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有關高考話題作文錦集4篇

有關高考話題作文錦集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考話題作文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高考話題作文錦集4篇

高考話題作文 篇1

材料、有人騎一匹國馬(指平時養於民間,戰時由國家徵用的馬),另一人騎一匹駿馬,兩人一路同行。駿馬咬傷了國馬的脖頸,國馬血流如注,但若無其事,行走自如。後來駿馬回到家中,草不吃,水不飲,渾身顫抖。國馬主人說:“它大概是爲咬了國馬而羞愧,我把國馬牽來,勸勸它就好了。”國馬奔來後,用鼻子親近駿馬,和駿馬同槽共食,不到一個時辰,駿馬就恢復如初了。

閱讀材料,以“寬容”爲話題寫一篇議論文

辨析概念含義,區別於“包容”

題目舉例:

人心貴寬容

寬容,智慧的選擇寬容

寬容,人生中的陽光

開頭段例:

有這樣一則寓言,說的是國馬與駿馬同行,駿馬將國馬的脖頸咬傷,結果國馬反而主動安慰因咬傷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駿馬。故事雖小,卻揭示出了天地間動人的品德,那便是寬容。我們要學會寬容。

(簡要概括原材料,引出論點)

說理段例:

例一:“寬容”,即原諒他人一時冒犯自己的過錯,不錙銖必較,不耿耿於懷。寬容如水的溫柔,它使人們冷靜下來,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復更有效。選擇寬容,也就選擇了理解和溫情,同時也選擇了人生的海闊天空。

(解釋概念,闡述寬容作用)

例二:寓言中被咬的國馬理智地選擇了寬容,最終兩者和好如初。試想一下,倘若它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結局必然是兩敗俱傷。由此可見,寓言中的國馬其實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於“以德報怨”,用寬容消除摩擦。

(扣原材料分析)

論據使用;

(事例概括略)試想,張英如果沒有寬容曠達的胸襟,執意要奪回三尺地,定會激化兩家矛盾,結下深仇大恨。張英正是用寬容的力量使兩家和好。 ——分析論據

分論點設置:

寬容是人和人相互溝通的橋樑,是協調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寬容是化解恩怨的良藥

寬容,是事業成功的加速器

舉例:

光武帝劉秀大敗王朗,攻入邯鄲,在檢點前朝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朗,辱罵自己甚至企圖謀劃誅殺自己的信件。可是,光武帝卻視而不見,他懷着一顆寬容的心,不顧羣臣反對,全部銷燬。這把寬容的火,燒燬了嫌隙與猜疑,化敵爲友,終於成就帝業。

高考話題作文 篇2

一、忌複製話題

話題作文,出題者只是提供一個寫作的由頭,意在引出習作者發表新議論,展開新聯想,講述新故事,抒發新感情。所以,寫作時不能將命題所提供的話題材料照搬不誤——複製一番,然後才進入自己的“話題”。更不能通篇只是顛來倒去的解釋所供材料的含義,引用所供材料的例子在原地打轉轉。

其實,讀者不需要複製,讀者需要創新。因爲試題所供材料,讀者已經聽過了,感受過了,下面得看你的感悟和創新如何?如果寫議,就要能夠幫助讀者深刻領悟其中道理;如果寫記敘文,就要通過描述自己的親身體驗或講述新鮮的故事,使讀者有更具體、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感情。有時,根據寫作需要對所供的.一組材料概括出具有“共性”或獨具“個性”的某一見解而適當引用材料,這種情況當然不能算是“複製話題”,反而體現了寫作者的創新意識了。

二、忌穿靴戴帽

近年來,話題作文對學生髮揮想象能力,進行創新思維提供了相當寬泛的寫作範圍。但某些習作者由於領悟能力不夠,想象、創新能力欠缺,同樣會把原來提供的話題變成僵化呆板、穿靴戴帽的病文章。

例如:近年一次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爲話題寫作時,某考生居然寫了這樣的內容:“記得有一次,我們去自然博物館參觀,當我們看到地球儀時,講解員問我們:‘地球爲什麼是圓的?’一位同學說:‘因爲它在地球儀上,比較好轉。’也有的說:‘爲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種回答,千變萬化,最後講解員說:‘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終達到了他的出發點,所以證明地球是圓的。’”然後,這位習作者又歸結道:“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以上這段文字,根本沒有理解原話題的豐富的內涵,僅僅是摘引了一些語句生硬地給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習作仍然走在缺少想象力、缺乏創新思維的老路上。

