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九年級作文 > 有關曹操的

有關曹操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7W 次
有關曹操的
對於曹操這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曹操出現在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國演義》,出現在各種各樣的遊戲當中。而大家對曹操的評價大都是否定的。
   在現在的社會裏表現的不是很明顯。在古代,人民瞭解歷史、瞭解故事大都是聽書。在聽書的時候,大家聽到曹操失敗時都會大叫、鼓掌;聽到劉備失敗時都會痛苦流淚。當然,也並非全都如此。魯迅是第一個提出爲曹操翻案的人。後來,也越來越多的人爲起翻案。
   那麼,歷史上的曹操是什麼樣的呢?
   曹操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漢朝時三公之一的太尉,爺爺是宮裏的一個宦官。正是因爲他有一個這樣的爺爺,所以他的地位就比別人矮半頭。曹操很聰明,又愛學,所以他特別有智慧和謀略。這從以後的事情中也能夠看出來。二十歲的曹操被舉爲孝廉,入洛陽爲郎。不久,被任命爲洛陽北部尉。當時洛陽是漢朝的首都,到處是貴族勢力。曹操上任後,首先看到的是官府的破爛,所以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裝修。然後,曹操又制了五色棍,並將刑法重列了一遍。沒多久,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
   從以上這些歷史事實來看,曹操確實是一位英雄。他不畏權貴,執法如山。也正是因爲如此,曹操得罪了宦官家族。但因爲曹操有在朝廷中做太尉的父親撐腰,所以曹操被調到地方當官。後來,又做了議郎,後又被調到地方又調回做議郎。因時代所逼,後來曹操辭了官回家讀書了。
   那麼“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並不是曹操說的,而是曹操當的敵人說的。試問,敵人的話有幾分是真,幾分是假?當時的皇帝雖然還存在,但面對強大的諸侯們,皇帝沒有實權。皇帝最多也就是給別人封號、官位這些虛有的東西。在那個時代,因國家大亂,所以皇帝的話那些諸侯想聽就聽,不聽也就罷了,更沒有早朝可言了。那時候的皇帝就如同撿破爛的,別人給點也就給了,不給也不能說什麼。皇帝的諸侯處受到了很大的折磨。即使是上朝,也是在普通人家的院子裏,皇帝坐中間,周圍站一圈人。當時,曹操的政治家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是說尊敬皇帝,是國家統一。而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相似的是袁紹的議臣提出的“挾天子而令諸侯”。曹操把皇帝接到自己的都城許縣,每天都按漢例行使禮節。
   從以上看,曹操確爲英雄。至於《三國演義》中對此的大力諷刺,是因爲《三國演義》是一本反曹操的書,所以對起大做文章。當然,這是年輕時的曹操,後來曹操利用皇帝的名義廣納賢才,最後終於沒有抵擋住利益的誘惑去分裂國家。
有關曹操的作文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超世豪傑,曹操實力從弱到強、從小到大,都是靠自己的智謀和膽略來實現的。公元200年,曹操決定親自率兵攻打劉備。此時,袁紹已經兼併了幽州,擁有幾十萬大軍,並揚言要進攻許都。此時,對曹操來說,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是將主要力量攻打袁紹還是攻打劉備?體現了曹操的戰略思維的高明。
   在聽取衆謀士的建議後,曹操卻作出了令人意外的戰略決策,決定攻打劉備,而置袁紹於不顧。
   對曹操的決策,很多將領都不解,說:“與您爭天下的主要是袁紹,現在袁紹正想打過來,您卻要去打劉備,萬一袁紹從背後趁虛而入,攻打您,您豈不腹背受敵?”曹操說:“劉備是人中之傑,今不除之,必爲後患。”
   謀士郭嘉符合說:“袁紹生性遲疑,既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未附,力量不大,馬上攻擊,劉備必敗。”
   爲什麼曹操要放棄攻打強大的袁紹,不怕袁紹的攻擊,而攻打弱小的劉備呢?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曹操瞭解袁紹和劉備的才智、膽略和戰略意圖。在曹操眼中,袁紹不足爲慮,因爲曹操在與袁紹結盟剿滅董卓時,因爲袁紹的自私和無膽識而錯過了剿滅董卓的時機,使董卓遷都逃竄。在這件事上,曹操認爲董卓是一個沒有膽識和寡斷之人。相反,曹操在圍剿董卓中,發現劉備是英雄,有膽有識,而且結交豪傑人才,有野心。特別是劉備是漢室宗親,故爲曹操心腹大患。
   二是袁紹已經兼併了幽州,實力已經很大。曹操如果此時主動與袁紹相鬥,則劉備可能漁翁得利,即使不主動夾攻曹操,但也廣收民心,實力逐漸坐大。特別是曹操擔心的是,自己與袁紹相鬥,可能兩敗俱傷,很長時間無力對付劉備,則劉備就可能有很長時間的擴張實力機會。
   三是劉備實力弱小,而且民心未附,此時將其殲滅,然後騰出手來,集中力量對付袁紹,是很好的戰略抉擇。
   四是曹操看人,最主要的不是看現成的實力,而是看其發展潛力和志向意圖。劉備與袁紹相比,劉備的志向、意志都比袁紹堅決。袁紹實力強大些,是因爲袁紹自身出身於名門王侯,所以起點高。而劉備出身低微,雖暫時實力弱小,但發展潛力大。所以,在曹操眼中,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我們很多女人選丈夫,也要學習曹操的識人法:男人的富有,是祖上傳下的,還是自己創下的。祖上傳下的是暫時的富,而自己創下的,可以富裕一生。
