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愁,情抒情散文

愁,情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7W 次

愁,情抒情散文1

秋漸濃,風微淒涼人更愁,當年,曾經,過眼雲煙,是宿命,是劫數,莫恨緣淺。浮世紛繁,一別成憾,似水流年,如花如夢,只觀秋夜星辰,往日難復,莫怪時短。

愁,情抒情散文

就任秋風勁起,枯葉作花,斷了昨日思,別了昨日景。

半山掩月,雲過雲往,幾多秋風愁木,片葉乎情,人來人往,多少紅霞倦容,太多無奈的心事,煩亂思緒,不知如何縷清,任濃情起舞,在指尖疏影幾碎殘夢,且訴且吟。 有些路,一生只許一次,歲月裏,不斷流逝的過往,青春舊夢,總是錯過與別離,空格了回不去的曾經,流光轉逝的瞬間,無言了心,點綴成蒼涼,空章回,斷無腸,多少夢裏落花,多少人走茶涼,聽風吟,揮毫畫,只讓滿紙心碎,躍雀成行行字詞。

聽秋風,賞秋景,問天,問地,問緣,終究曲終人散,前世,許你是那株佛前睡蓮,梵音嫋嫋中,你心自若,輕觸時光,一些念,若塵,一些夢,幽幽。

就讓我洇一筆慢慢蹉跎,舞一闋水墨橫斜。憑窗依木蘭,捻一則千年佛卷,從此,爲你長伴青燈。

情亦闌珊,念也悠悠,一場半生緣,糾纏一世,千帆過盡,幻化成曲,水袖輕揚,低吟淺唱,平仄出一紙風月,終了,卻是南柯一夢。

怨秋風,微微吹痛心神,細數流年,彼岸成寂,空缺歲月,只道是空白。

愁,情抒情散文2

太多人和事,太多光和影,放不下;太多苦與酸,太多血與淚,拿不起。

可可和落落的離去,讓我明白,我還是愛不起啊!我真的害怕,怕別人傷害自己,也害怕自己傷害別人。便拒絕了所有人,她們的情誼我很感激,卻不能接受。

秋落楓葉的愛已死去,羽辰的靈魂已下地獄。對不起,愛,太沉重,我承擔不起。

好無助,好孤單,好想堅強卻好脆弱。寒冷的風吹過沒有癒合的傷口,痛得流不出眼淚。無法形容現在的自己,一個冬日裏的雪人,望着即將到來的春天而不知所措,唯有獨守着內心的寒冷。

如果想進入我的內心世界,請先融化我。而我一旦融化,雪人就會消失,我亦死去。

不要試圖靠近我,我很冷漠。身邊的位置已留給她們,人雖已去,但不想她們的位置被別人頂替。

有人曾經問我,在白色與黑色之中,你選擇哪一種?

我說,如果可以都選的話,我全選;如果只能選一種的話,我選黑色。

答案是:白色代表寂寞,黑色代表孤獨;選白色還有救,選黑色就沒救了。而兩者都選的話,死亡正在逼近你。

十八歲的天空,十八歲的夢,十八歲的愛恨情仇,都留給記憶吧。讓它躲在記憶的深處,等幾十年之後,垂垂老矣之時,再慢慢品味。

曾經走過的路,早已躲到記憶的角落裏去,尋覓不見。曾經的愛恨情仇,早已化作雲煙,亦已飄離。

向荒原更深處走去,消失在世界的盡頭。

愁,情抒情散文3

陌上春樹,梨花如雪吐蕊,千年風華,暗換淡傷蒼涼。酒醉三萬場,醉不忘,曾離別的舊殤。曾想過再不言悲傷,但霏微細雨如霧,不思量,也自難忘。水中寒影葬青絲,日落晚風簫音起。閃爍在梨花微雨中的,除了琴聲難繼,還有心思如塵。空氣中,飄蕩着梨花落的傷感氣息,霓裳中,包裹的,是一生走不出的苦相思。緣夢輕寒,今朝花落奴收藏,他朝葬奴是何丘?

雨滴入湖水,漾起一波波傷痕的漣漪,湖邊青苔鋪滿,擡頭漫天梨花白。滿地殘陽,碧草萋萋,路遙人遠,知己不曾入夕陽。古琴奏響,彈奏着清淡的舊曲,那低低吟唱的淺淡憂傷,被雨打落,被風吹散,似枯萎了月光的霧靄,不再有流灑的銀光,也許彈了千遍,也許只彈了一朝,指尖的蒼白早已充血,一絲琴絃一絲紅,一段心曲一段痛。不敢憶往昔,千年的等待,萬載的悲傷,黯然回盼的,不過是雪紛梨花處處傷。昨夜微雨不斷,春風不再使人愁,緩緩塵住香散,孤寂伴春寒,飛夜披薄衣,永晝不覺單,寸寸芳心碾作塵,不滅不散,只餘舊夢照流水。

柳溪河畔,淚凝眸漣,輕嘆更訊不覺醒,人在,魂碎,復訴傷心又何味?不似人間。流水隱雨又一年,淚痕猶在心猶寒,不見故人顏,只見梨花白如雪,朝發一日催人老,淺吟低唱知何年?寒光搖曳輕紗帳,暖不溫,冰透的昨日今朝,寒肌玉魂。縱然再拾嫣然,筆墨添色,也藏不住流年暗傷,何必裝扮青春年少無慮淺時光?豈不知,周郎再顧,也須春色注滿壺。

迢迢紅塵萬丈,琴聲斷腸,素手含悲,無奈中,遙望舊事皆塵染,一曲舊琴聲,十里煙花遠,亂雨吹盡舊夢散。欲尋新趣,回眸處,一株蕙蘭落入眼,不知歸處,心惹塵埃煩。幽幽寒雨接更漏,子夜時分,流雲散盡靜寂相看儼然,不盡歡,袂袂飛落琴瑟間。繡色已淡,浸染愁雨不得展,嫋嫋檀煙曲折哀嘆,滄桑了繁華,哽咽了流年,蒼茫了青苔,依稀如夢投湖水,紅塵輪迴,亂了桑田的步堅。

