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必備】高考作文彙編10篇

【必備】高考作文彙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必備】高考作文彙編10篇

高考作文 篇1

兩隻陌生的蝸牛在某個路口相遇了,它們彼此碰了碰觸角,互致問候,然後繼續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倆擁有了相同的想法:對方這麼急着朝我來過的路爬去,肯定有什麼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許多寶貝我沒發現。這樣想着,兩隻蝸牛便同時折轉頭,朝來路爬去。在同一個路口,兩隻蝸牛又相遇了,它們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觸角,各自繼續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輩子的蝸牛不知不覺中又爬回了起點。試自選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

思路點撥:①人們往往在忙碌中就會不自覺地迷失了自我以及前進的方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千萬不要讓盲目的忙碌改變了我們的命運。②相信自己的選擇,讓自己始終生活在充滿自信的狀態,不要輕易否定自己,不要輕易懷疑自己。③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輪太陽,那是明確的目標,是我們前進方向。有了明確的目標,人生的航船纔會找到方向,漫無目的的漂盪終歸會迷路。④失敗和成功的最大區別就是,做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始終向着自己的目標從不懷疑的一路走了下去,而有的人,卻總是會因爲人生路口上的一些風景迷失了真的自己。

高考作文 篇2

探險者總愛翻山越嶺,是因爲他們知道在山的那一邊有他們最愛的美麗風景,所以他們憑一顆勇敢的心不斷翻越着。

若把人的一生比作探險者探險的路線,人的出生就是出發,學會走路、說話、吃飯,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再到高中……這些都只是一座座小山,充其量在上山的路上有些凸出的石塊會把你絆倒,但那都並無大礙,直到你來到了高三,探險者們最愛的一座高山。

每天早上六點起牀,到了教室卻發現已是書聲琅琅。我不免加快腳步走到座位,在那摞得很高的書山中找到今早要背的那本本,加入到讀書的行列。上課時,睏意大發,我剛想閉眼,同桌卻碰了碰我,示意我打起精神。望了望班上同學,竟然沒有一個人犯困。難道我要落在他們後面?不行!於是我拿起同桌的杯子,將其中的咖啡一飲而盡。在同桌無奈的眼神下,我繼續聽課。就這樣,忙忙碌碌但非常充實的過了一天,終於下了晚自習。回到家中,牀兒在向我招手,它是那樣熱情,以至於讓我難以拒絕。但我必須拒絕,因爲我明白,我的高考要拿什

什麼贏別人?我知道我不聰明,我沒有什麼超人一等的天賦,所以,我只有拿努力當“矛”,把刻苦當“盾”,身披堅持的“戰甲”在高考戰役中取得成績。於是我點起檯燈,伏在書案上,繼續“加班”。夜深人靜一小屋,正是刻苦學習處!

高三是青春的充實點,也是人生的一大亮點。高三,儘管作業多,老師複習節奏快,同學們的拼搏帶給我們的壓力沉重,但這讓我收穫了知識,也讓我意識到人在壓力下的潛力是巨大的,讓我明白熬夜早起、上課不困並非都是學霸們的專利。我也能在夢想的推動下做到這些。這些都是在過去的十多年學業生涯中不曾感受到的。

誰不想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趣生活?但若這樣又怎能明白“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壯志情懷?人生短暫,稍縱即逝,人生又能有幾回搏?高三不搏何時搏?當青春溶作一杯奶茶,我想高三的拼搏與否將決定這杯奶茶是苦澀還是香甜!

258天,摒除心中的雜念,憑着一顆勇敢的心無畏向前,翻越“高山”,必定成功!

啊,高三的風景真美!

高考作文 篇3

過幾天還有別的同學也要走,他們都是被錄取的!我真的爲他們感到驕傲於高興!或者你認爲我不會有他們的高興,那麼你錯了,因爲我不能完成的心願由他們替我完成……

這段時間可能是所有的高學生不太願意度過的,因爲這段時間的精神壓力不壓於任何一種壓力,不論是工作的壓力還是情感的壓力,都比不過此時的心情!

昨天是8月12號,是我的同學回高三複讀的日子,爲了能夠見他最後一面,我冒着大雨趕回家,雨浩大好大,也許老天也不喜歡離別的場面吧,所以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他的不滿!

