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陶澍陵的龜馱碑之謎散文

陶澍陵的龜馱碑之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湖南安化,又名曰小淹,稍作停留之意。據說是清朝的道光帝南巡,途徑此地,遇資水暴漲,滯留數日,故名之。在安華,數風流人物,得算陶澍。據史書記載,陶澍於1779年生於安化縣小淹鄉,字子霖,號雲訂。他從小勤奮好學,嘉慶七年(1802年)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後升御史。曾先後調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佈政史和巡撫,後官至兩江總督加太子少保,道光皇帝曾親書‘印心石屋’匾賜之。1839年6月病逝於南京。在陶澍病逝後,道光皇帝降旨在小淹鎮沙彎坪修建陵墓,由朝廷撥銀興建。陵園佔地50畝,環築圍牆,右門入側處有御碑亭,亭內兩隻巨大的石龜揹負一塊道光皇帝御賜的、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碑文,進門左側爲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馬、石虎、石兔,顯得莊嚴肅穆。

陶澍陵的龜馱碑之謎散文

且不述陶澍之陵如何的威武雄壯,我們單說御碑亭內的雙石龜馱碑的擡裝。據說,朝廷當時召集了全國數十名有名的能工巧匠,並從廣東一帶用船水運過來數百噸的石材,僅兩年的時間,石碑和石龜就雕刻完成,準備擡裝。這時難題來了,在當時的條件下,既要穩妥地將厚達四十釐米,寬近一百五十釐米,高達三米,重約二百噸大碑放在龜背上,又不損傷這兩隻石烏龜,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而此時朝廷工期又緊,煞是急壞了陵園修建者。於是上報朝廷,在朝野之中廣納良策。一時間,朝野各地呈報的計策無數,但都被陵園修建者一一否定,因爲按其辦法,都不能充分保證石碑和石龜的完整。眼看時間一天天過去,石碑仍臥在工棚,無法立於龜背,周圍的老百姓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紛紛在家燒香求神,以求解決之法。話說也怪,就在這年六月,本是大熱天的日子,此地卻一連好幾天既出太陽又下雨,氣溫出奇的涼爽。而在陶澍的陵園,每天都聚集了大量的鳥類,七嘴八舌,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周圍的老百姓這下更加驚奇,每天聚在陵園觀看。這時,有一智叟發現,在鳥羣之中,有一隻體型稍大的黑鳥,像是鳥羣衆的領導,每天都是由它帶領鳥羣飛來。他對周圍的人說:“這肯定是天上的'神仙顯靈,派鳥來告訴我們方法來了,只是可惜我們都不懂鳥語,可惜可惜呀!”大家紛紛議論起來,這時有一個人說:“大家安靜,聽我說,我聽說在九龍池山上,有一位能人異士,名叫公冶長,能聽懂鳥語,並能與鳥交談。不妨我們去找一找他。”一呼百應,立即就有十來個年輕人相邀上路了。

公冶長,安華一奇人,常年居住在九龍池山上,靠採集中草藥爲生。據說他在閒暇之時,常細聽鳥類叫聲,久而久之,逐漸領會各種鳥類的語言,並能與鳥類交談。十來個年輕人,在山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找到了公冶長,當他聽到這一奇怪的現象,也是頓生疑惑,決定前往陵園一試。當他們來到陵園時,現象依舊,太陽細雨相交,鳥類滿園嬉戲,好一派熱鬧景觀。公冶長叫停隨行,獨自一人來到陵園的鳥羣之中,口中發出鳥叫一般的聲音,鳥兒們聽到他的叫聲不但不飛走,還漸漸圍攏過。公冶長盤腿坐下,與鳥兒們酣暢的交談,全然無視園外的能工巧匠和鄉親們。約過兩更的功夫,公冶長朝鳥兒們作了作揖,轉身出來,隨之鳥兒們也嘰嘰喳喳飛散了。公冶長出來以後,笑着對鄉親們說:“各位,我剛纔已經和鳥兒們交談了,它們說他們是奉玉皇大帝之命,特來協助鄉親們爲陶澍太保立碑的,陶澍,是天上的文武之星下凡,現雖凡壽已盡,業已成仙,爲他立龜馱碑,也是上天之命,其實石龜與石碑的擡裝並不難,只需謹記一個原則,龜不見碑,碑不見龜。至於具體操作,頭鳥說工匠們只要聽到這一原則便可想到。”說罷便急着回山採藥去了。

工匠們得知這一原則後,立即進行集體討論,最後決定先安防好兩隻石龜,然後用土深埋,經過打壓夯實,讓其土層能承受幾百噸的碾壓。再把石碑運至安裝口,邊挖土邊豎立起來。這樣,在擡裝過程中,龜不見碑,碑也不見龜。工匠們在鄉親們的幫助下,石碑順利安裝到石龜的安裝口裏。等到巨碑固定好後,工匠們小心挖去龜背上填埋的土層,陶澍的石龜馱碑就威嚴的豎立御碑亭。

陶澍的石碑被石龜馱了將近二百年的歷史了,但依然巍然聳立。默默的將將這位安華巨人的事蹟向後人傳頌。同時,有關這石龜馱碑的民間故事,也在鄉親們口中一代一代往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