一窗夜雨,梨花滿地,梨花落,掩前緣,衣香經染不覺盼。夜雨蒼茫,流年忽轉。銅雀臺,猶對着,酒意肆虐,劍閣畔,仍藏着,滄桑一嘆。梨花白,縈樓軒,展展薄雪透香染,瓣瓣塵色浮世連。轉眼間,春歸處,那奼紫嫣紅,由雨水而絢爛,花色由流水而燦爛。只是香脂已冷,膩了春光,晚暮風琴,殘酒中寒光現。雨聲漸輕,千峯墨色染,千年遠,往事如煙。風雨千滴聲,滴滴如笙弦,層層婉轉,低吟追尋於紅塵間。雨不盡,風不散,梨花片片落,伊人寸寸心。雨霏,一腔柔情付流水,倚窗長嘆去勢微,幽幽冷雨落湖心,往昔追憶知是誰?笑聲漸逝,舊情有痕,東流水不盡,冷雨滴到明,月盡更漏幾時休,梨花殘香錦年留。

千里煙波,幾世追憶,風碎前塵,冰裂雪碎的花瓣,幾多飄零,幾多血流,爭拼全成空、、、

《朝中措》* 無題

濃香吹盡有誰知?夙願已無期。

舊陌梨雲夢冷,柳煙凝碧風悲。

問誰堪知,舊時燕子,夢中依稀。

閒卻半湖春色,幽蘭愁綴河堤。

二零一三年四月初、聽雨、

愁,情抒情散文4

秋,閒逛着,邁着輕盈的步子,偷偷闖入了本該開朗的11月,打破了那份生機。於是11月的天空變得幽藍,11月的大地變得枯黃,11月的我隨之惆悵。

11月的風吹卷着慘黃的葉兒,是悽苦,是無望。我獨自邁着蹣跚的步履,來到寂寥的操場,孤孤單單,旁無人蹤。

騁望着緊閉着的校門外,誘人的東西太多,鉤去了我的心。這時風便會吹得更猛,捲走了枯葉,吹走了鴻雁,也牽走了我的思緒。於是昔日美好的時光便疊現在眼前。

想到母親溫柔深邃的雙眸,想到父親嚴肅但時帶風趣的面孔;想起鄉水的柔情,想起城市的喧囂。一時間,我無法承受着種寄宿制學校的封閉管理,深深懷念起家鄉的山水,家鄉的親人;懷念起小學的生活,小學的老師與同學。心中淡淡憂傷就如刻畫似的被“閃着血影的鋒刀”越刻越深。

僅僅思鄉愁緒是不會令我如此消極悲觀的,然而沙沙秋季偏又夾雜着期中考試的苦楚。

開學以來數學第一次考這樣的分數,在辦公室幫老師謄分時,望着那似乎只爲幸災樂禍而存在的分數,我真恨不得甩下筆,衝出辦公室大大發泄一下,但我沒那個勇氣,只能事後在操場上愴然淚下了。

驀然回首,從剛進校的年級第一落到如今年級二十幾名,在承受這樣的壓力下,我只是怨天尤人,卻從來沒有自省過。

我近乎絕望,在操場上狂亂地奔跑着,眼淚隨之決堤。這時,我猛得摔了一跤,風又瘋狂的吹了起來,跑道邊緣牆角的野草只是微微晃了晃腦袋,隨後有筆直地挺起了身子。

我霍然振了一下,這才醒悟過來,草兒被吹倒會再站直;河面被吹皺會再撫平……而我被這一點點挫折絆了一腳就爬不起來了嗎?

我唰地站了起來,直奔圖書館。這一次的步子是輕矯的。仰起頭深呼吸時,我竟像化作了一隻秋蝶,奔向寥廓的蒼,感受着那一瀉天宇的藍,感受着陽光的沐浴,飄飄欲仙了。

秋閒逛着,邁着輕悄的步子,回去了。我站在頂樓,深切地向她擺手,嘴角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同時,我又在向穿着雪白衣裳的冬招手。冬歡喜地朝我奔來。

愁,情抒情散文5

曾記得那年秋天,我懷着改變命運的夢想離開故鄉,象楊花柳絮一樣四處飄蕩,最終飄落到遠在東北的松花江畔。還曾記得,離開故鄉時父母爲我送行的情景。父親拍着我的肩膀說:到了外面好好幹,爲家裏爭光爭氣。他的目光裏充滿了希望與期待。母親把熱乎乎的幾張油餅塞進我那已經裝的鼓鼓的揹包裏,緊緊的盯着我,千叮嚀,萬囑咐,眼睛裏噙滿了晶瑩的淚花。有生以來,我還是第一次體會到“兒行千里母擔憂”的深情。

光陰荏苒,歲月更迭,恍惚之間,十年的光景過去了。在這十年當中,我時刻謹記父母的期望與囑託,努力工作,奮力拼搏,從未敢懈怠過。每天隨着太陽出,伴着星星歸,夾在行色匆匆的人流裏上下班。腰包漸漸鼓起來,便忘了工作的艱辛。如今,總算在北方這座冰城拼出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天地,擁有了一席棲身之地。然而始終沒有“家”的感覺,總覺得不像在老家那樣踏實,以爲這裏只不過是旅途中暫以駐足的驛站,抑或是暫以停泊的港灣罷了。心海里時常時常地泛起難耐的鄉愁。這鄉愁如影隨形,揮之不去。

有時像絲絲縷縷的亂麻,扯不斷,理還亂,死死地纏繞着我的心;有時像連連綿綿的秋雨,滴滴答答的飄落在身上,打溼了我的心,讓我感到一種難以言狀的苦澀;有時像漫無際涯的潮水,兇猛地向我的心扉涌來,將我的心衝擊得時時翻滾,刻刻沸騰。這鄉愁,歷久彌新,與日俱增。閒暇的傍晚,我常常獨自一個人徘徊到郊外,佇立在紅楓樹下,如癡如呆地眺望着西南方那浩渺的蒼穹,凝望着那飄渺的夜空裏若隱若現的星斗,諦聽着星光下那似有似無的動靜,想象着故鄉的模樣,父母生活的情景。想着想着,便不自禁地潸然淚下了。

