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選】高考作文錦集四篇

【精選】高考作文錦集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高考作文錦集四篇

高考作文 篇1

古羅馬時代,一位預言家在一座城市內設下了一個奇特難解的結,並且預言,將來解開這個結的人必定是亞細亞的統治者。長久以來,雖然許多人勇敢嘗試,但是依然無人能解開這個結。當時身爲馬其頓將軍的亞歷山大,也聽說了關於這個結的預言,於是趁着駐兵這個城市之時,試着去打開這個結。亞歷山大連續嘗試了好幾個月,用盡了各種方法都無法打開這個結,真是又急又氣。有一天,他試着解開這個結又失敗後,恨恨地說:“我再也不要看到這個結了。”當他強迫自己轉移注意力,不再去想這個結時,忽然腦筋一轉,他抽出了身上的佩劍,一劍將結砍成了兩半兒——結打開了。

請以“心結”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點撥:勇敢地跳出舊有的思維定勢,打開心結。過後你會發現,事情實際上沒有看到的和想象中的那麼困難,機遇往往穩藏在我們的靈機一動之中。要想成爲一個成功的人,就不應受到傳統的思維定式的影響,不應拘泥於傳統模式,要懂的反省,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高考作文 篇2

有了它,纔有了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承諾,纔有了五關之前赤兔胭脂獸的一騎絕塵,纔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能坐上聚義廳的頭把交椅,將替天行道的大旗扯得迎風飄揚。因爲誠信,平遙小城誕生出來的日升昌,纔將分號開遍大江南北,將半個中國的財富彙集一堂。同樣是因爲同廣大人民羣衆的誠信之約,嘉興南湖的微波,井岡山的星火終於匯成滔天巨浪,熊熊烈火,席捲了古老的神州大地,一個年青政黨走過了八十載的漫漫征程。(《千年的呼喚》)

高考作文 篇3

研讀今年全國20個高考作文題,突出的印象是,作文題型豐富多彩,審題難度整體降低,文化味趨濃,內容更多關注生活、關注自我。與往年比,以題傳道的趨勢繼續弱化。

題型上,以話題作文爲主,命題作文、新材料作文均佔比例。20xx年全國卷出了一個“烏鴉學鷹叼羊”的材料作文,今年複習時,大家不約而同地加大了新材料作文的訓練力度。翻開各地的高考模擬試卷,新材料作文題也比往年明顯增加,顯示了全國卷對高考複習突出的導向作用。全國Ⅱ卷果然又出了一道新材料作文《幫助》,但是各省所命的高考作文題,話題作文仍佔絕大多數。作爲新課程改革後的第一年高考,各地的作文題型變化比較溫和,也是可以理解的。

話題作文和命題作文中,前些年流行的關係型話題明顯退潮,只留下四川省的《一步與一生》、寧夏的《機遇與堅持不懈的精神》;詞語型話題得到青睞,如廣東的《傳遞》、湖北的《母語》、福建的《季節》等都是雙字詞語;比喻型文題仍佔了一定比例,如江蘇的《懷想天空》,最好寫出天空的比喻意,如將思維引向寫自己的生活天空或自己的精神天空,就比較有深度。

內容上,進一步降低了審題難度,面向自我,貼近生活,積極反映社會熱點,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重慶的《酸甜苦辣話高考》對應的是恢復高考30週年;陝西的《出事了》直面的是現在的安全問題以及社會的辦事風氣;全國Ⅱ卷的材料作文《幫助》從透視新聞人物和背後的'道德故事引發思考;廣東的《傳遞》難免受奧運火炬傳遞的啓迪,這些題目都從不同角度向我們展示出了當今中國社會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及民生問題,體現了21世紀教育要求學生關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三大領域的價值取向。

關注精神品質和道德修養,有較濃的文化味。湖南卷以《詩意地生活》爲題,強調詩意、理想,強調精神層面的生活追求,具有良好的引導意義。這裏的“詩意”不單指吟詩作畫的風雅,更多指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健康而有文化的心態。北京的作文題,從劉長卿“細雨溼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引申開去,文化意韻濃厚,書卷氣十足。

突出思維考查,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山東卷《時間不會使記憶風化》,要搞清楚是所有的記憶都不被風化,還是特指那些重要的、有價值的、珍貴的記憶,以及記憶不會隨着時間風化需要依賴何種條件,這些問題都需要理性分析。四川卷的“一步”與“一生”是什麼關係,一步影響一生?或者一生由無數的一步組成?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行走”指什麼?指“前進”、“發展”,還是“進步”、“消逝”呢?可以理解爲“揚棄”、“放下”還是“遠離”?人類社會總是處於發展與保存、重建與揚棄的矛盾之中。寫好這篇文章,需要正確理解“行走”和“消逝”的關係,以及“行走”過程中我們對“消逝”的態度,很有思辨性。

高考作文 篇4

慈善,本該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字眼,是一個能讓行善者體知自身對於社會超出個體有限價值的義舉,亦當成爲受助者生命的冬天裏的一把溫暖的手爐,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尷尬人盡皆知,就如那個感激卻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處於如此進退維谷的境遇的,在我看來,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況下,我無奈地認識到,行善者的一顆赤誠之心無可置疑,而他們行善舉的方式往往成了讓愛傳遞的最大阻礙。正因爲他們總是慣於以“救世主”的目光來表達對弱勢羣體的善意,受助者在這目光的省視下被點燃的一顆過於澎湃的自尊心讓善意之舉充滿了火藥味,從而,受助者拒絕犧牲在弱勢地位下愈顯珍貴的尊嚴和平等來滿足慈善家的自身價值認同。就如那最後以施捨之名拒絕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難以爲繼的他們需要這份幫助,也許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經歷或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讓他們艱難的選擇拒絕。

然而,慈善之路不應因行善方式不當而閉塞阻滯。既已找到癥結,何不求良醫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堅決丟下慈善這件標籤,而以人類共同體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約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個孤島,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幫助的對象,才能以最適當的方式給他們以樂於接受而有意義的幫助與扶持,讓受助人覺得,他們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進,而不是如難民領取政府施捨的粥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發現了“苦力”的價值的基礎上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民教育運動中,與其稱他爲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爲所有農民、苦力的老師、朋友。他曾說:“欲化農民,必先農民化。”他不願安居太師矣,空談誤國計,而是紮根到農民中,探索真正對他們有用的善舉——開化與教育。

人類作爲一個共同體,要成爲堅固的島嶼,需要慈善的力量來修補脆弱的堤壩,而要讓慈善有力前進,就必須行善者脫下救世主的眼鏡,帶上捐助對象的眼鏡,紮根到他的世界中,問一句:“你需要什麼,我們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麼?”這纔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們以對的方式共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