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把根留住散文

把根留住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記“夏縣根雕第一人”孫英吉先生

把根留住散文

根雕是什麼?

是藝術的明眸對根的閱讀,是閃爍靈性的雕刀對根的審美,是雕者用心寫意對生命的至尊禮讚。

有一位老者,來自中條腹地祁家河的老者,年屆七旬,名曰孫英吉,只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與根結緣。藝術的火花一旦迸發,便註定燎原。從此憑藉幾十年的木匠實踐,孫英吉先生以刀代筆、用鑿抒情,一刀一鑿,叮噹在大山深處,讓心靈與自然神韻發生碰撞,在似與非似、人工與天然之間化腐朽爲神奇,催發生命的復甦,雕琢萬千風情,演繹樹根上的精彩藝術人生。

一段段樹根,或朽在崖畔無人知,或棄於荒野無人問,或焚於爐竈無人惜,或礙於路障有人怨。在孫英吉先生的眼中卻是知己紅顏:朽木可雕,因爲有一點像個什麼;斷枝再造,因爲可以模仿個什麼。他常常被那些變化多端、盤根錯節的樹根、樹塊“迷住心竅”,那樹紋、節杆、結疤、裂痕蘊含着美的韻律,力的節奏,彷彿一個個躍動的勃勃生命。孫英吉先生有一首小詩《追夢》:把蒼天的蓋頭揭開,捕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玄祕,雕日月,塑崑崙,與天同創……

一路敬畏,滿心虔誠。孫英吉先生坦言:“我見枯根多歡喜,料枯根見我應如是。”一段段看似平淡腐朽的根樁,經他“三分雕刻、七分天然”的修飾,點化爲一樽樽動感十足的`藝術珍品,其作品涉及神話傳說、人物傳記、歷史故事、飛禽走獸等多門類多題材,有高達2米重幾百斤的“高富帥”,又有小到寸許僅幾兩的“小精奇”。它們或盤旋纏繞,盡顯其柔弱之美;或自然彎曲,盡顯其脫俗之麗;或孑孓而立,孤芳自傲,氣度不凡;或巍然翹首,豪放粗獷,氣韻磅礴……件件是精品,個個是精華,其獨特的風采、含蓄的意蘊、精妙的構思、巧妙的立意,如曲徑通幽一般,給人以生命不衰的通透頓悟,叩動鑑賞者的心扉,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藏魂在天然,納靈於神工。孫英吉先生非常推崇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虛實相間”、“陰陽相合”的審美理念,主張以人的素樸之心與根的素樸之形“悠然心會,靈犀相通”,充分展現自己的藝術想象及創造才智,將表現形式中的情趣和興味提煉出來,使形式美成爲神韻美的有機部分,形成了自己獨特風行的雕刻風格——虛實相兼。根雕是“戴着鐐銬跳舞”的象形過程,其作品“形”成於未雕之先,“神”留於既雕之後,遵循“點化自然,順其自然,道法自然”之法,秉持“雕而不雕,不雕而雕”之境,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沉潛着意,化一切自然爲我所用,把無緒的自然之物雕琢成美輪美奐的人間傳奇。

作爲運城市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2009年他受邀參加了山西省林業廳舉辦的根雕展;同年其作品在運城第21屆國際關公文化節上參展;2011年原省委書記袁純清蒞臨夏縣考察時對其作品高度讚揚;《人民代表報》以《化腐朽爲神奇,賦枯根以生命》爲題對其事蹟做了通版報道;《中華藝術家》雜誌刊載了其根雕業績;中國徽標設計專家蕭寬先生、中國傅體書法創始人傅繼英女士等對其作品風格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對其進行了專題採訪;2014年其赴福州參加“紀念中國現代根藝發祥地50年成果邀請展”,其作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深度欣賞,被海內外知名人士廣泛收藏,被業界譽爲“來自禹都的根雕第一人”!

成功的花兒,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如果,將成功放在屋檐上,就是雨滴將岩石滴穿的那一刻;如果,將成功放在沙漠裏,就是仙人掌頑強生長起來的那一瞬間;如果,把成功放在孫英吉先生身上呢?孫先生年屆七旬,一頭白髮,全身病痛,膽囊摘除,鎖骨折斷,糖尿病史一十八年。95年開始從事根雕,刀、鋸、銼、斧、鑽……傷及遍體,確依然如鳥兒歡歌,似頑童淘氣,追尋根之路,風雨20載,鍥而不捨,上下求索,幾近“根癡”,攀爬在蒼鷹盤旋的山巔,下探泉聲幽鳴的溝壑,執着的足音留在中條山的溝溝嶺嶺……

孫英吉先生的博客有一首小詩《野草》:“長在深山、田野、沙丘、河畔、路旁……它不被人們關注,自生、自長、自滅。它爲這個地球貯土、蓄水、吸碳、吐氧,無私奉獻。它將大自然裝扮得綠茵一片,鮮花燦燦。我想做一株野草,我是一株野草。”他自號“野草”,於是,簡陋的住所就成了他的“野草居”。茅屋雖陋暖意濃,唯求枯根百媚生。在這個藝術的“野草居”裏,他守着自己的根,把它們當做自己的孩子,不求功名利祿,不求榮華富貴,只希望如野草一樣,吮吸人生四季風雨,芬芳着自己的芬芳,傳承一種淡泊之美、高雅之美、人性之美、故土之美……

“日透晚霞盡異彩,只嘆歲月太匆忙。”孫英吉先生喜歡這句詩,我知道:老人家只爭朝夕,揚鞭奮蹄,只想把祁家河的根留住,把中條山的魂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