我的故鄉說不上怎麼美麗,沒有南國水鄉旖旎的風光,也沒有川貴高原的青山秀水,有的只是大片的黃土地以及黃土地上勤勞而樸實的莊稼人。靜靜的村莊,綠綠的樹木,潺潺的小河,彎彎的小路,嫋嫋的炊煙,如詩如畫,相映成趣,同樣給人以無限的欣慰。我愛我的故鄉,正如孩兒不嫌娘醜,狗兒不嫌家貧。是故鄉的水土養育我茁壯成長,造就了我樸實而堅強的性格,勉勵我努力拼搏,鞭策我頑強奮進。在我的意念裏,故鄉是我的根,故鄉便是世上最美的地方。

在我剛出來的那幾年,每到秋天,母親總想着給我寄來故鄉產的紅棗,花生。有一回我偶然發現有個空花生殼裏包裹着一粒黃土,感到分外的親切,興奮。似乎又看到了久違的黃土平原。我小心翼翼地把這粒黃土託在手掌心上,仔細地端詳了許久許久,爾後又把它塑捏成一個小巧玲瓏的泥人,放在我的牀頭。至今我依舊珍藏着這個黃土泥人。也曾爲此寫了一首小詩:

黃土情

在北方的黑土地上

我收到了一粒

花生殼裏寄來的

黃土平原

我把這種植了童年的土地

深深地移植到

赤子的靈魂裏

它定會長出一條

綿長的歸途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話是千真萬確的。年年中秋賞明月,歲歲中秋想親人。月亮圓了,月餅也圓,唯有人不圓。獨在異鄉爲異客,不能陪侍在父母身邊盡一份人子的孝道,實在是無法彌補的遺憾。皓月千里,遙望故鄉,心潮起伏,熱淚盈眶。也許當初就不該出來闖蕩,倘若守在父母身邊盡享天倫,也免了天各一方,飽受相思之苦吧。記得那年我決意出來的那個秋天,本族裏的大山爺爺就極力勸阻,語重心長地對我父親說;“別叫春芽子出去啦,日子會慢慢好起來的。你家暫時困難也沒事,咱院裏都幫襯點,誰也不會看笑話。等春芽子結婚時,我這邊閒着的那處土宅子就讓他們住進去。等條件好了再蓋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情了。

每逢過年的時候,思念故鄉的心情便愈發沉重了。不能親自到墳塋地給祖先上墳潦草,便跑到郊外十字路口燒紙祭奠。恭恭敬敬地衝着西南方磕頭作揖,給父母拜年。火光中,我依稀發現父親的脊背彎曲了,母親的頭髮斑白了,又隱約覺得此刻母親正站在家門口朝東北方向眺望着,彷彿在叫着我的乳名呼喚着:“春芽子,回來吧,娘想你啊。”我只覺得腿一軟,噗通跪下,匍匐着,手抓撓着地面,心裏一陣發酸,止不住的淚水奪眶而出,決堤似的汩汩而流了;“爹,娘,你們知道嗎,兒子也該多麼想念你們啊!”是啊,川流歸海,葉落歸根,遲早我也要回歸故鄉的。

我極力想象着故鄉的模樣,想象着父母如今的生活情境,還有當年我親手栽下的石榴樹也該開花結果了吧,院子裏那棵香椿芽樹也該長高了吧,家裏那可愛的小花狗今年已經十一歲了,如今它活得可健康快樂嗎?想到這些,我心下一橫,明年一定回家看看。真是歸心似箭了。只盼明年春節馬上到來,恨不得身插雙翅,一翅子飛回故鄉,回到父母身邊,聆聽父親的諄諄教誨,品嚐母親做的可口飯菜。再走走那彎彎小路,看看那熟悉的小河,聽聽那親切的鄉音。

這天夜裏,我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小鳥,飛回了久別的故鄉。發現故鄉已經改變了模樣:不知何時蓋起了一撞撞的小洋樓,還有煙囪高聳的新工廠,也不知何時修好的柏油路,路兩傍種着成排的梧桐,路燈一片輝煌。汽車川流不息地在馬路上奔馳着。

我默默祈禱,願故鄉越來越美,願故鄉父老“老有所終,幼有所長,壯有所用,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故鄉,是我扯不斷的牽掛。我是故鄉放出的風箏。

愁,情抒情散文6

隨着社會現代化的飛躍發展,兒時初見的故鄉“原始”鄉情偶或被大多人漸漸淡忘,有些幾乎沒了歷史的印痕。前些時日,我有機會到了湖南資興市五嶺農耕文明博物館,在那裏我看到了久違不見的兒時印象,潛藏的的鄉愁記憶忽然被喚醒,強意識裏我很想寫點什麼,擬爲後人記下些故鄉鄉事、鄉情、鄉愁的歷史碎片紀錄,留住漸漸逝去的鄉愁記憶……讓年輕人悟歷史,學感恩;讓年長者憶歲月,釋鄉愁。

人常說,故土難離。離開故鄉幾十年後,我愈來愈感到鄉情難以割捨。故鄉地處湘南,位居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這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這裏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農民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正在漸行漸遠,人們,也在不經意之間不再去拾漸漸逝去的鄉愁記憶。

有一種心情只屬於遊子,沒有離開的人不會明白,等待重逢的時間有多久,對故鄉的期待就有多深。

然而,遷徙卻如同無法阻擋的歷史洪流,正粗線條地推移全球億萬人口從鄉村走向城市。又是一年“回鄉季”,遊子對鄉情的回望、對歸宿的疑惑,都是在對農耕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身的審視。