那晚我們所有的同學都喝醉了,但是腦子都是清醒地,不捨得睡覺,害怕時間就這樣過的太快,所以就這樣做了一宿,聊了一夜,聽了一夜我們曾經喜歡的歌曲,我們八人是無話不說的好友,雖然我因爲我不是和他們一個學校,有三年沒有聚到一起了,但是我們的友情一如當初,沒有絲毫的改變!人生由此友情足以!

老友踏上車的時間是中午,臨時決定的,原本打算下午走,但是有點事情需要解決,所以提請走了,當老友踏上汽車的一瞬間,所有的感情在這一瞬間崩潰了,揮一揮手,所有的不捨於祝福都在其中,同樣包含的還有許多的祝福!也有對他明年的期待與支持!我們相信會有另一片的天空在等待他!

過幾天還有別的同學也要走,他們都是被錄取的!我真的爲他們感到驕傲於高興!或者你認爲我不會有他們的高興,那麼你錯了,因爲我不能完成的心願由他們替我完成!

高考作文 篇4

都說女人是水做,男人是泥捏。其實人應似清泉,點點滴滴都透明的晶瑩,真實的展現。不必刻意裝飾自我,不必着力打扮青春。我們難免自卑過、尷尬過;我們也許癡情過,我們也許負心過;但這是因爲我們總是一心追求仁善,刻意完美。我們難免瘋狂過難免泄氣過難免跌倒過,我們可能愛恨交加可能悲傷坎坷經歷風雨炎寒,但我們賦予生命的都是真切的歷程,我們獻給社會或從世界中索取的都是無憾的真實人生!

裸足踏地,總有滋潤滲入肌膚,使我們感覺到生存而立的地球是那麼堅實,讓我們悟知生命的歷程和人生之路都容不得半點空虛;舉手招天,便有陽光包裹心胸,使我們感知到展現理想的天宇是那麼燦爛可握,讓我們觸知生命的價值和人生的內涵是多麼的高昂和深邃。

真實是永恆的。名利地位和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摒棄所有的僞裝和虛假,即使我們是多麼的醜陋和疲弱。讓我們用無邪的雙眼直視自然,直視社會;用有力的雙手緊握事業的成果,搓擦出創造的火花。讓我們認真地投入,認真地付出,默默咀嚼人生的滋味。

展現真實,不枉此生!

高考作文 篇5

修馬桶、做凳子、換燈泡這些都將成爲浙江省高中生必修課的內容。作爲高中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從今年9月開始,浙江省高二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每週一次,納入省會考科目,不得免考。爲此,這個暑假浙江全省調集了1200多名老師來學習如何上這門叫做“通用技術”的新課程。

“通用技術”課程一共9冊書,分別是技術與設計(兩冊),汽車駕駛與保養、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設計、建築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制作、現代農業技術等。

通用技術是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對廣大同學的發展具有廣泛影響和遷移價值的技術。比如“家政與生活技術”要求學生不僅學會做菜,還要學點家庭理財知識,包括儲蓄、購買保險、債券、炒股、買房等。學點家庭保健知識,包括家庭護理、事故的防範與急救。“電子控制技術”要學生學會使用電錶,裝個燈泡、家裏出現跳閘等簡單問題要會處理。“技術與設計”要學生學會“敲敲打打”,家裏門吱吱嘎嘎響,小凳子晃動了,都會自己修。

由於首次試行,浙江省此次只選用了“技術與設計”兩冊書。

分析:教育不是爲了培養書呆子,而是爲了讓人幸福,讓人能享受現代科技的成果。浙江省的這一做法,值得肯定。

“走出去”讀書又何妨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市高校招生本科第一批重點院校的錄取中,有77所外地院校的479個招生名額空缺,其中包括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等全國重點院校,主要原因是北京考生不願意報考外地院校。

不僅是北京,由於考生“足不出滬”,有1/3外地重點院校在上海同樣“沒招滿”;而廣東也出現了文理科均有超過100所高校第一職員無人上線的尷尬局面。

爲此,有人分析,外地高校之所以在經濟發達地區遇“冷”,除了家長“捨不得孩子出去受苦”的心態外,還與“北京人”“上海人”的某些“優越感”有關。當然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就讀外地高校也不失爲一種理性的選擇。

分析:去外地上學,好處之一就是可以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其意義絕不亞於大學的專業學習,可能會使孩子受益終身。

高考作文 篇6

電影《社交網絡》開場白中說: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當年考哈佛大學的SAT成績是滿分2400分,這意味着他的高智商。同樣,在華爾街,很多公司招聘僱員也看SAT成績,因爲這基本可以考查一個人的智商。

作爲美國的高考(微博),SAT與剛剛結束的國內高考相比,有着怎樣的差異?

