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六年級作文 > 【實用】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彙編6篇

【實用】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彙編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用】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彙編6篇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1

我的家鄉,有美麗的風景,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悠久的歷史,也曾是鄭和七下西洋的起錨地,還被稱爲“魚米之鄉”。在我眼中,我的家鄉——太倉,如同一本書,在我眼中有着不一樣的美,接下來,我來帶你們去欣賞一下:

先來講講歷史吧,就在太倉革命烈士陵園裏,有着一個長滿了綠草的圓形大山,一個個烈士的墓碑圍繞着它,碑前放着人們爲烈士們祭掃的花。這些墓碑緊緊地靠在一起,彷彿是一位位英勇的革命戰士在守護着這座大山。在紀念館裏,記敘了許許多多革命戰士的偉大事蹟,讓我十分感動。那時的科技並不發達,遠遠不如日本,可是經過了一個令人們不相信的時間——14年,打敗了日本。從1931年至1945年共14年的中日戰爭,我們不知犧牲了多少革命戰士,是他們用身軀抵擋着敵人的槍林彈雨,也是他們用鮮血告訴我們不要忘記歷史。革命戰士那堅持不懈,奮不顧身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佩和驕傲!

在距今約52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那時的人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製造了維新遺址,裏面的竹林讓我覺得彷彿去了郊外,裏面的木屋和茅草屋使我彷彿穿越到了古代,一座座草房讓我領略到了我們祖先的聰明,陳列館裏的每一句話,每一幅圖,讓我明白了不少歷史知識,我還親自動手製作了一個紫砂茶杯呢!

太倉的休閒景點也是數不勝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金倉湖。金倉湖是一個美不勝收的地方,藍藍的天一望無垠,綠油油的大草坪上人們有的野餐,有的放風箏,有的追逐打鬧,多麼美好的畫面啊!花園裏的花兒都綻開了笑容,爭奇鬥豔,遊客們的眼球都像被吸鐵石吸住似的,令人心曠神怡!人們走樹洞,過搖搖晃晃的天橋,租二人、三人自行車暢遊金倉湖,各種遊玩項目,讓人不捨離去!

我們太倉的特產也有很多,比如肉鬆,軟軟的,鬆鬆的,香香的,讓人吃了還想吃;還有燠雞,雞肉酥而不爛,雞汁油而不膩,是太倉的一大名食。我覺得,吃完後,感覺會像電視裏一樣“飄飄欲仙”的,美味極了!

當一天工作或者遊玩結束了,覺得累了,特別想享受一下安靜地美好時光,那你可以走進太倉圖書館。在太倉圖書館,有着一片一望無際的書海,在裏面,安靜美好的壞境可以讓你全身心的投入看書,各種各樣的書可以幫助你瞭解古今中外,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相信,你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我眼中的太倉,它沒有上海繁華,沒有杭州景美,但它既有歷史文化,還有美麗風景,美味佳餚也是十分聞名。在我眼中,我的家鄉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地方!我愛我的家鄉,夥伴們,歡迎你們來我的家鄉做客哦!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2

我,本不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但我對古西安的熱愛卻不亞於任何一個西安人。

我與西安的初次邂逅是在三年前,因爲父母工作調動,我也跟隨他們搬到了陌生的“西安”生活。當我與西安第一次對視時,我就愛上了這裏。

與其說是陌生,不如說西安是個我曾夢到的地方。街道,樓宇,天空,白雲,儘管我不曾來過這裏,一切卻都是那麼似曾相識。

這就是我與西安的緣分吧,我想!我愛它的理由很多,

曾記得幾年前我有幸敲過一次鐘樓上的大鐘,我滿懷興奮地將撞木撞在大鐘上時,一聲足以震天的脆響響徹雲霄。那聲響,脆生生的,不含一點雜音。隨着巨響,我彷彿穿越回了古代,一位敲鐘人正在暮色中鳴鐘爲人們報時,四處一片古風古貌。銅鐘發出的那嫋嫋的餘音,溫柔悠長,動人心絃,讓我沉醉於幻想,久久不能自拔。

