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詩畫般美的走馬塘散文

詩畫般美的走馬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4W 次

在寧波的浙東大峽谷採風後,文友笑着對我說:“你是長期以來喜歡探尋古村落的作家,我們這裏有個叫走馬塘的古村落已有千年歷史了,那兒處處充滿着古的靈氣,也是自古以來中國歷史上科舉制度下走出進士最多的一個村落,有76位進士,號稱爲中國進士第一村。”文友的話像一枚石子投入了我的心海,激起了我去走走的強烈慾望。

詩畫般美的走馬塘散文

第二天一清早,太陽剛剛升起,趁路上車少,文友開着車來到了鄞州的茅山鎮,在附近吃了早餐,便興致勃勃地要去探尋古村落的風景。走馬塘周圍是河,自古以來是村裏通往茅山港、西塘河等的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船隻常常停靠走馬塘,河中魚肥蝦多,爲村裏平增一層美的色彩。這道水系是走馬塘村的命脈,它可以防旱、防澇,站在走馬塘邊上的石橋頭,擡眼眺望,處處都是美……

走馬塘村落格局完整,水系、橋樑大都保留了古村的風貌。古村被寬闊不一的河道包圍着,潺潺流水在陽光下泛着瑩光,透過水道小河前望,眼前盡現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羣,整個村子被大大小小的四條河流環抱着,古村如屹立在水中的珍荷,在陽光下閃着亭亭玉立的光豔。

河道上排列着古石橋,它們依水而過,臨水面不是很高,經數百年而不動不搖的紫來橋、西沈橋、慶豐橋等,像天女架在河面上的彩虹一樣美麗。這些橋隨河道的水系而建,歷經地震,暴風雨、強颱風,洪水的猛烈襲擊而穩如泰山,實在是建築史上的奇蹟。站在橋上,不僅看到的是石橋的古老和光滑,而且還看到的是從石橋塊裏擠出來的樹根和小草,還有那躲在石縫邊的叢叢青苔,足見石橋的歷史悠久。清澈的的水嘩嘩流淌着。文友告訴我:走馬塘村子建於北宋端拱年間。當時,江蘇長洲進士陳矜出任明州知府,死後葬於寧波的茅山。其子忠孝兩全,決定爲父守陵,他帶着家屬從江蘇遷來,從此定居走馬塘,千百年來,村人注重耕作讀書,注重文化立人的傳統培育,一共走出了76位進士,成爲中國村落中的第一,文化底蘊濃郁。陳氏至今已傳38代。其家譜詳情收藏於寧波著名的天一閣中……隨着文友介紹,聽着橋下流水唱般的音樂聲,緩緩走過石橋,觸摸古村的古韻和特色。

規模龐大的清代古建築羣,蘊藏着令人驚喜的精緻遺存。村裏最大的建築羣叫中新屋,建於乾隆年間,整片建築共432間,曲曲折折,檐弄相通,無論從哪一間出發,都能繞到所有的房間。下雨天的時候,在大院裏穿行,不需要撐傘。中新屋是有很多木結構的樓梯,十分結實,如果一個人挑着150公斤重的擔子住上走,會是安然無恙。古村的建築格調一般多相仿,但沉浸在文化燦爛中的走馬塘村,飛檐和石窗成爲村子裏最富有特色的藝術,充滿着悠悠古文化的記憶。古民居屋子的飛檐大多相同,但高低大小和長短不一。飛檐托起彎彎的翹角,像是一羣待飛的鳳凰展翅,似有欲飛的'感覺。檐下大多是走廊,可以夏避陽曬,陰避雨淋,設計得十分套巧。有雙檐的人家大多是大戶和有錢人家,他們的屋造得和別的不一樣,這些屋大多是帶有徽州色彩的馬頭牆建築,建築工們在層屋的馬頭牆又有了創新,如馬頭牆上也披了小檐,看上去是別具一格,獨具匠心。除了檐就是石頭窗了。走馬塘的石頭窗在國內罕見,屬中國第一美。

小徑通幽,彎彎曲曲,雖然很多老屋已經破舊不堪,傾斜而存,有的已經不成樣子,框架奄奄一息,需要修正。但在這裏能夠尋找出一個真實的走馬塘。祠堂北面一處住宅的東牆,是走馬塘最爲精巧也最具代表的石窗,八扇特別大窗戶有着獨特風景。八扇窗上雕刻着八個仙人,形象栩栩如生。村最北面的一幢老屋上,是石雕第一文字窗,字大得十分醉人眼,每一個字都有鬼斧神工之妙奇。試想,在一塊石頭上能雕刻這樣的藝術窗之藝術品,真的是不簡單。