中國高考最近正在放榜,而每年多次的美國高考SAT也剛剛結束6月的考試。

SAT是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縮寫。中文名稱爲:學術能力評估測驗,也就是俗稱的“美國高考”。申請美國大學時,很多大學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大學都會要求學生提交SAT成績。

作爲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是美國最大的考試項目,每年,美國有150萬人次參加SAT考試,而中國每年也有2萬人次參加這個考試。

記者近日採訪國內首開SAT培訓的上海新東方學校國外考試部主任王文山,聽他解讀美國高考和中國高考的差異。

SAT是測智商的考試

SAT是美國人上美國大學必考的考試,尤其是上名校,全美排名前50的綜合性大學和前50名的文理學院都需要考生提供SAT考試成績。

SAT考察的不是英文而是邏輯推理能力,它起源於哈佛以前的智商測試,之後才成爲美國大學申請者的考試。1948年,哈佛大學以這個考試作爲錄取學生的一個依據,這門考試逐漸被認可。

除了在美國是一年七次,SAT考試在其他地方都是一年六次,分別是1、5、6、10、11、12月份。如果中國高中生想去美國讀大學,需要參加這個考試。SAT說通俗是美國的高考,這個考試主要是針對中國高一、高二的學生,高三也可以,但是高三準備有點倉促。

SAT考試分爲SATI和SATII兩個部分。SATI分爲數學、寫作和閱讀三部分;SATII有數學、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通常我們所說的SAT考試爲SATI。

閱讀部分分爲閱讀理解和填空,被稱爲批判性閱讀;寫作要求考生在25分鐘之內寫大約400字的作文;數學部分即代數幾何,對中國學生來說非常容易,這並不意味着美國學生數學能力差,而是他們學得晚,中國的數學學習過分超前。

每一部分滿分800分,總分2400分,每一部分最低分200分,也就是說,考600分相當於0分。每年美國有不到1000人得到滿分,中國到目前出現過6個滿分。

標準化保證公平性

SAT是考基本的應用能力。作文部分和閱讀部分不一樣,閱讀是你閱讀別人的思想,作文是考察你自己的表達思想。因爲進入大學,學生必須要寫科研論文,這就是一種模式化的論文寫作。而SAT作文正是爲了訓練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髮散性思維。比如有一個題目“英雄也是普通人嗎?”

題目非常標準,每一次考試波動都不會太大,不會考運算,題目注重實用。寫作題目看上去很深奧,都是涉及人生、成功的看法。

相比來說,中國一些考試的標準性不足,比如四六級考試、高考英語都借鑑了托福考試,“託福的聽力,一男一女對話,四六級也是一男一女對話,但只是模仿了皮毛。就像只模仿了一個人穿衣打扮的外在形式,而對這個人的思想品德、價值觀不瞭解。”

SAT的出題機構ETS是專門出考題的民間機構,這裏有一批專家教授,一輩子的工作就是出考題。從而保證每次考試的難度基本均等,保持考試的公平性。

作文聚焦有爭議的話題

SAT考得非常抽象,學習、知識和真理,世界觀,人生觀,成功和失敗——這是SAT作文經常考的話題。而且話題都存在一定的爭議性。

比如,學習中什麼要素最重要,是想象力還是知識,或者學習中什麼要素更重要,是事實還是概念?另外,教與學的關係,知識是主觀還是客觀等主題,也是SAT常考的話題。

世界觀一向是SAT考查的難點,比如現象和本質的關係、個體和羣體的關係,現在和將來的關係,一般來講,這樣的題目需要在例子中展開才能得到有效的論證。

對於人生觀的理解的主題,SAT一直是以抽象的方式來考查,例如,SAT會考“我們是誰”,“人需不需要危機”,“個人是否需要他人幫助”,“是否需要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等抽象的問題。其他的考點還有人類的缺陷、親密關係和管理等等。