我想,是那鐘聲讓我愛上了“西安”。

小學時,我還特喜歡上城牆遊玩,每次站在城牆之上,居高臨下,舉目四望:城牆外圍繞着護城河,那柔柔碧水卻成了整座古城天然的屏障。還有,每次騎行於城牆之上時,當腳踏板隨着心跳的節奏而律動時,一種濃郁的古樸風韻就撲面而來。那滿眼的磚塊歷經幾百年卻還堅固如鐵。那磚塊上一道道細碎的裂紋都是時間留下的雕飾,也是歷史留給我們這座古城的一道道皺紋。

我想,是那皺紋讓我愛上了西安。

如今的我,已在西安生活了多年,記得第一次去學校的時候,我因爲人生地不熟而迷了路。我向一位賣報紙的大媽問路,她熱情又詳細的爲我指路。可是我不知道她說的那些路名,還是一頭霧水,沒想到大媽竟然放下手中的生意,親自領我到了校門口。從此以後,我每天上學路過她的報攤,我都會跟大媽打招呼。

我想,是那熱情讓我愛上了西安。

現在,西安已是我的家,我愛西安,我的家。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3

這裏是天然的氧吧,是運動健身的場所,是一個純樸自然的小鄉村。每個季節都有她獨特的風景。

春天,伴着淅淅瀝瀝的小雨,枝頭上吐出片片新芽,新鮮而嬌嫩,這一抹綠色帶來一片生機。桃花爛漫開滿坡,春意盎然,微風拂面。成羣結隊的燕子銜泥築窩,喜鵲嘰嘰喳喳地告訴人們春天來了。一場春雨過後,整個村莊一下子被洗滌得乾乾淨淨,葉片上,水珠跳躍着,發出閃亮的光。剛剛吐出新芽的楊樹、柳樹、杏樹、梨樹、慄樹……像趕集似的,一下子趕走了冬天的孤獨。

夏天,穿梭在樹海中,這裏與外界隔絕,一片清涼。初夏,各色的野花都開了,紅的、紫的、粉的、黃的,像繡在一塊綠色的地毯上的燦爛斑點。山村的孩子在樹蔭下快樂地玩耍。順着鄉間小路隨時可看到三三兩兩的城裏人紛紛來走步健身,城裏的孩子好奇地看着鄉村的孩子在泥沙灘上玩,看了一會,便和他們一起玩了起來,乾乾淨淨的小手髒了,乾乾淨淨的衣服髒了,可一旁的大人卻笑了。

秋天,景色更是美不勝收,金黃色的小花開滿山坡,當然也是山裏人們最開心的季節。這裏就是板栗的故鄉,每每枝頭的栗苞裏吐露出土紅色的板栗,多麼招人喜歡。獨屬秋的氣質,金色的陽光,金黃色的葉子,金黃色的樹林,一陣秋風吹過,片片樹葉像蝴蝶一樣在空中飛舞,厚厚的落葉鋪滿整條小路,踩在上面,鬆鬆軟軟,像踩在柔軟的地毯上。

冬天,皚皚的白雪覆蓋整條山脈,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份純淨。冰花掛在草木上,伸展着腰身,展示着她們的美。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響,留下一串串腳印……在山道上健身的人們依然和太陽同步準時到達這裏,興奮的人們大聲地吼着,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啊!太美啦!”

朋友們,快來這裏吧!我隨時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呦!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是利津,那裏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有繁華的商業區,又安靜的居民區,還有熱鬧的街道……

這裏最美的還是鳳凰廣場,那裏風景秀麗。走進去,首先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着“鳳凰廣場”四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周圍長着嫩綠的小草。後面緊接着就是鳳凰廣場的標誌——一隻紅色的大鳳凰,它的嘴裏含着一顆大金珠。再後面就是音樂噴泉,每當星期六和星期天,夜幕降臨的時候,噴泉就自動噴水,水花一上一下,擺出各種各樣的造型,真好看!再向東走是人工湖,夏天有很多荷花和睡蓮。荷花有粉色的,有白色的,還有黃色的。有的纔開了兩三片花瓣,有的花兒全都綻開,有的還是花骨朵兒。這麼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態,看這一朵很美,看那一朵,也很美。荷花旁邊是睡蓮,睡蓮有藍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可好看了!

