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人們爲什麼愛懷舊散文

人們爲什麼愛懷舊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6W 次

在最近大火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裏,聽到了很多老歌:《征服》、《被遺忘的時光》、《刀劍如夢》、《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固然聲音纔是節目重點,但這樣濃厚的懷舊情緒,還是有點讓人措手不及。往別的選秀節目裏略事張望,結果也一樣——20歲左右的男女,唱的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歌。

人們爲什麼愛懷舊散文

從演唱者的立場來看,老歌有演唱上的便利。原創新歌是處女地,值不值得開墾,怎樣開墾,都得自己揣摩,在哪裏換氣,大嗓還是小嗓,細膩還是奔放,何處加點裝飾音,何處炫技,艱苦程度,如同一場微型創世紀。翻唱別人的新歌,也有風險。歌有兩重生命,一重是歌曲本身的韻味,另一重是流傳者附加上去的,用體溫、感悟、故事層層疊加。一首歌要傳唱多久,才能擁有靈魂?答案在風中飄。

老歌沒有這樣的麻煩,《被遺忘的時光》不論有多少版本,頭兩句一定要唱得清亮而沉鬱;《刀劍如夢》男唱女唱,“我笑”後面務必亮出聲音的`功底和穿透力。先行者都處理好了,拖拖腔加半音變爵士變藍調,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何況,華語流行音樂大廈傾倒之後,新歌流傳範圍日益狹窄,要找出適宜在電視上演唱的老少咸宜、激發集體共鳴的歌,完全沒有可能。

最重要的一點是,選秀節目在內地經歷八年錘鍊,日益戲劇化,從電影、舞臺劇、傳統戲曲中吸取了大量元素,使得才藝選拔意味日漸淡薄,戲劇情境越發濃厚。從前是鋪天蓋地站上一臺子人,有潛質的得努力使自己的面目在衆人之間清晰起來,最大的戲劇元素是比賽中的競爭、轉折、突變。漸漸地,選秀節目的冗長拖沓遭遇詬病,使它不得不向戲劇借鑑,上場人數日趨精簡,每個人提前經過了技藝篩選,順理成章獲得主角待遇,戲劇元素來自選手隨身攜帶的故事,評委也得參與表演,一驚一乍,先抑後揚。

老歌因此成爲必然之選,它厚實,它攜帶戲劇情緒,隱藏着聽者自動附加的人生況味,使歌者彷彿經歷了一次整理,一次化妝。儘管很多歌手的演唱,並沒有宣傳中那樣觸及靈魂,但這種包裝框架極其有效,極大地提升了歌手的形象,讓他們顯得與衆不同。那種慎重的上場、慎重的訴說、慎重的盲聽、慎重的演唱,都給人一種暗示:你也得做出慎重的評判。

問題出現了。離開戲劇舞臺、戲劇情緒的烘托,離開那種過於慎重的氣氛,他們的才藝就失去了依傍,這是許多選秀歌手曇花一現的真正原因。他們在一齣戲裏演了一個新星,一個偉大的歌手,離開這齣戲,他們只是自己。尋求戲劇情緒的支援,讓扮演偉大歌手的情境再現,因此成爲難以破除的心癮,他們不得不奔走於各選秀節目之間,成爲選秀節目的熟面孔,爲的只是讓自己扮演的角色得到加固,直到和自己的真身融爲一體、混爲一談。

這又是那樣一個時代,人們興高采烈地望着流行音樂的潰敗,以爲自己最大限度地擊敗了某種來自精英的束縛。互聯網界的大佬高呼,未來世界,歌手、作家統統都會消失,因爲人人都是歌手、作家。儘管這聽起來像是“卑賤者更聰明”的新世紀翻版,卻極具煽動性。這樣的時代,有誰會在乎音樂的獨立價值?當音樂徹底成爲故事的附庸,一齣戲的主題歌,已經宣告了它的價值崩塌。舊的去了,新的沒來,人們唱着30年前的老歌,以爲那是懷舊,卻不知那是文化斷崖上壯麗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