SAT作文常常把“成功”的概念定義爲英雄、幸福、成就、專家等。成功的要素很多,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堅韌,可以是冒險,可以是謹慎……與此相對,失敗的要素也很多,可以是拖延,可以是逆境,可以是魯莽,可以是猶豫……這些要素其實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只要你能自圓其說

SAT作文考查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能不能回答出問題,因此該問題的各個方面可以成爲學生的答案,考生甚至可以縮放題目來形成自己的觀點。

SAT作文考的是說服性作文,即考查考生能否在短

高考作文 篇7

今夜,祝你們好夢。

明天就奔赴戰場吧,明天就去陷陣殺敵吧,明天就去擁抱人生吧。別回頭,別抖瑟,這是收割的季節,這是勝利的號角!

“你的身後就是莫斯科了!”

我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高考的緊張,我從未經歷過,沒有發言權。我只能傾聽那些即將高考的人說,但是,出於緊張,他們說不出口。

於是我才閉上了嘴,也許,這莫過於最好的詮釋了吧。

我看着高考前夕社會的重視程度,工地暫停,學校停課,交通管制;廣播裏傳授經驗,幫助調控;教室裏誇張而醒目的標語宣傳,不敢出一聲,啞口無言地注視着整個國家爲了讓他們做好一張試卷所做的一切。這是渺小纖細的蒲公英的最後一次花期,明天,他們就天各一方。

即將就要天亮了,那時的家長一定會焦急的等在考場外,幾把遮陽傘從中升起,數只扇子在令人窒息的熱浪中搖曳着,數千雙眼睛守望着,守望着他們十幾年辛勤的培育會開出怎樣的花朵,彷彿透過那扇鐵門,就能從中端倪出是功成名就,還是歸於平凡。

在37度的高溫下,人們就這麼一動不動地站着。

總有人在茶餘飯後喜歡聽上那麼幾句,總不忘帶上對中國教育的抨擊,諷刺着中國的教育體制,然後再加上與發達國家的開放式教育的對比,感慨中國學生的悲哀。儘管也許他已經遠離這種體制幾十年了,甚至從未與此沾上任何關係。

相比去審判高考甚至“中國教育”,我更願意做一個觀衆,就只是看着,看着高考帶來的一切,看着在鐵門外堅守的愛;看着學生們爲了奔赴未來的人生之前夜夜的努力;看着各種各樣的人爲考生做出的讓路;看着高考前激情昂揚的教室和惜別的同學們;看着高考給我們帶來的一切,記錄下那段驚心動魄的日子。

也許用這高考本身去詮釋它,纔是對高考最公平的解釋。

我能幫到些什麼呢?仔細想想,四年後的這個夜晚,我會想些什麼?能收到這來自四年前的夜晚溫情的鼓勵嗎?或許,那時的我,只想睡個好覺。

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這個臨行前的夜晚祝福你們順利地迎接自己的成人禮,我爲看到又一批國之未來而驕傲。

今夜,祝你們好夢!

高考作文 篇8

(一)路燈下的高考

“十年寒窗,擠過了獨木橋。橋頭,望盡天涯路,依舊風寒,迷茫的細雨……”

掀開卷曲箱底13年的日記本,高考戰火的硝煙,仍然瀰漫;路燈下,那個修長的身影,相伴星辰,依然誦讀着七月的華章!