後面是山丘,山丘上有很多松柏。夏天,松柏長得很茂盛,人們可以在下面乘涼。還有用石板和石子鋪成的小路,通向四面八方。

看,我的家鄉很美吧!我愛我的家鄉。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地處丘陵,那裏山清水秀、竹木爭翠、糧果飄香,一年四季風光如畫。

在我家的東側有一片竹林,記得我第一次走進竹林時,感覺就像走進了世外桃源,深深地陶醉在其中。鑽進竹林深處,深深地吸一口氣,竹青的味道霎時滲入心脾,令我倍感清爽。放眼望去,竹林層巒疊嶂,青翠欲滴。

側耳傾聽,竹林間一羣鳥兒放開清亮的嗓子,歡快地歌唱,它們以獨特的方式吟唱着美好生活。

盛夏時節,這裏漫山遍野的野花:有名的,無名的,競相綻放、朵朵豔麗、芳香四溢,沁人心脾,真是令人沉醉。如果人世間的生活能夠五顏六色並散發出芳香,是否就全是溫馨,並瀰漫着愛的味道,讓黑暗遠離我們?

秋天來臨,金色的稻田遠遠的望不到邊際,就像一張碩大的金黃色地毯,鋪滿整個壩區,呈現一幅收穫的美麗畫卷。

突然,下雨了!綿綿秋雨像以爲哭泣小女孩的淚水,晶瑩剔透。秋雨溼潤了大地,並哺育着萬物生長,雨後的空氣更顯得格外的清新。

走在鄉間小路上,最使我心動的就是路旁的野菊花,親吻她,是一種露珠與花混合的香味,駐留我心。雖然她沒有公園的菊花那麼可愛,那麼嬌豔,但她百看不厭!因爲她擁有這我們鄉下人淳樸的泥土氣息。

枯黃的樹葉、竹葉,在風中打轉,四處飄散。成了螞蟻、小蟲的安家之所,是小生命的保護傘。記得龔自珍曾說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生命的象徵啊!此時,地面上的小草也開始枯黃了,放眼望去,花兒立在其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冬天來臨,動物們忙碌地尋找食物準備過冬,人們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迎接冬天的到來。

煙霧籠罩大地,萬物像披着一層薄紗,迷迷濛濛的,不太清晰,就像孩子們在捉迷藏,等待着你的尋找。忽然,一陣涼風吹過,我不經意的打了一個寒顫。

漸漸地,太陽公公出來了,露出半個笑臉,通紅通紅的,霧也漸漸的散開了……

如夢如煙,色彩斑斕,這,就是我生活的田園。

六年級我的家鄉作文 篇6

平頂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一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那裏就有古人類活動。衆多的裴李崗文化遺址證明,約在7000年前,這一帶就出現了較大的部落羣。衛東區蒲城店龍山文化古城遺址的發現,說明5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建立了城鎮和村落。

由此可見,平頂山地區然而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土地之一,此時也然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代,那裏屬應國管轄,應國以鷹爲圖騰,古典漢語“應”“鷹”通假,此時平頂山因此又稱鷹城。

春秋時代的墨翟,葉姓華人始祖、史稱葉公的政治家沈諸樑,劉姓始祖劉累,唐朝詩人元結,南宋名將牛皋,明代醫學家古濤,清代文學家李綠圓,近代農民起義領袖白朗,都生於此。

歷代文人名士孔子、李白、韓愈、顏真卿、蘇東坡、歐陽修、范仲淹都來過此地。那裏有地下應國曆史博物館之稱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應國古墓,有長城之祖楚長城遺址,有古代《戰國策》所列五大名劍產地的舞鋼冶煉遺址,有代表漢代冶鐵最高水平的望龍崗冶鐵遺址,有唐代建築、中州四大名寺之一風穴寺,有代表顏體書法的代表作之一的元次山碑,有北宋五大名窯之首的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和五大名窯之一的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有堆汗如脂、視如碧玉、扣聲如磬的汝瓷,有宋代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的墓冢,有我國現存三座古代縣級衙署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縣衙——葉縣縣衙,有氣勢宏偉的汝學宮(汝洲文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