   所以,曹操決定攻打劉備,而對袁紹採取安撫麻痹之策。由此可見,曹操實質上是一個很高明的戰略家。
有關曹操的作文
   沒有諸葛亮正襟危坐,羽扇綸巾的風流倜儻,沒有關雲長橫刀立馬,美鬤飄揚的雄壯英姿,沒有孫仲謀彎弓射虎,馭駒提箭的豪情萬丈。曹操,在《三國演義》的斜暉阡陌中,只是一棵背陽的古鬆。但在我的眼中,他卻在蒼勁中袒露着一顆琥珀般堅強且傷痕累累,老而彌堅的心。
   我認爲曹操是智慧的。聰明不是智慧,而僅僅是智慧的構成體系之一。真正的智慧是一種凌越本能的超拔能力:對人心的洞察力,對自我的約束力,對權力的掌控力,對賢才的包容力,對價值的認知力:
   官渡之戰始時,曹操是處於劣勢的,而轉折點便是袁紹軍的糧草輜重基地——烏巢被曹操突襲,致使袁軍糧草不濟而潰敗。也許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中是許攸給曹操傳遞的這番消息,他和曹操的這次有趣會晤纔是決定性的。我初讀此處時還年幼,常常忍俊不禁。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細細想來,曹操的做法是有道理的。曹操起身迎接許攸時,連鞋都沒有脫。那是多麼的真誠呀!有人質疑曹操的動機是故意給許攸看,其實我也認爲誠如是,但這又有什麼要緊的呢?這不僅體現出了曹操並不是一個以私人感情爲主的傻瓜(對於君主來說,以私人感情爲主就是傻瓜),而且爲自己以後招攬賢才打出了一張優秀的名片(對於真正的賢才來說,他們知道曹操的用意)。一個人有作秀的動機,看得到作秀之後的累累碩果而不去作秀,那纔是真正的懦夫!換言之:一個人有做一件世俗公認的壞事的動機,也看得到做這件事之後的世俗公認的有意義累累碩果而不去做這件事,那纔是真正的懦夫!曹操做了,做成功了!或許,這就是釀成人們看待曹操性格很複雜的原因吧。再說這二人之間的對話,首先曹操知道許攸的身份,他纔會百般搪塞,這完全是正確的做法。設想:如果羅貫中把許攸設置去曹營的目的改爲去偵察曹營的糧草情況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爲曹操的守口如瓶,不以私人感情爲主的做法而慶幸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小說裏的陳述鋪展而左右了人物的性格。這段對話中,我認爲,曹操顯示出了最基本的君主才能——俗語云“厚臉皮”。我們可以拿曹操和劉備比較一下,二人皆爲雄主,各稱霸一方,是不是這種才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對許攸的狂傲十分厭惡,但很顯然,他絕對不會親自動手破壞自己的形象,故暗示許褚殺之。這也看出曹操的基本政治手段的運用之深之多。當然,曹操殺許攸更重要的原因是許攸過於狂傲,以至於凌駕到自己的絕對權威之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寬厚仁慈,更要有駕馭人才的能力與唯我獨尊的氣概——這是君王獨有的尊嚴!所以,曹操間接的殺許攸,殺禰衡,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嫉賢妒能,而是“君王有所爲”中的必然選擇。
   曹操是智慧的,但如果有這麼完美的話,那曹操在我眼中只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某某家”了!我眼中的曹操是不凡人在的凡人,凡人中的不凡人。——這是我最崇敬曹操的原因。咱先不拿歷史的真實情況來說,就算是尊劉抑曹的《三國演義》中的那句詬病曹操自私自利奸猾狡詐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在我眼中也頗值得玩味。我們捫心自問,我們的內心是否閃過類似與此話的想法?我大言不慚:只要有思想的人,凡人還是不凡人,都會!只是根據時代的不同,輕重緩急不同罷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嘛!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逐鹿,民不聊生,諸侯們哪個不是不擇手段擴充地盤,哪個不是自吹自擂向臉上貼金,哪個不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與其爲僞君子,不如當真小人!說此言,雖蒙受輿論譴責,卻可招引真正的賢士;說此言,雖被僞君子口誅筆伐,卻可叫真小人問心無愧!很多時候,政治手段的成功也是以犧牲道德爲代價的。這是不凡人中的凡人。
   曹操經常都是強勢的,但也失敗過——任何人都有失敗,連《三國演義》中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也不例外:赤壁一役,折戟沉沙;漢中爭奪,潰敗斜谷……但曹操懂得剋制,懂得堅持,懂得將優秀品質去打壓左右理智的慾望,懂得何時何地去發泄這些慾望……這是凡人中的不凡人。
   以上所述,是我眼中的曹操在展現他軍事家,政治家的素質,是抽絲剝繭的微觀;從大處看,曹操不會被歷史遺忘不在於他的個人素質,而是在於他對江山社稷,芸芸衆生的不朽貢獻——使北方人民得到了長久的安定生活(這是歷史無法磨滅的功績,是橫槊賦詩,慷慨高吟的底氣)!
   還記的嗎?還記得滄海嗎?還記得滄海的波瀾嗎?還記得滄海的波瀾在放歌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是的,我記得。有一顆星星,橫亙在宇宙裏,若隱若現,隱時天宇凜冽,慘白悽清;現時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那就是我眼中的曹操,其實他一直在歷史不同的角度中發光哩!他在等待我們拭淨雙眸,觀看他吞吐河嶽日星,接納光風霽月的豪邁情懷。那彷彿是他的心臟,砰砰的跳動着,好像深情且不羈的吶喊:“我一直都在……都在……都在……在……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