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儀禮中秋故鄉的年節散文

儀禮中秋故鄉的年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W 次

故鄉地處伏牛山餘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舜時期,禹在此受封爲夏伯。禹的兒子啓又於此創建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並大饗諸侯於鈞臺,舉行開國典禮。《水經注》載:“河南陽翟縣有夏亭城,夏禹始封於此,爲夏國”。《竹書紀年》載:“夏禹之子夏啓,即位夏邑,大享諸侯於鈞臺,諸侯從之”。帝相失國後,少康中興,也由夏衆滅浞,奉少康歸於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爲天子,而都於此。

儀禮中秋故鄉的年節散文

這裏所說的夏邑,便是我的故鄉禹州。數千年的歷史傳承與延續,使這塊處於九州之中的中原沃土具有了極其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韻。隨處可見的歷史古蹟,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敦厚淳樸的鄉約民風,使你居於其間不由得便會被它的厚重所渲染。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着的子民,一路從遠古走來,雖歷了無數的戰亂與災荒,卻從未曾斷了歷史的血脈和文化基因。遵從孔孟之道的鄉人,更是將禮儀與孝廉之道深深地根植於傳統民族節日之中,形成了鄉人尚禮習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端午、中秋和春節。

端午在夏收前後,而中秋則在秋收的前後,兩者雖與收糧無關,但於從農耕文明走出來的鄉人們而言,對於豐收在望的期待和喜悅是這些節日不變的主題。地少人多的現實一直壓在鄉人的肩頭,雖然手頭從來都不曾闊綽過,但節日還是要過,縱使如何節衣縮食,這禮卻是不能少的。正所謂:禮節,禮節,有了禮的日子纔算是過節嘛。過了端午,夏收夏種後忙碌了一季的鄉人,於這豐收在望時節正好可以有這樣一個喘息的機會,讓過節的美好氣氛來調節生活的壓抑。也藉此時機將因忙碌而疏了的親朋間情誼,用節日送禮這樣形式的往來交流進行有效溝通。於是,這節日既是慶祝與紀念,又是橋樑與紐帶。

中秋節送月餅這樣的習俗全國可能都有,但能像鄉人那樣,把它看得重之又重的怕是不多。

臨近中秋,無論家中窮富,總要想辦法置買些月餅,以便走親訪友之用。這月餅所代表的不僅是禮,更是情份。縱使家裏再貧窮,你都要早早將月餅買好,依照輩份與關係親疏來事先計劃好送月餅的順序。換上乾淨的出門衣服,若非有事走不開,這項活動大人們事必親躬。若實在走不開,便使了兒女去,手中拎着的至少都是兩斤月餅。

鄉人送禮,禮物必是雙數。所送禮物多是食品點心,且不論這食品其形若何,悉數以斤論之。按說這月餅該是論個的,本與那斤數是不搭邊的,可鄉人不這麼看。如何將這以個數來定的東西變成斤數,他們自有自己的辦法:做月餅時已經將那斤兩計算得差不多,烤成的月餅幾個加在一起約爲一斤也就基本成形,雖不會準確無誤,卻也大差不差。你去街上買的'時候,所看見的月餅雖大多都是一撂撂堆放齊整的,你可以按個數買,但你所買的個數卻必須是一斤月餅的整數倍,不然你無法進行後續包裝。你若圖方便可以買了人家已經包紮好的拎走便是,你或想挑選品種或是大小,則可以現挑,賣家會給你現包,也都是論斤而賣,一包爲一斤。故鄉那時的月餅沒有現在市場所售賣的所謂廣式或是蘇式,統一爲傳統手打月餅,全部用木模軋製打出,麪皮黃軟,餅面有圖有紋,外形敦實,色澤焦黃。小月餅依份量或五個或六個一斤,大月餅則通通兩個一斤,除了標籤紙的圖案或花色稍有不同外,包裝式樣也都全部統一。商家早已經按大小裁好食品包裝用的草紙,你買好月餅後,他們會負責給你包紮好。

包紮時,賣家將月餅按規定一斤的個數碼放整齊放入草紙中央,沿餅四周將草紙向上緊實折起,兩手相互配合,一手按壓,一手轉動摺疊,待四面全部向上摺好包嚴,再往正上方按上一張帶有嫦娥圖案和“中秋月餅”字樣的印刷標籤花紙,這樣,標籤紙就正好完全壓蓋住方纔從四面折上來的草紙。此時,再用另一隻手扯上一根牛皮紙搓就的細繩,用十字交叉法進行捆紮。最後,只需要將這紙繩在月餅正上方結繩處留一個美觀又可供手提的活釦就行了。這樣,兩個一斤的大月餅看着大而平整,五個或六個一斤的小月餅粗壯高聳。你提了這樣包紮結實,外觀精神的月餅,或是往家回還,或是直接拎着去親戚家走動,臉上常常是堆滿了笑容。

中秋節前,各家依據手中錢財寬裕程度計劃好所購月餅後,便立馬着手按關係親疏遠近進行送禮。這送月餅的程式每年幾乎都一樣,你來我往,於這迎來送往之間將禮尚往來完美詮釋。小鎮的街道也因諸多鄉人手拎月餅的來來往往,而變得更加熱鬧起來。

《禮記.曲禮上》載“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鄉人間的中秋送月餅就是這種禮節交往的現實體現。每家都在買月餅給親朋送,而親朋同樣也會來給你家送或是回禮。當初你買那一大堆月餅,到過完節時,基本也會落這樣數量大致相等的一堆月餅。若細細推敲下來,等於說每家都是買了一堆月餅,這月餅在各家轉了一圈之後又回到自己家裏,雖不是同一斤月餅,但餅的數量本身沒有多少變化,所變化的只是我們進行禮節活動的本身,各家花了錢,最後掙錢的卻只是賣家。可你要是換一個角度去想,這一來一往,各家落的月餅數量是沒多大變化,但人們的交流次數增多了。你去,親朋好友會款待,會坐下交談寒喧,感情交流增加了;他來,你亦以同樣之禮數回敬。一份月餅,圓了彼此兩次交流,人走,餅在,感情留。我想,這便是禮所本身所存在的意義吧!

