣,也與這位遠逝的文學大師“惺惺相惜”。

我和雙胞胎弟弟出生於四月初一,迷信說命硬,於是母親便把我和弟弟認給一戶劉姓人家當乾兒子。乾孃家緊挨着白樂宮,院子大,很乾淨。乾孃一家人品好,待人接物有禮有節。乾哥懂醫術,用蛇皮、龜殼之類的土法治瘡,不收錢,遠近聞名。十二歲之前,每年生日我們都要來“穿鎖子”,於是就有很多機會接觸白樂宮。小時候關心的不是瞻仰大師,而是滿足好奇心和“饞欲”。乾孃家牆外有一棵杏樹,又高又大,麥黃時節,黃澄澄的金杏散發着誘人的香味。我們偷偷向樹上投一塊石子,嘩啦啦落下一片杏子,匆忙撿了,躲到隱蔽處享用。另一種美食是桑葚,長熟的桑葚紫紅色,咬一口,酸中帶甜,叫人回味無窮。最開心的還是叫上夥伴們,在白公橋附近玩耍,一會兒衝進蘆葦蕩裏捉迷藏、掏鳥蛋,一會兒下到河裏抓小魚、找螃蟹,雖然成果寥寥無幾,但那“嬉笑怒罵”的快樂經歷,至今難忘。

小時候聽過很多傳說,給這座道觀蒙上了詭異而神祕的色彩,常常不敢近前。一種傳說是上天降服了一條惡貫滿盈的巨龍,囚禁在這裏。白樂宮後面的高臺壓着龍頭,東邊幾裏外的土崗壓着龍尾。“四清”的時候,有人爬上高臺拆祠堂,結果剛一動土,那人就從高臺上摔下來,口吐鮮血,一命嗚呼,祠堂得以保存。另一種傳說是有一窮書生,流浪到此,宮中老道收留了他。晚上仙人託夢,說寫完十八缸墨汁,方成大器。第二天,高臺後面冒出來滿滿十八缸墨汁。書生不敢懈怠,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日日筆耕不輟,苦練數載,十八缸墨汁滴水不剩,終成一代大師。這個傳說跟白居易少年時刻苦讀書,練得口生瘡,手生繭,頭髮全白不謀而合。只是故事的杜撰者不懂詩文,把“寫詩”誤傳爲了“習字”。

長大後,我喜愛上文學,對這位大師級“老鄉”欽佩之至,每年春節都去白樂宮瞻仰,心中涌起許多感慨。白居易出生於新鄭,外公爲長葛人,“德星”陳寔的.後代,十一二歲之前常隨母親來往於兩地之間。他晚年篤信佛教,尤其嚮往遠古帝王葛天氏開創的和諧社會,便在少年時暢遊的地方築屋而居,修行賦詩,過上了“袒跣北窗下,葛天之遺民,一日亦自足,況得以終身。”(《不出門》)的生活。民間還有一種傳說,白居易死後,留下遺囑“明葬香山、暗葬青崗”。青崗就是白樂宮後面的高崗,墓冢尚在。墓冢的真實性缺乏考證,但大師與白樂宮的淵源毋庸置疑,半個“老鄉”也算說得過去。

白居易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是一位天才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十六歲就寫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驚世之作。三十五歲寫出了敘事長詩《長恨歌》,成爲唐代歌行體長詩的典範。中年倡導新樂府運動,他的《新樂府》五十首,率先改革附庸風雅的文風。晚年寫的《花非花》開創了朦朧詩的先河。他撐起了晚唐詩歌燦爛的天空,成爲中國文學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沿着居易路南行,距白公橋不足百米,向西三十米,步入白樂宮。這裏破舊的殿堂已重修一新,大殿前新建幾間房屋,形成一個完整的院落。院內立兩通石碑。一通石碑上記載白居易的生平,碑文出自河大大學歷史系教授劉錫辰之手,他是白樂宮唯一的學者。另一通石碑上刻有白居易畫像,兩旁刻有著名書法家楚圖南書寫的對聯:“心存兼濟世、進退情依然”。大殿門開着,除了幾位道士的身影,平時少有人來。

紛紛攘攘的人世間,總有一片淨土,能夠安放詩人的靈魂。逝者如斯,詩文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