近鄉情更怯,怯的不僅是物變,更是人非。一位媒體工作者描繪着新的農村:打麻將的多了,種地的少了,文化出現斷層,精神信仰丟失,“窮不丟書富不丟豬”的傳統被拋棄……

印象中的故鄉鄉情是濃濃的,雖然記憶不是很全面,但有些經過了歷史的鐫刻就很真切。

“近40年來,好些鄉事、鄉情已漸漸從農村消失了,再不注意記錄並保存,我們的後人會看不到這些東西的。”三叔公曾對我說。

岌岌可危,我心痛啊,有些歷史的真跡!是啊,我今天竟然是那麼強意識感到,我們不能讓後人看不見這些……

我先說說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的一些農事。

我小時候看到過人拉犁犁田,儘管是偶見,卻是實實在在見證過。拉犁,不是有牛嗎?也許有人會說。殊不知當時歷史條件有限。說到這,我頭腦裏馬上浮現出一幅畫面,烈日當頭,一名老農犁架背在身上,他只管出力拉犁。另一頭犁架頂在第二個人肩上,他不但要出力,還要扶犁。扶犁的一定要是老手,否則犁頭淺了效果不好,深了又拉不動。最重要的一點是,兩人步伐必須一致。兩人揹着繩子頂着太陽在齊膝蓋深的水田裏拉犁整田,臉上的表情顯得很疲勞和冷漠……想想四五十年代出生的的男兒,估摸部分人有這樣的經歷,也不會忘記這樣的經歷。

我小時候還看到過打禾桶。打禾桶最好是壯勞力,有條件的話,每人配一個“小勞力”撿禾,負責遞送。打禾人兩手摟稻禾,揚至肩頭,向下朝桶板用力摔打,摜一下,抖動一下,稻粒便落進桶裏,你起我落,嘭嘭作響,漸漸地,禾桶角壘起幾個小谷堆,待桶裏落滿黃沉沉的稻粒,挑稻人立即畚起,擔到曬場。打禾人這才休息片刻,掏出乾癟的捲菸吸起來。這樣的場景我看得很少,後來腳踩打稻機、電動打稻機漸漸發展並取代了打禾桶。

我小時候還看到過打碓臼。碓臼的功用一般是用來舂數量不大的糙米、雜糧、米粉和麪粉,還兼帶着打餈粑。現在隨着社會的進步,碓臼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我們那個年代美好的記憶,永不會消退。

然後我說說我自己曾體會過的勞作經歷。

對農村人而言,天下只有兩件最苦的事,一是雙搶,一是殺柴。相信能過得這兩關的農家孩子也就沒有挺不過的勞累了。

首先說雙搶。每年最炎熱的七月中旬到月底,是南方最潮溼悶熱的搶收早稻,搶插晚稻季節。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在農村,雙搶是件大事。下至七八歲的孩子,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家,都要參與這項重要的農事。其場面揮汗如雨,熱火朝天,早出晚歸。

集體化時雙搶要半個多月,完成“雙搶”過“八一”。分田到戶時一戶人家從收完稻到插下秧,一般是3到5天。這段時間,累是難免的,因爲中間還有殺柴,守夜谷,放夜水,灌園水,挑家肥等等事必須要做。

大集體的時候,對哨聲後未能及時出工的,早退的,未完成任務的是要扣工分的,那時,按工分配。雙搶時管得更嚴。農業學大寨,幹勁沖天,但也有出工不出力的。我是六十年代中期生的,因爲後來外出讀書,生產隊定的最高底分是三分五。

雙搶累歸累,但卻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看到田野的希望和聞到新鮮空氣及土地禾苗的香。這一切都給所有的感官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如今夏天到來,又會勾起我對那時夏天的記憶:幾乎全都是雙搶往事和對勞作、土地、老家的懷念。我真羨慕現在農村人的悠閒,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勞作強度大大降低。昔日刻骨銘心的雙搶之苦還像昨天的事,但已遠去。當年盛夏田野的蟬鳴鳥叫時勞作反成了幾分詩意風景的回味。

然後說殺柴(就是上山砍柴)。

小時候,故鄉沒有煤,更不說煤氣、燃氣了,有的只是稻草和茅柴。那時的農村,生活非常清苦,許多同我年紀差不多的孩子,有些甚至比我小很多的,都上山去殺過柴了。

我們的村莊,沒有山,只有田野。所以到山裏去殺柴,需走平路約20多華里,纔到山的邊緣。而平地地區,人煙稠密,所以靠平地處的山上,根本沒柴可殺。要再從山澗小路進入山的腹地月6華里以上,纔有柴可殺。一天來回至少要走30里路以上,且三分之一是山路,時間是很緊張的,中飯也需帶到山上去吃。記得有一次,我與鄰家一小哥去砍柴,到天黑了,還不見回家,結果家裏派人進山去尋找了。

殺柴這樣的事我是經歷得少些,但刻骨銘心。特別是第一次上山殺柴的事的記憶,陪伴着我的一生。回想起來,當時整件事的過程、情景歷歷在目。

印象中,我童年還有深刻記憶的是放牛(我們那稱作看牛)。小時候,我父親因是國家幹部,在外工作。在人家眼裏,我們做子女的是當時“仕屬戶”受照顧的,但農村童年的寂寞和苦惱成爲我深深的記憶。爲了少聽話,少受排擠,我從六歲起就開始給生產隊“看牛”,幫媽媽拿點工分。這一“看”不要緊,一直“看”到了14歲……這階段的記憶是深刻的,我一共放過七頭牛,有的還有了深切的感情。我們那沒有山,沒有草原,田野中都是稻,放牛要牽着緊隨,否則牛“吃了禾”或“吃了田埂上的豆”會被罵的。特別難的是,我讀初中了,上課要趕到六、七華里以外的地方,牛沒吃飽生產隊上的人是不准我去上學的……

最後聊聊鄉愁記憶中難忘的鄉味。

一說嘗新。說起嘗新吃新大米,最難忘的是當年在農村地道的感覺。那時的人沒有油水,所以幾乎家家糧食不夠吃。雖然是稻米產區,但過了春天,就沒有米可吃了。好在政府有些返銷糧,能夠摻合自濟度命。那時的反銷糧數量不多,更多的是自種紅薯和其他什麼的。好多人飢腸轆轆,餓得一個個面黃肌瘦,蔫頭耷腦的。所以人們就盼着收割新稻。盼啊盼,盼着田裏的稻子泛黃,盼着早點能吃頓新大米飯。

