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三年級作文 >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3W 次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1

我國傳統節日比較多,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其中端午節我最喜歡。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

端午節的一大特點就是吃糉子。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吃糉子,有的自己包,有的上街買。我非常喜歡吃糉子。我還聽過一個關於糉子來歷的故事: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屈原,他在戰場上戰死了。人們爲了紀念他,做了一個透明棺材,放進了水池裏。爲了給屈原敬一些貢品,就把用糯米做的糖棒一一扔進水池裏。過了幾天,人們才發現水池裏有魚,那些糖棒都被魚吃掉了。人們很生氣。這時,有一個人叫道:“大傢伙們,魚最怕菱角,可以用乾淨的草葉去包糯米糖棒,做成菱角形的!”以後,人們將包好的糖棒扔進水池,魚看到糯米糖棒以爲是菱角,就不敢吃了。所以人們把糯米糖棒叫成“糉子”。

煮熟的糉子又香又好吃。有綠豆味的,有蜜棗味的,有香腸味的等等,我們家通常包的就是這三種。這三種我都喜歡吃。

糉子和端午節是親密朋友。因爲我喜歡吃糉子,所以我也喜歡端午節。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2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繫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區。學者聞一多認爲,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這天無論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帶五顔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掃乾淨,在廚房裏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關於端午節還有許多兒歌,這些兒歌活潑、生動,令人們十分喜愛。這些兒歌也給端午節增添了許多歡樂的情趣。

端午節能看龍舟,能吃好吃的糉子,我真喜歡端午節啊!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3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4

今天是端午節,幾天前媽媽就給我脖子、手和腳帶上了用五彩絲線編成的彩鏈。聽大人說帶着它一年吉祥如意,平平安安。

姥姥說要包糉子。糉子做好後我馬上飛奔過去拿了一個在手上,剛出鍋的糉子皮是墨綠色的,聞起來好象有一股姥爺喝的茶葉的味道;糉子的形狀是四角形的,用兩到三片蘆葦葉剝裹着白白的糯米,再用馬蓮杆纏住綁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做成了。剝開一個糉子,一粒粒雪白的糯米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一樣緊緊的抱在一起,好像在開會,又好像在寒冷在冬天大家抱在一起取暖;嘗一嘗香香的、粘粘的,如果再在上面灑上一點糖,那味道更是讓人甜到心裏去了。我喜歡端午節,我更喜歡吃糉子。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5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爲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爲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6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天中節、五月節、女兒節、詩人節等20多個。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爲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糉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知道此消息後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來,漸漸發展成賽龍舟。這就是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的原因。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我映像最深的就是戴香包。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比如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鬆、高本行等。戴香包很有講究。老年人爲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等形狀的,象徵着鳥語花香,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

由於相傳端午節是惡日。因此,端午節那天,家門口都要掛艾草、菖蒲或石榴。通常把這些東西綁成一束,然後掛在門上。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能治病的藥,插在門口可保健康。菖蒲等也各有寓意

中國的文化真奇妙、豐富啊,吸引了多少外國人關注啊!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7

今年的端午節正是楊梅成熟的季節。

端午這天我們一家三口還有叔叔開着車去摘楊梅。不巧的是下了一場大雨。爸爸說:“楊梅已經摘不成了。”

不過,我們還是去了楊梅的產地。路兩旁都是密密麻麻的高山,山腳下有許多賣楊梅的老闆娘。因爲下雨她們都搭起了一個個簡易的帳篷,每個底下都有大大小小一籃一籃紫紅的楊梅,看的人都垂涎三尺。

我們趕緊下車準備買楊梅,我選了一個賣點,品嚐了一個,覺得非常好吃,我就不慌不忙的吃了好幾個。最終,我們決定買下幾籃。

回到車上,開始放開肚子大吃一通。我的嘴邊全染紅了,紅紅的牙齒像吸血鬼一樣,連舌頭都紫了。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8

在我們的中國有着許許多多古老的傳統節日,現在我爲大家說說端午節吧!端午節又稱爲端陽節,是我們中國十分隆重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前的舊習俗,直到現在人們還在過端午節,它是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了,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還有有趣的划龍舟比賽呢!祖母在家已經煮好了香噴噴的糉子,打開鍋蓋滿屋都飄着糉子的清香,讓我聞得口水直流個不停。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糉子葉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真是回味無窮呀!

吃完糉子後,父親帶我去看划龍舟比賽,這裏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可熱鬧了!比賽開始了,各個隊伍都蓄勢待發,隨着一陣槍聲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劃過水面,猶如一支支箭向前飛去。在場的觀衆們興奮喊道着加油加油,在爲參賽者加油鼓勵,參賽者們聽了心裏充滿了信心使勁地划槳,水花到處飛濺。各條龍舟你追我趕的,最後,落後的一號終於追上了遙遙領先的二號第一個衝過了終點,觀衆們不禁歡呼起來,到處都是一片歡樂的海洋。啊!這真是我最難忘的一天了。

中國的傳統節日真是豐富多彩呀!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還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等着你去找呢!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9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又稱端陽節,艾節,重午等,相傳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每到這一天,人們就會賽龍舟,吃糉子。

今年端午節,媽媽早早地就去市場買回兩束艾草和菖蒲,掛在門的兩旁,據說有避邪的作用。而且,這天的艾草還是上好的藥材呢。中午,媽媽給我們做了許多美味佳餚,必不可少的一道就是糉子。糉子是糯米做的,用糉葉包着,是四棱形的。做成四棱形,是比喻傳說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着屈原大夫平安。我拿起一個臘肉味的糉子大口的吃起來,爸爸媽媽看着我狼吞虎嚥的吃相,樂得哈哈大笑。

享受完美味後,我們一家就來到旌湖岸邊觀看一年一度的龍舟比賽。觀看比賽的人真是人山人海,講話聲,議論聲不絕於耳,我們順着人流,好不容易纔找到一個好一點的位置,認真地看了起來。只聽鼓聲一響,比賽開始了,幾條龍舟很快衝出起點,向終點劃去,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一會兒藍隊在前,一會兒紅隊領先,比賽十分精彩,十分激烈。此時,現場更加熱鬧,助威聲,加油聲,划水聲,鼓聲,號子聲,匯成一片熱鬧的海洋。開心的時間似乎總是過得很快,龍舟比賽結束了,大家戀戀不捨得離開河邊,旌湖兩岸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過端午節真是太開心了,真希望下一次端午節快點到來呀!

三年級端午節的作文10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我最喜歡過端午節,因爲我最喜歡吃糉子。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來紀念他。用新鮮的竹葉或蘆葦葉來縛糉,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清香,香味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我們家包糉子更是一片歡聲笑語。姥姥買來糉葉、糉米和蜜棗。雖然我不會包糉子,但我還是學着姥姥的動作,包了起來。可是我包的糉子扁扁的,都漏餡兒了,堵了這頭,漏了那頭。糉米被我弄得到處都是。我手忙腳亂的樣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起來了。姥姥看着我和藹地說:“好了,好了,別笑了,讓我來教你吧!”姥姥耐心地教我:先拿三四片糉葉整齊地排好,捲成一個漏斗的形狀,用左手捏住,再往“漏斗”裏放棗和米,把糉葉折過來蓋在上面裹好成四個角,最後用細繩繫結實。我按照奶奶教的幾個步驟慢慢的包,不一會兒,我就學會了,一個四個角的糉子在我手中終於誕生了,我高興的歡呼起來。

吃着我親手包的又香又甜的糉子,我感到今年的糉子格外的好吃!今年的端午節過得格外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