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生命的歸屬散文

生命的歸屬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寫下這個二難命題,緣於一對英國連體嬰兒的生死抉擇:爲了不至於同歸於盡,在公正冰冷的法律旗幟下,二十位醫生用手術刀把妹妹瑪麗的生命賜給了姐姐茱迪。於是11月6日,便成了茱迪永遠傷心的感恩日。

生命的歸屬散文

手術是結束了,但留給人們的思考與爭論卻將像那對曾經緊緊糾纏在一起的同胞姐妹一樣,伴隨道義、人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一直延續下去。

我無意介入,引發我認真思考的是英格蘭《醫生道德報》的一段話:“很可能幸福的姐姐將在一筆巨大的情感債務揹負下,不幸地度過一生,因爲她的生命不僅僅屬於她自己。”

這就是一個關乎生命歸屬的沉重話題了。

從英國最高法院和曼徹斯特聖瑪麗醫院的角度講,選擇“舍妹保姐”手術完全是履行了生理科學上的天職,他們嚴謹得無可挑剔;站在牧師與社會學家的座標上仰視,拒絕手術,也完全是一種對倫理道義的疾呼,他們虔誠得可愛。而作爲嬰兒的父母,這對來自馬耳他的天主教教徒,則只能在夾縫中對着上帝默默祈禱和悲哀,因爲他們也像許多普通人一樣無法抉擇生命的歸屬——兩種立場都對都錯。

打開《現代漢語詞典》,一下就可以認定生命純粹是一種生理物質,和一切無思維的動物一樣,是一種自然生息。然而如果把它置於人性的天平上稱量,誰都知道生命並不是手術刀就可以任意分解、組合與支配的。它具有一種倫理上、價值上的多元意義。這裏就提出了一個生命的歸屬問題:前者屬於自己,自私卻公平;後者則屬於別人,無私但煽情。

從這種意義上說,歸屬問題就是價值的取向。這在國人中早就進行過好幾次大的爭論:八十年代關於“大學生張華糞池救人”事件;九十年代由作家高曉聲引發的關於影片《大兵瑞恩》話題等,但最後都各執一見,無法包容。

其實,不論歸屬那一種,都只是一種形式上的意義,原本就不能涵蓋彼此,重要的是“善待”,這纔是一種正視生命的行爲與心態。當然善待並不是一味呵護,而是一種價值的凸現與取捨——讓生命之花開之所開處,謝之當謝處。這就像一件器皿,用之即是質樸的實用品,它屬於你自己;賞之,則是一件絕倫的`藝術品,它屬於所有見到它的人。

生命誠如風箏,飄飄忽忽,扶搖上下,命運在你手中,價值卻在人們的眼裏。當有人需要你用生命去關愛時,請毫不猶豫地放飛它,讓生命之美人所共享,因爲這時你的生命屬於別人,就像上帝與美麗屬於全人類一樣。這樣的生命就破譯了託翁的詮釋:“生命只是助長人生的愛”。如若當你自己終於陷入一片落寞的沼澤地,比如失戀、失財、失意……請千萬不要失志,不要輕易入棄手中的生命之線。因爲這時的生命只屬於你自己,屬於唯一,應像荻更斯說的“勇敢地保護它,直到最後一分鐘。”

特瓦爾多夫斯基在《到了生命的杯底——》中淡然地吟唱了生命:“儘管一生裏/全是紛擾/任它去吧/有何可說/……/用老人的手杖/劃個道道/不,無論如何/這也不錯 ——/我偶然到此/勾了個到。”多麼無奈,卻又是多麼地坦然,如斯者,纔算真正頓悟了生命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