那時新稻剛熟,生產隊都是先割點稻子打出來,給每人分個二三斤,改善改善伙食,秋後才能分糧。印象中,新稻米那是真香啊。做出來的大米飯是乳白色的,米粒上好像塗了油脂,都不沾飯碗。那飯一開鍋滿屋就充滿了香氣,吃在嘴裏肉頭頭的,清香可口,什麼菜也不用就就能吃幾碗。大小夥子一頓沒有一斤米絕對不夠吃。吃完飯人的精神頭都不一樣,腰也挺起來了,腳步也快了,幹起活來特別來勁。休息時小青年還能聚到一起掰掰腕子摔摔跤。記得嘗新的時候,家裏條件好的還能買點肉,沒條件的用茄子就飯,其中用茄子把頭充當現在的雞腿那也是自覺美味極了。現在想想糧食是不缺了,大米也可以可勁吃。但再也吃不到那個味兒了。

二說過年。“大人望蒔田,小孩盼過年”。過年了,濃濃的喜慶,敲窗而入。年後的心情如飄過臉頰的空氣,如輾過歷史的木輒,深深淺淺。

小時候,過年是純純的期盼。可以美美地大飽美食;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可以把爸爸媽媽壓在牀頭嶄新的壓歲錢打開數了又數;可以牽着爸媽的衣襟走訪親友,賺得滿滿的糖果和滿滿的讚譽;可以和姐姐、妹妹收集很多漂亮的玻璃糖紙折成各種模樣的花朵,串起來掛在牀前做自己的一簾幽夢;可以跟弟弟一起玩放鞭炮……面對如此簡單實在的得到,過年的心情期待而歡喜。

長大後,過年揉進了思念的味道,儘管是淡淡的,我還是會找個安靜的時刻,在日記裏記下自己一點點小心情。抑或,獨自守在窗前,許下自己新一年不大的願望。

如今,過年成爲一種意義。過年是爲了和父母團聚,釋放久違的思念;過年是爲了向小輩們看看生活中的色彩,帶給他們喜悅;過年是爲了一次次尋回自己的歸屬感。於是又明白了,無論是什麼樣的心情,我們還是需要過年,需要一年中有這樣特定的日子,能夠讓我們袒露出孩童一般的快樂,表達積壓已久的情懷。過年,與其說是一種節日,還不如說是心情的釋放,它藏在時間的某處,等着你和它相遇。所以,無論人們怎麼評判它,我們還是需要過年!

還有很多,如此的鄉味,那麼特別,有了深深體味,讓人永生難忘……

席慕容說過:“故鄉的歌是一隻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別離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從不老去。”社會發展,時事變遷,歷史終得遠去。割捨不下鄉情,可能留住漸漸逝去的鄉愁記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那麼多的鄉事、鄉情怎麼可能輕易忘卻?我期待,留住鄉愁,守住古樸是故鄉這片土地上的後人們在穿越了歷史的長河後,依然能秉承和堅守的一種精神理念!

愁,情抒情散文7

剪一段流年,讓心跟隨着春天的輕風,把一縷縷思念,纏繞成一份不變的等待。

寫一紙相思,在月最圓時,把它傾訴給最愛的你聽。

唱一曲你最喜歡的歌,聽你最美的呢喃,才能慰籍我最痛的相思。

在最真的年華,邂逅最美的你,延續前世的緣,是今生我最後的執着。

三生石上刻着那五百年的緣,紅塵陌上再回首,卻化作離殤的淚。

寫一闋相思詞,拈一朵桃花,聽花語呢喃相伴,卻等來桃花落殤難相見。

望星空,墜落一地相思,心痛如刀割,飲一壺烈酒,入喉似萬般離愁,心痛支離破碎。

猶記得,那年陪你看桃花綻放你笑顏如花;猶記得,陪你聽雨呢喃,你在我懷中溫柔似水;猶記得,陪你撿漫山楓葉,你執我手畫下約定;猶記得,陪你漫步雪花裏,你在我耳邊細語不離不棄。

孤獨的佇立在紅塵邊緣,傾聽想你心碎的聲音,淚,氾濫了誰無眠的夜。對着自己影子,離愁斷了誰的腸,相思揉進碎碎念,容顏憔悴帶衣漸寬。

殘星暗光夜無眠,癡念成空渡日難,望穿秋水難相聚,紅塵花開失嫣然。

一紙相思一城殤,一簾幽夢此生牽,從此願守百年緣,輪迴再續未了情。

一襲夜風吹來,彷彿帶着你的氣息,獨自走在與你走過的地方,曾經熟悉的快樂,竟成了陌生不敢看、不敢觸碰的傷疤。

織一縷紅塵的歡笑,卻被長長的思念,變成了痛楚的傷口。

想摘一瓣桃花,沉醉在你依偎我身邊的回憶中,然,那回首的溫柔卻是一指纏綿一心痛。

若,等待能來生執手,我願意爲你青燈古佛伴鐘聲;若,思念你能聽見,我願意爲你吟盡餘生相思情。思念只爲你一人執筆,癡情只爲你一人守候,等相思燃一世離殤,你會在輪迴裏看到我最執着的深情。那時,你回眸一笑,那情就會入心,你笑一縷溫柔,我便陪你生死相隨。

一春桃花落,此情已成殤,陰陽永隔相對望,相思無盡訴離愁……

愁,情抒情散文8

嫋嫋的炊煙在屋頂上升騰,淡淡的米香在小院裏瀰漫,一聲長長的吆喝,在村街上響起,溫馨、悠遠、綿長,那聲長長的吆喝裏,充滿慈愛、關懷,甚至有些擔心。這就是故鄉留給我不滅的印象,綿綿不盡的鄉愁,從這裏開始,伴隨我浪跡天涯。