三、忌轉移話題

一位考生,他的“心靈悟語”一文開頭是這樣的:“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運的安排。嚴冬掠走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帶回來。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乏所鍾,你都可以儘量去愛。”可是後面他又接着寫道:“平淡,不是與世無爭,也不是無所謂,而是平常與淡然。用一顆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對社會的艱難和壓力,就不會過於煩惱和緊張了。就象面對高考,我從小學到真是12年寒窗苦,爲的就是在這人生的轉折點上有一個好的開始,但這一路上卻充滿了艱辛與痛苦,即將要達到終點時,還要考慮萬一沒有考上大學怎麼辦?這時,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對我說話了,他告訴我不要有太多顧慮,在這12年裏流的汗水會化作春雨毫不吝嗇的澆在你身上,嚴冬奪取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奪回來。”

這篇習作,開頭談的是“愛”,後面寫的卻是如何看待人生路上的“難”與“苦”,明顯屬於“轉移話題”。“心靈悟語”,可“悟”的話題有許多,“愛”心可以去“悟”,“人生”也可以“悟”,但每一篇“悟”只應圍繞一箇中心來寫,如果前言不搭後語,驢脣不對馬嘴,誰知道你“悟”出了什麼道理呢。

四、忌文意散漫

一般來說,話題提供的是寫作範圍,並沒有規定寫作的主旨。所以,在話題規定的範圍內,還要“煉意”,也就是提煉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這一環節下功夫不夠,沒有考慮好自己究竟要寫什麼,要表達什麼意思,就匆匆忙下筆,就有可能東拉西扯,多頭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

例如:有位習作者寫《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開頭三段寫學生學習負擔太重;接着寫李素麗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成爲勞動模範;再下來寫一個故意開槍傷人的派出所所長被判死刑;最後又寫到做數學題可以一題多解。這樣一篇文章,七零八落,讓人不知所云,是典型的文意散漫,東拉西扯的病文。

五、忌缺少創新

話題作文的審題難度大爲降低,內容更加寬泛,而且更加淡化文體觀念。圍繞一個話題,可以議論,可以記敘,可以說明,甚至可以編寫出小小說或短劇,形式非常自由。

正由於話題作文在內容和形式上徹底鬆綁,學生可以極大地發揮創造力和想象力。可是,由於舊教學思想的影響,學生的作文中仍有不少八股味。寫記敘文只會一味贊“心靈美”,編造虛假題材;也有寫“悲壯美”的,以損害父母身體健康爲代價編造所謂“車禍”換來“我追求的品格——堅韌”、“戰勝脆弱”的作文得高分者也大有人在。(由於以前作文命題的欠缺,造成虛假、編造的作文已越來越此路不通了。)

現代社會,人文精神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在作文中寫出活生生的富有個性的人,極有創意、大膽想象的科幻故事等是我們中學生應該盡力追求的目標。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關心未來世界,着眼科學素質的培養,重視想象力的開發,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作文有創新、有特色。

高考話題作文 篇3

1。“朋”可理解成兩個月亮坐在天空,相互關懷,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斷的光芒是連接彼此的紐帶和橋樑!人間的長旅充滿了多少淒冷、孤苦,沒有朋友的人是生活的黑暗中的人,沒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兒。

2。朋友是夏天的樹陰,爲你送來一片清涼;朋友是人生中的風景,沒有他旅途便黯然失色。朋友是你失意時無言地安撫你的人,朋友是你高興時與你分享的人;朋友是你驕傲時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卑時鼓勵你的人…

3。友誼,源於愛心。跌倒時,伸出扶持的雙手,憂傷時,送上一縷安慰;孤獨時,捎去一瓣心香。

4。我們用友誼寫一本書,一本厚厚的書。在書裏:友誼如珍珠,我們共同穿綴,聯成一串串璀璨的項鍊;友誼如綵綢,我們共同剪裁縫製成一件件絢麗的衣衫;友誼如花種,我們共同播撒,培育出一個個五彩的花壇;友誼如油彩,我們共同調色,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5。友誼要用真誠去播種,要用理解去護理,要用熱情去澆灌。

6。友誼之火溫暖了朋友受傷的心,照亮了迷途者前進的方向,驅散了孤獨者心中的陰雲,點燃了失敗者新的希望。

7。社會需要愛心,人類需要幫助。也許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樁,就可救活一個溺水的人;也許只是薄薄的一條毯子,就可以溫暖一個凍僵的人;也許只是一句話,一隻溫暖的手,就可以喚回失望者的希望。那麼爲什麼我們不去做呢?別走開,讓我們一起來奉獻自己的愛心,一人是人,二人爲從,三人成衆,建設祖國美好的未來需要的不正是這種衆志成城嗎?

