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上堰頭磨坊弄的來歷散文

上堰頭磨坊弄的來歷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我們百官在從前是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又地處寧紹平原,在上個世紀初之前一直處於原始的農耕經濟狀態。百官人居家過日子需要磨坊,因此在上堰頭、下市頭的大街小巷開了不少磨坊;以致今天的上堰頭還保留着一條磨坊弄。

上堰頭磨坊弄的來歷散文

我在網上百度了一下,上面是這樣記載的,古時候用於把米、麥、豆等糧食加工成粉、漿的一種機械。開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晉代,我國發明用水作動力的水磨。通常由兩個圓石做成。過去,北方大部分地區麥黍等糧食脫殼、去皮時使用石碾子,碾子由碾臺、碾盤、碾滾和碾架等組成。碾盤中心設豎軸,連碾架,架中裝碾滾子,多以人推或畜拉,通過碾滾子在碾盤上的來回滾動達到碾軋脫殼的目的。磨坊有很多種形式,有風車磨坊,有水磨坊,有人力磨坊,有畜牧磨坊等。

過去百官上堰頭的磨坊弄內開設的磨坊,是由百官三大家族之一的谷姓人開的。磨坊在弄內一個大臺門裏,走進院子大門左側就是磨坊。有三間房子,一間安置石磨,兩間放置木函、挫鬥、簸箕、糧面袋子、羅面櫃等“家生”物件,磨坊裏的石磨是有牲畜來牽引的。東家是店王,僱有幾個長工負責做“生活”,一般店王只管招呼上門的`顧客和收收“銅鈿銀子”,如果店王在屋裏頭,不想聽到磨坊的響動燥聲,就會把二門關閉,不受擾雜。

磨盤放置在一個很大的圓形石板上。磨盤是一陰一陽,大小相同,上下咬合。陽者據下,固定不動;陰者居上,維繫了一根木槓,引伸出去;牲口牽引了木槓,在磨道行走,上磨就徐徐轉動。磨坊的長工會把要加工的糧食加上磨盤,磨盤中央有一圓形下料口,直通磨堂。

牲口圍繞磨道不停地行走,就有白森森的粉料從磨口源源不斷地流出;那白森森的粉料流到了石板上,磨坊的長工會用小簸箕把石板上的粉料端到一旁的木函中。木函中積累的粉料多了,磨坊的長工就會打開“羅面櫃”,把粉料添進“羅框”,再蓋上木蓋,用手搖動木柄,只聽到“咣、當”,“咣、當”,“咣、當”的聲響,羅框就把麪粉雪花似的篩下櫃底了。

那個時候去磨坊裏磨面是要排隊的,因爲使用牲口拉磨,速度並不怎麼快,一大口袋糧食,往往要磨上大半天時間。而用牲畜牽引石磨是需要給牲口戴上“眼罩”,繫上“籠嘴”的。

磨坊的長工往往先用一塊黑布矇住小毛驢的眼睛,然後用“苕帚”輕輕地抽打一下小毛驢,催促小毛驢老老實實地一圈又一圈地圍着大石磨走着。小毛驢拉磨有時會抵抗不住那濃濃的糧食香味的誘惑,所以還要給小毛驢的嘴上套一隻竹製的“籠嘴”。等到小毛驢苦苦幹上半天,纔會被磨坊的長工牽到門外吃上點乾草,喝上一桶涼水,讓它就地打上幾個滾兒,抖抖身上蒙着的塵土,休息一下,接着又被蒙上眼睛套於磨上,繼續牽磨。

磨坊裏面有一尊“推子”,二尊石磨。“推子”是用來給稻穀去殼用的,石磨則用來將大米或麥子磨成粉。磨坊裏除了石磨加工糧食,還要使用石搗臼、石碓舂米。舂米單獨有碓屋,碓由一個石搗臼和一根方木柱組成,方木柱的一端用兩個小石礅架空,另一端連着一根豎直的杵,杵的下端套着一個金屬做的杵齒。因經常使用,杵齒與米粒頻繁摩擦,顯得銀光閃亮。磨坊比碓屋要大許多。

據老輩手裏的百官人相傳,以前的石磨對於百官人來說近乎聖物,容不得褻瀆。每當過年之時都要給石磨貼上福字,在磨眼裏燃上柱香,感謝它一年裏所給予的幫助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沒有石磨,人們無法生活。磨坊裏用石磨加工糧食,應該講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老、最原始的工具,不知陪伴了我們百官人轉了多少年?

如今的老百姓衣食無憂,在百官再也看不到了磨坊了,碓屋和磨坊早已不復存在,但我小時候在家裏還能見到石搗臼、石磨等東西。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糧食加工取而代之的早已是機械加工,百官人叫作“軋米廠”,裏面有碾米機、磨面機、飼料粉碎機等機械一應俱全。

當年我們經常三五成羣,絡繹不絕地用手拉車裝滿一袋袋、一籮籮的稻穀去軋米廠“軋米”。在我的記憶中,當年的軋米廠是設在今天的劇院路,後來搬到了“糜家大池”邊。古老的百官“磨坊弄”內當年的磨坊,在悠悠歲月中,曾經見證了人間的痛苦辛酸,也見證了歷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