鄉村,尤其是北方的鄉村,那種純樸的感覺,由心裏向外一點一點的釋放。濃郁的醬香在空氣裏瀰漫,與世無爭,自得其樂的田園式生活,是許多城裏人津津樂道,非常向往的生活方式。在那塊小菜園裏,且不管付出多少,眼前豐收的喜悅,也會使心情開朗許多。

歷史滄桑了歲月,時間衰老了容顏,不管遊子腳下的路有多遠,故鄉的情結依舊在。不念及回家尚好,一念起,心裏就像長草一樣,讓人片刻不得安寧,坐上車啓程歸家,心裏才稍許安寧。當真踏上村街的一瞬間,遙遠的記憶排山倒海般接踵而至。那人,那事,那情,那景,全部涌進腦海,瑣碎的煙火日子,童年的記憶,一樁樁一件件,排着隊牽着手,蹦蹦跳跳而來,忘記了嗎?怎麼能夠!

村口,在村人眼裏,就是出村進村的通道;在遊子眼裏,那是遙遠的牽念。村口,站立着母親的剪影,村口,飄灑着童年的幻想。村口是記憶的門扉,打開,就會看見一張張熟悉的面孔,一個個童年玩伴,一樁樁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站在村口向外張望,會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憧憬有希望。站在遠處向村口張望,心裏就會涌起無盡的牽念,眼角還會閃現鄉思的淚花。村口是紐帶,是遊子與故鄉對接的橋樑。

人的一生都在聚首與離別中慢慢的老去,聚首時的歡樂,離別時的痛楚,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人的心上。短暫的聚首與長長的離別遙相呼應,印證了心裏的那份情感,人們都喜歡聚首時的歡歌笑語,燈紅酒綠,都傷感離別時的酸楚心情與長長的等待、期盼。紅塵路漫漫,生活倍艱辛,忘記離別時的痛苦,擴大歡聚時的幸福時光,遙望遠方,感念遙遠的祝福與期盼。

無論我們離開故鄉有多久,無論我們距離故鄉有多遠,故鄉永遠是我們的心結,永遠是我們遙遠的岸。歲月在春去秋來裏不斷的流逝,我們的身影也在不斷的變換姿勢,然而,胸膛中的那顆心,始終緊緊貼在故鄉的心坎裏,和旋着故鄉的脈搏,一張一弛間,都是難以忘懷的歲月。生活裏不只是秋高月明,還有霧靄流嵐,無論是幸福亦或是痛苦,想起故鄉,想起遠在故鄉的親人,都是對我們心靈的安慰。月圓人難圓,生活的無奈,不是我們能左右的。一念起,一念滅,故鄉的那輪明月的光輝,終究會照亮異鄉遊子蝸居的小屋。

一個恰當的機緣,往事就如潮水般漫過記憶的堤坎,在大腦這個海洋裏肆意橫流,本來以爲已經忘記的點點滴滴,就像是電影的回放鏡頭,重現童年的歡樂時光。人的大腦是一個伸縮性很強的空間,那些細小的、瑣碎的小事,一件一件疊加在一起,擠進這個空間。有些人、有些事,自從進入這個空間,就蒙上了灰塵,沒有機會再現,人們管這種現象叫忘記。記憶是一瞬間印象,是生活原滋原味的翻版,就鑲嵌在某一根神經上,設計成一個又一個機關,一旦觸犯神經,機關就會打開,於是,就會想起久遠的故事。

人的一生就那麼短短的幾十年,甚至是眨眼的一瞬間,就已經是陰陽兩隔,相會無期了。人們所說的親情,就是親人之間的情分。這種情分的存在,讓人們沐浴在溫暖的氛圍裏。親人們的相處,也不是你想怎樣做就怎樣做的,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考慮他人的感受,以己之心,感受他人之心,這樣的話,就會減少許多無奈,親情纔會和諧。無論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小地方有小地方的和諧,大地方有大地方的溫暖,關鍵是你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你的親人。

同在一個星空下,共賞一輪圓月,故鄉的明月與他鄉的明月相比較,心裏的感觸卻是天壤之別。他鄉的明月,多了一份清冷,多了一絲孤寂,心裏平添了一份鄉愁;故鄉的明月下,有歪歪斜斜的童年的腳印,有血濃於水的骨肉親人,心裏的感覺是甜蜜、溫馨、幸福。或許,就是人們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心裏的感覺就是千差萬別。每個月都有月圓月缺,金秋的月卻是分外的圓、分外的亮,這就是節日所賦予的效應。每逢佳節倍思親,處在他鄉的明月下,心裏的鄉思鄉愁分外的`濃,如果此時能聽到不變的鄉音,不管認識與否,都會感到分外的親切。

浪花層疊,翻翻滾滾,前浪被後浪推着,即使不想前進,也被迫着向前。就像不曾停歇的思緒,在夜晚的海灘前,一浪高過一浪漫過記憶的灘頭,忘卻,怎麼能夠。一個人漫步在異鄉的海岸邊,心裏縈懷不曾再來的過往,心裏依然是那永不停歇的海,是那永不改變的誓言。歲月是一首沒有詞譜的歌,可以響徹天籟,也可以漫卷地獄。

秋雨纏綿,思緒也纏綿。孤寂的夜,在纏纏綿綿的秋雨裏,思緒像長了翅膀的鳥,在自由地飛翔。因爲秋雨淅淅瀝瀝,秋夜才冷冷清清,秋思才飄飄渺渺。站在窗前,看近處的人羣爲生活而奔忙,遠處的樓羣屹立在煙雨迷茫裏,再遠處就是無盡的鄉思,無盡的牽念。

沉甸甸的秋天裏,不只是收穫,還有長長的思念。在金秋最重要的節日裏,思念漫過心海,飄向遠方,聆聽家的味道。遊子的心,就在這一刻沒了依靠。遠方,燈火闌珊,近處,月輝如銀,兩種不同的光亮,跨越空間的距離,在心海深處交相輝映,攪亂寧靜的思緒,於是,鄉思踏上旅途,貼近盼歸的目光。秋風呢喃,訴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人們常說月圓人圓,月圓人難圓的時刻,濃也鄉思,淡也鄉愁。