高考話題作文 篇4

在人類社會中,因互動頻繁,彼此互“爭”或互“讓”的情事是必然的。

爲爭奪奧運金牌,選手無不拚全力一搏,他們是在競技場上爲榮譽而“爭”;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候選人無不卯足全力競選,他們是爲總統寶座而“爭”;同學努力爭取全班第一名,是爲求課業日益精進而爭。

這類競爭,是在既定的遊戲規則之下,彼此爲最高榮譽而爭,他們多半爲求自我突破,他們保有勝不驕,敗不餒的風範,這是君子之爭,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讓”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禮節的表現,由於許多人懂得謙讓,才使這個社會顯得更和諧,如傳誦千古的“孔融四歲讓梨”,就是尊重兄友弟恭的傳統倫理表現。

“讓”,不是懦弱的表現,往往是一個人爲了實現更高的理想之前的短暫隱忍,是勇者的襟懷。韓信年輕時,能忍受“胯下之辱”,以後他纔有機會統率大軍,南征北戰,爲漢朝打下江山;戰國時代,田單以小小的莒和即墨兩城,十年生聚教訓,他的暫時忍讓,使他等到了最佳時機,一舉光復了齊國七十多個城鎮;印度聖雄甘地,爲了要以不流血的方式拯救印度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他甘心忍受絕食,坐牢的痛苦,他的忍讓,終於爭得了印度光榮的獨立。

歷史上,爲後世尊崇的偉人,他們所甘於捨命力爭的,往往是維繫家國存亡的千秋之業,爭的是“大我”的和諧安定,而甘心忍辱退讓,犧牲“小我”的利益,這種“讓”的情操,又是何等高潔!戰國時代,趙國大夫藺相如奉命攜帶和氏璧赴秦,與秦國交換十五座城池,在秦廷,藺相如洞悉秦王並無交換的誠意後,他無視廷上滿朝文武百官,及自身性命的安危,義正詞嚴地力爭到底,他爲國家尊嚴,爲使命而“爭”,是何等磅礡的氣勢!藺相如“完璧歸趙”後,被封爲上卿,因而引起另一位大將廉頗的不滿,廉頗認爲他爲國出生入死,戰功無數,卻比不上只是動動口,略施計謀的藺相如,藺相如得知此一消息後,處處迴避廉頗,避免正面衝突,此時,他的忍讓,更是智能和勇氣的至高表現。

清朝末年,國父孫中山先生看到滿清政府的腐敗,民不聊生,乃毅然決定推翻滿清,前後發動十次革命,屢仆屢起,終於在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締造了中華民國,國父的“爭”是爲國家的存亡而爭,但民國成立後,爲加速全國的統一,他捨棄了唾手可得的大總統位置,而讓予袁世凱,這是何等寬大的胸襟。

再看看民主意識逐漸擡頭,民生日趨安定富裕的今天社會,人與人互動頻繁,“爭”的現象日益增多,而“爭”的品質卻漸趨低落,以至於世界局勢仍顯動盪不安,社會亂象有增無減,民衆傾向於短視近利,以爲“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此,馬路上開快車,闖紅燈,爭先搶道的比比皆是,不排隊擠公車的更是屢見不鮮。在金錢方面,錙銖必較,偶有金錢分配不均情事,甚至導致夫妻反目,兄弟對簿公堂,大部分民衆扭曲了民主的真義,遇有政府政策與個人利益稍有衝突時,便糾衆走上街頭抗爭,甚至破壞公共設施泄憤。這類之“爭”,已不再是爲“大我”而爭,爲公理正義而爭,而是基於自私心而爭,人心淪喪至此,實在可悲!

在校園內,偶有學生衝突事件發生,究其原因,只是爲些細微的小事,或是言語上的衝突,或是肢體上的擦撞,由於彼此互不相讓,漸漸形成尖銳對立,以至於大動干戈。其結果遭致校規處分,自己受到皮肉之痛外,自己寧靜的內心世界也遭破壞,必須時常提防他人報復,想想是否值得呢?

好勝爭勝之心人皆有之,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爭取勝利,是人力爭上游求自我突破的表現,是“勇”的表現,但爲爭勝而不擇手段貶抑對手,或事事要求超越他人,以滿足自己的自大心、虛榮心,或爲一己私利而不惜犧牲整體的和諧和利益,這種“爭”是絕對不值得的。想想,就算“贏得了世界”又算得了什麼,小則落個“勝之不武”的罵名,大則惹來殺身之禍,何苦來哉!

謙讓,是高度智能與情操的表現,尤其是在爭執中懂得退讓,更是勇者的表現。“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並不一定就會吃虧,有時退讓一步,反會使我們因暫時的退出,而有時間冷靜思索問題的癥結,及時調整自己的腳步,而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效。我們可以說懂得“讓”的藝術的人,纔是真正體會到“有豁達胸襟之後的幸福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