到了中秋節那天,各家送禮或往來基本已經完成,節日本身所內含的禮儀價值也已經得到充分體現,所剩下的也就是過節了。窮人的日子節日與平時本身並無太大區別,所不同的是大家在那天晚上分食些月餅而已。

說實話,那月餅並不算得上好吃。來回轉送了些時日的月餅,已經失去了它初時的香甜味道,剩下更多的則是它味道的甜膩本身。而且,那時故鄉的傳統月餅餡料中必有冰糖碎塊兒和用桔子皮製成的青紅絲,咬食過程中不小心硌了牙是常有之事,這個對於孩子來說,還可以忍受,而最令我討厭的還是那青紅絲的味道,因爲它是用桔子皮製作而成,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對於我們來說,它除了增加餡料的美感之外,我真想不到它還有別的什麼用處。因爲對它的這種厭惡情感,所以也就對吃月餅本身並不抱有多少的期待。對於我來說,我更在乎的是有節日可過,當然,還有值得期待的十五晚上的那輪大圓月。

那時候人們因爲戶口的限制是不可以隨意流動的。大多數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戶口所轄的地域裏,這種社會體制在當時並不會產生多少流動人口。這樣也就沒有多少人會離開自己的家鄉,過節也就基本都在自己家裏過了,所以也就很難產生什麼離愁別緒之類的情感,對於十五月亮的認識也遠未達到“千里共嬋娟”的那種高度。更多的也就是知道這天是屬於團圓的節日,這晚的月亮比其它時候更大更圓罷了。那時的孩子,手裏拎上一小塊兒月餅,坐在碾盤上搖晃着小腿,看看慢慢升起的月亮已經是不錯的享受。他們所在乎的無非就是凝視了那空中所掛的大圓盤,仔細找尋有沒有什麼桂花樹,哪個暗些的圖像又可能會是吳剛,那月宮裏是否又會住着嫦娥,她今晚有沒有抱着她心愛的玉兔!總之,這個夜晚是屬於月亮的世界,而我們所做的,只是靜靜地坐在她那光茫所織就的世界裏,找尋那些大人口中所傳說着的,關於她的那些美好神話故事。

夜漸深,那盤圓月早已從樹梢枝頭慢慢升至頭頂中天,中秋的夜已經開始變得寒涼,此時你賞月的心思也就消散得差不多了,不待爺孃喚你,自會乖乖地回家去。

在這如水的夜色裏睡上一晚,我們沒有李白“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嘆。只是可惜於,怎麼這一早醒來,節卻已經過了。現在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於我們來說,這十六的晚上縱使月亮再圓,可它已經不是八月十五的中秋月,是已經沒有了節日價值的圓月。沒有了節日賦予它的意義,它便不再具有任何意義。我們所看重的並不是它有多圓,而是它與其它日子的不同。

中秋節過了,禮數也走到了,交流的目的也已經完成。可怎麼處理那成堆的月餅便成了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當饃吃,太膩!當點心,太甜!它不是三兩個,那可是幾十個。你縱使再愛吃,天天讓你吃,頓頓讓你吃,你也會吃膩,你看到它也會感到害怕。於是,怎麼處理這些月餅倒也成了難題。那時月餅全都是手工打製,不添加現在你連名字都叫不上的各種防腐劑。而且它的保質期你也無從可考,又無現在各家都有的冰箱可以存放。能不能吃,過不過期,全靠你的肉眼看它是否長毛或是起粘拉絲。真真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好在,我家男孩子多,當初買月餅時因爲經濟不寬裕也沒有買太多,加之家裏食物並不太充足,這過節剩下來的月餅,湊湊合合也能趕在放壞長毛之前吃完,雖感膩味難嚥,至少沒有什麼浪費。可有些人家就不一樣了,如果沒有這麼多男小子“吃貨”,家裏女孩子多的話,那月餅可真的是會被放壞的,最後只得扔了餵豬,讓豬也跟着人們過一次節。反正,農村那時的豬也都是散開放養的,到處拱着在土裏泥裏找食吃,對於這些放壞了的月餅來說,抵抗它的毒性是沒有任何一丁點兒問題的。

今又適逢中秋,我問母親:“現在老家過中秋節還都送不送月餅了?還會不會面臨需要處理一大堆月餅那樣的問題?”母親說:“現在生活好了,人也都懶了,除了過年串親戚,象端午、中秋這些節日都已經再不串門子(鄉人把到親戚家走動稱爲“串門子”)送禮了!”聽完母親的話,我的內心不知怎麼的,忽然竟有了些失落!

時代在變遷,過往的歲月在一點點消逝遠去。中秋節,那個曾經鉻印着深深禮儀符號的節日,原來一直都留存在我的記憶深處,偶爾回憶起時,我總感覺它是切實存在和美好的。而今,當從母親口中得知它已經不復存在,記憶便如傾倒的房屋,瞬間崩塌,美好不再!

我想,在這中秋的夜裏,寫下這樣一則小文,也算是對它最好的祭奠吧!

是夜,無月,天空下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