在高大的馬頭牆下面:石窗雕花鏤空,質地古樸,研磨精緻,咋一看絕不以爲是石而成,卻似木窗塗了一石質感的塗料。走馬塘是以石花窗爲修築的明點的,很多的不同的石窗,大都用青石、紅石雕作而成,有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石窗的圖案大都爲驅邪、保安、招財、祈福……看到有用石頭築門框、窗框和雕塑的,但用石頭做成窗子還是少數,在窗子上雕塑出精美的圖案更是少見,其工藝複雜可見一斑。貼近村裏的石花窗,只見每一扇窗盡是藝術珍品。石花窗從外形粗看,都是花花綠綠。但仔細看,就能見真功夫。石窗中的雕刻,人物類有八仙中的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鐵柺李、呂洞賓等,每一個人的神態、動作、背景都是不一樣的;文字類的有“福”、“乾坤”等每一個字都像從大家筆下精雕細琢出來的,不少一隻角。看了一讚三嘆,這些石窗能保留至今,真是一大奇蹟。除這兩種主要石窗外,還有吉祥圖形花窗,如鬆、鶴……一扇扇石窗,猶如一首首懸壁藝術珍品和史詩,寓意豐富,百看不厭。

村子中央有塊地叫“蟹肝臍”。蟹肚臍不大,因形如螃蟹的肚臍得名,小巧玲瓏,風景小而獨特。池水碧綠河岸曲折如勺,東南岸邊有一棵千年古樹,鬱郁蒼蒼,虯枝傾斜向北伸入池中,水中有一石柱支撐樹幹,形成了樹附石的異景,倒影相對如天地之間兩樹石相連。細心前看:樹身已經中空,四周長滿了雜草與苔蘚等植物。而更令人稱奇的是樹冠之中還有一側枝迥然相異,葉子大小外形明顯不同,老樹中又長出的新樹,造成了常見的子母樹,如一老嫗拄着柺杖而懷抱幼孫。這棵樹雖是走馬塘的一景。古樹,水塘,映襯着北面的青瓦黛牆、檐牙高挑的大宅院,大院裏的屋子大都是隻有大門而沒有鎖的,河池邊有兩塊斑駁的大石鎖,不知道已經沉睡了多少年。也許是當年爲了系船之用,也許是爲了鎮宅之用,反正傳說故事多多。

面對古村,文友告訴我:這石花窗不僅是展示藝術的一處風景,而且還有防火、防盜的功能。我想,這些藝術衍生在這個村子裏,大概是和文化的底蘊分不開的,是和村子出那麼多進士是連在一起的,要不,石頭上爲何要讓它們充滿靈氣。

路持續曲曲折折前行,最爲寬闊的村東部是著名的荷花塘。荷花塘面積約千餘平方米,塘中心有二條石砌的獨板橋,河中植滿荷,每年八月,荷花盛開,清香四溢,人行其中遠看去就象是走在了荷花中間。據說陳氏傳人以耕讀傳家,門風極正,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教育後輩以荷做人的標準,故在家門前掘二畝水塘,盛植荷花,年年如一。荷花塘是整個村子中感覺最舒緩的地方,岸邊有幾處石凳可供人戚憩,腹依老宅,面對荷花在這裏停留是一種特別的享受。池中荷花盛開亭亭王立,倒映在水中央的古民居清晰可見,飛檐落在其中,在陽光下變得流動起來,令人看了讚不絕口。

其實,整個走馬塘村就是一個“窗”字構成。四周的繞村河道是窗的四邊框,而中間的宅院、街巷與河敘、塘池等則勾勒出了中間的窗櫺與花紋。而“軒”與“窗”是相通的。村子的格局決不是此前人們認爲的是依照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思維而創意的。在村子相對偏僻的東北面,有一處臨河住宅後門我覺自得境很好:石橋邊,兩門相依;一門在右,連着石板的小巷,轉彎即可進入家門或出沒於村落中;一門在東,下沿是一個石埠,可以行船到家門,丟階而回歸。石埠之上,一照壁孑坐,上有石窗,雖然已經破了,但是古韻猶在。此情此景,讓我不禁想起周莊的“轎自門後退,舟從家中過”的張廳,而這裏則是更直交的“一處兩門單路連”了,真是雅處有景。

當我們準備走出村時,耳邊忽然響起了鼓聲和笛子曲,原來,村裏的舞獅隊來到了古村的石橋上,演出絕技:古橋搶仙球和金獅金龍搶球,獨領風騷,扭動的獅子、奔跳的獅子,歡騰的金龍,看了險象環生。“不必驚慌,舞獅隊們是有精湛藝術和功夫的,他們大多是由古村的小夥扮演,是傳承古村傳統文化藝術的好手,不會掉下河去。”文友開心地介紹。望着獅子和金龍,我想,每一個古村,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走馬塘也不例外。

是的,在走馬塘村,人們不僅會記住這個村落曾經走出過多少進士,而且會永遠記住和被這些石窗和屋檐的藝木所陶醉?因爲靚麗,因爲神奇。

啊,走馬塘,詩一樣的美,畫一樣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