愁,情抒情散文9

經過連續三天的高溫,將近中秋,蓉城終於涼快起來了。入夜,窗外下起了綿綿細雨,夾雜着清新的塵土氣息,別有一翻沁馨的味道,“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發小從杭州打電話來,說杭州的街道已瀰漫起中秋的氣息,處處店鋪都滿盛着包裝精美的月餅,寢室窗外更是月上柳梢,一片靜好。我說這就好啊,又有月餅吃了。電話那頭卻沉默無言,良久才道,“再美味的月餅,沒有家人陪伴也是食之無味,真懷念小時候團團圓圓的過中秋啊……”我想,這應該就是成長的代價吧。

聊了很久,發小突然問我聽過《明月千里寄相思》這首歌沒有。我想了一下,還真沒聽過。掛斷電話,上網,馬上就找到了歌詞,然而強大的網絡搜索系統卻始終不能找到這首歌的播放文件。

“夜色茫茫罩四周,天邊新月如鉤。回憶往事恍如夢,重尋夢境何處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遙問心已愁。請明月代問候,思念的人兒淚常流。月色朦朦夜未盡,四周寂寞寧靜。桌上寒燈光不明,伴我獨坐苦孤零。人隔千里無音訊,欲待遙問終無憑。請明月代傳信,寄我片紙兒爲離情。”

可惜只能欣賞這段優美的文字,卻不能感受在獨特樂律下串聯起來的那番意境。對門的小羣看我盯着這一段文字發呆,也湊過頭來看。“這不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歌詞嗎?”他告訴我他手機上有這歌,我幾乎是搶來他的手機,開藍牙傳到我手機上。音樂,瞬間在耳畔飄蕩開來。

一個人,在宿舍裏聽着這首近乎飄渺而又遙遠的曲子。搖曳的音樂,似訴似泣的音律,彷彿在訴說着一個遠去的故事。只感到一股久違而又澎湃的思緒從心底油然而起,向着四周擴散,一輪一輪,飄向很遠很遠的地方。

習慣了各種流行的音樂,不知怎的,突然覺得整個世界的人都忙碌起來,耳旁充斥着各種各樣的聲音,還有或稀奇古怪另類或矯揉造作無病呻吟或聲嘶力竭不知所唱的所謂的音樂……好像所有一切在燃燒,熱騰騰地冒氣,我的心卻似塗上了一層層油漆,漸漸麻木了,一加熱卻又粘粘的——我知道那便是浮躁的感覺。

“夜色茫茫罩四周……”蔡琴淳厚的聲音拂過我的耳邊,像條小溪蜿蜒着流進我的心田,那一瞬間我真真實實地感覺到一股久違了的寧靜,就像小時候那純粹的中秋,一家人三世同堂,圍着餐桌其樂融融,共享天倫,而我在歡笑聲中美美地吃着月餅……這聲音是從心靈深處升騰而起,和着似有若無、隱隱約約的鄉愁在夜色中瀰漫開來,彷彿穿越了時間的隧道回到古代,臨風起舞,舉頭望明月……

明月千里寄相思,這古典的情懷是否喚醒了天涯盡頭那些被牽掛的人呢?剛纔打來電話的發小也正在回味明月的相思嗎?聽了兩遍,思緒總忍不住飄向過去的記憶。

那是一個屬於孩童的記憶,並不總是精彩卻滿載着溫馨。直到現在,雖說移居蓉城已有十多個年頭,可卻始終無法在腦海中把這兒轉化成故鄉,心目中深處的故鄉,還是那同姥姥姥爺共度,承載着我所有兒時歡笑的溫馨小城,每逢中秋,祖孫三代都會齊聚一堂品佳餚,賞明月。可如今,隨着日漸成長,離姥姥姥爺卻越來越遠,乃至短短三天的中秋假期都不足以陪伴二老共享天倫……

記得在高中語文的一次課上,老師要求我們每一個同學“團圓”下一個定義。有人說團圓就是親屬團聚,骨肉團圓;有人說團圓就是在你最想念的時候家人出現在你身邊……老師微微點頭,輪到我時,看着老師的目光,我說團圓不光是身與身的貼近,更是心與心的交融,是洗去滿身歸塵後毫無雜質的一聲問候,是血脈相連間牽念的柔柔眼神,是斑白華髮下的慈祥笑臉。它應該像是一把鑰匙,昔日緊鎖心扉深埋記憶中的朝朝暮暮,都可以在團圓的時候得以開啓釋放。當我平靜地訴說完這段話,班上異常安靜,良久,在老師第一個鼓掌後,全班喝彩……

站在陽臺,才發現雨已停了,向遙遠的杭州方向眺望。午夜了,月應該已升中天,該是最亮最圓的時候了吧。發小的聲音還回響在我的耳畔,兒時的一幕幕此刻清晰地在腦海裏回放。

“請明月代傳信,寄我片紙兒爲離情。”

愁,情抒情散文10

杜甫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每讀到“月是故鄉明”的時候,身在異地的我,總會望着天上的月亮,心裏升騰起一縷縷鄉愁來。於是,每到半夜,入夢的,總會是那一塊生我養我的故土。

故土,是遊子的根,而月亮,是遊子同故鄉對話的窗口。特別是中秋佳節,久居異地的遊子,他們總會藉着皎潔如玉的月亮,來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念。我也是其中一位。久而久之,我對月亮情有獨鍾,每月初一到三十,除去無月的晚上,我幾乎都會遊蕩於長安街頭,也想通過月的陰晴圓缺,學古今墨客吟詩一首,以表我的思鄉情結。

月,向來是故鄉的明,我的思鄉之情也越來越濃。終於20xx年過了元宵節的第二日清晨,一個人揹着行李,拿着幾本破書,揣着母親給我的四千塊錢,踏上了回家的路。可當我踏上車那一剎那,望着父母遠去的背影時,那種興奮勁卻瞬間消失了,莫名憂傷起來,眼皮也一個勁地打架,且迷迷糊糊地。

不知不覺,一彎如船的月亮,盪漾於廣闊無垠的夜空中,我正坐在外婆家門前的老桂樹下端詳着它。我感覺我自己就是這一彎如船的月亮,滿載着無邊的鄉愁,從遠方歸來。可是這如船的月亮裏,還夾雜了其它的思緒:十年光陰,同學,親友,有的有車,有的有房,有的結婚生子,還有的自己當起了小老闆。而自己,十年後卻回到了原地,其情形跟十年前下廣東一樣:囊空如洗,幾本破書,幾件破衣。

這是一個非常有詩意的夜晚,有彎月,有星辰,更有花香,蛙唱,可是活活的被這該死的思緒破壞了。心情不悅,自然要去找酒消愁,誰知剛推開房門時,昏暗的燈光頓時變得特別通亮,如同白日。我恍惚了一下,揉揉眼睛,再睜眼時,一縷縷強烈的日光照射在我身上。原來這是一場夢,我還躺睡在行駛歸途的車上。

正值中午,日光暴曬,我醒來後,緊接着夢裏的思緒而去,十年光陰,自己從學電腦技術,到開啓邊上班邊讀業餘大學的生活,還一貫堅持我從小文學的美夢。這看起來十分上進,可我覺得自己就像傳說中的榆木疙瘩,一點都不開竅,什麼都沒有學會。

也許你會覺得我太多愁善感,我只能這樣說,當你處於我這尷尬環境時,你就不會說我多愁善感了。因爲我小時候並非內向之人,而是後來環境造就了現在的我。也許你會好奇我的經歷,但我絕不會詳細告訴你,因爲我不喜歡倒苦水,只願這苦水一直埋藏在心底。我只願回到農村,別人不要以異樣的眼觀來看我。

因爲我二十七八未結婚,因爲我爲了一張學歷,身無分文。我害怕別人嘲諷我讀書多,沒房沒車,連老婆都沒有。我害怕父輩“怕走老路”的思想催我結婚。這都因家族有先例,所以我不敢輕易回農村。我認爲我非常窩囊,回家上班也這麼累。至於結婚,更是愁上加愁,因爲我目前身無分文,如何結婚?就算女的不介懷,她的父母呢?誰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過上幸福的生活?就算都不在意,至少結婚的資本,生活來源要解決呀,難道還要讓女方倒貼不成?我又不是帥哥,不是才子,更不是那種理科技術男。更最關鍵的一點是:結婚,在我眼裏,絕不是兒戲,而是終生的牽手,要對自己對女方,都要承擔起人生的責任。

就這樣,想着想着,又入了夢境,又醒來,又入夢,反反覆覆,直到晚上八點,車進入故鄉地界時,人才徹底被凍醒了。故鄉的夜,沒有星月,只有毛毛春雨,一陣陣冷風。下車後,我冷得直打哆嗦,靠着微弱的手機光,慢慢地朝外婆家走去。一路上,鄉野被夜吞噬,沒有燈火,沒有熟人的身影。偶爾傳來一陣狗吠聲,將我的思緒驚回到了十八年前:暑假的一個夜晚,一輪明月懸掛於夜空,隨着閃動的銀輝往下望,外婆家堂前堆滿了黃澄澄的玉米棒,在月光照射下呈現一片金色。玉米堆砌地小山前,擺放着一臺正播放着抗戰劇的黑白電視。再往前便圍坐着一支揉玉米粒的小隊伍:外公外婆,舅父舅媽等等一大家子。舅父們帶領我們這些小兵小將邊看電視,邊揉玉米。有時,舅父見我們有氣無力的樣子時,便會讓我們小孩子進行揉玉米比賽,獎品就是吃麪條時,多放一個雞蛋。外公外婆一會揉揉,一會搬動,最後負責晚上煮麪條的任務……那時我才九歲,只記得情景的大概,儘管如此,那有說有笑,溫暖的鏡頭一直印刻在我心頭。而現在我回不到當年的情景了,也難以找到當年的感覺了。

就這樣,思緒亂飛,我的腳步也跟着飛起了,到達外婆家比平時快十分鐘。第二日更是飛速,面試,租房,上班,絲毫不敢懈怠。剛開始,在家裏上班稍有點興奮,後到端午節時,我深深感受到,我在武岡上班,等同於外地。在端午節那日,寫過這樣一首《七絕?端午感懷》表達我的心情:夜半倚窗難見月,端陽尋糉易聞香。花飛葉落人閒立,迴轉都樑也異鄉。

怎麼說呢?我住的地方,跟同學,親友都不是一個方向。走路最起碼要花四十分鐘,每日下班都只能自己去廣場轉悠,大多數時間就泡在了租房,泡網絡,泡文字。即使朋友、同學叫我出去玩樂,總是他們開着車來,我真有點不好意思,有時都會拒絕他們的好意。而每一次回農村則更像放月假,兩日會飄蕩外婆家。爸媽在廣東,姐在汨羅,我一個人在故里,這不也是愁麼?

起初,剛回故里,我想忘掉無關思鄉的愁緒,收拾好心情好好一睹故鄉明月的風采,去品味下“月是故鄉明”的意境,只可惜,故里還只是初春,寒氣透骨,綿綿細雨。連續一個多星期,故鄉晚上的天空中,沒有星星,沒有月亮,只聽得淅淅瀝瀝的雨滴聲。那歸心似箭的鄉愁被春雨日日洗得一絲不剩,那無關思鄉的愁緒如春日的嫩芽,後一個個隨着夏夜一場瓢潑大雨從我心底噴涌而出。

現在,故里明亮的月,卻成了一個催化劑,將那無關鄉愁的思緒佔據我的心頭。

現在,在我眼中,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里的夜空中,每一個晚上的月亮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晚上的月亮是一個愁緒。它們總會出現在我的窗前,進入我的夢中,讓我久久不能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