我是x屆的高考生,也是國家實行大學擴招前的最後一屆高中畢業生。那時的高考,千軍橫闖獨木橋,殘酷無情,波譎詭密。作爲農村孩子,高考是一次鯉魚躍龍門。我們都深知:十年學習塵與土,就等這次壯士行。

高三那年,我幾乎是苦行僧一個。“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古語,鐫刻在書桌的抽屜,時刻鞭策自己。課室、飯堂、宿舍三點一線、枯燥乏味的生活,給我萌動浪漫情懷的花樣年華,貼上了一紙封條。一日一測試、兩日一小考、三日一模擬的槍林彈雨,演繹我生活的全部元素。

課間十分,見縫插針,匆匆背兩個數學公式;午休棄憩,埋頭牆角,開展考點大閱兵,地氈式查漏補缺。深夜,蟋蟀蟬鳴,梳理學子的讀書聲。宿舍的同學經常汗流浹背,蜷曲幾乎窒息的被窩裏,藉手電筒微弱的燈光苦讀,但還是逃不過老師的火眼,電筒充公了。爲了逃避查夜,我們擺起了空城計,把蚊帳放好,被子疊成人形,製造假象,讓老師從窗戶借且電筒查看時,以我們都乖乖睡了。其實我們早已身在曹營了,在校園偏僻的路燈下,任憑蚊蟲的蹂躪,在浩瀚書海中遨遊了幾個鍾。那時,路燈把夜幕下的溫柔與明亮給了我們,她妙曼的身姿和美麗的容顏,時常激起我們早已埋藏深夜的青春騷動。看着被樹葉撕碎的月光,拍打淺草的晨露,不知濺漫了書的哪一頁,只知是溼了黎明。

記得高考的前夕,周邊的人和物,似乎雲煙過眼,激起不一絲的圍觀慾望。爛漫鮮花沒有戀蝶翩躚;草長鶯飛,沒有燕舞相伴,七月的季節褪卻了色彩。只有課室那塊高考倒計時牌,分分秒秒跳動的指針,才能觸動心靈,頓感時光在流,時不我待。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身上的塵埃和軀體的疲憊,鏽黃了路燈曾有過的美麗容顏,乳白的外衣鏽跡斑斑。歲月的風雨也礪粗了我細膩的肌膚,可是我依然載滿希望——擠過了高考的那根木橋。

幾家歡喜幾家愁。高考是一條洶涌波濤的大江,我雖然衝破浪尖,卻跌落在波谷。那年的高考我失敗了,失敗得沒有準備。在六年的中學生活裏,一直名列年級前十名的我,高考卻掉到了班級的三十名。還在埋怨老天的不公時,更沉重的打擊又當頭一捧,我從入圍本科的分數,退檔到了市大專學院錄取。拿通知的那晚,我再次來到熟悉的校園,冷冷的雨夜,曾支撐我無數黑夜的路燈,投下修長憂傷的身影。倚望,遠處路燈照亮的星星,等待天明後陽光的手來拭乾那行淚,繼續上路。

雲捲雲舒,時光如一川逝水,把高考的那杯濁酒沖洗得淡如水,暴風暴雨的黑色七月,已是西風調碧樹的時節。記得高三的班主任曾爲我們鼓勁加油時曾說,“沒有經歷高三生活、沒有經歷黑色七月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的,那段刻骨銘心的寒窗生活,是一次人生孤寂、更是一次人生勵志。

  (二)高考生跳的“龍門”在哪?

人們常說,讀書人如果可以高中狀元,就如同鯉魚跳過了龍門,從此脫離凡胎肉身,飛黃騰達。這對於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扭轉命運的學子們來說,的確是形象的比喻。那麼,北京城裏究竟有沒有這樣的“龍門”呢?

北京城外有城,城內建城的建築佈局,使得連接內外各城之間的城門成了極爲重要的設施。在北京衆多的城門當中,的確存在着所謂的“龍門”,當然,這與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是分不開的。

由隋朝起創建的科舉制度,取代了過去一直以來的世襲制度,由此,學子們得到了通過求學考試來改變命運的機會,也就是相對公平的社會育才機會,使得封建王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穩定。科舉考試分爲很多個級別,在歷經各地區主持的考試之後,通過層層選拔的勝出者會取得到京師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的機會。在京師的考試有兩場,會試和殿試,而最終能夠衝進殿試,並取得名次的,就拿到了進入仕途的入場券,成爲國家的棟樑。也就是說,原本平凡無奇的鯉魚越過了“龍門”,晉級龍族,真可謂是“一步登天”了。

完成這一象徵性加冕儀式的就是長安門。長安門分爲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長安左門位於大明門(清代改大清門,辛亥革命後改中華門,1959年拆除)內東北角(今勞動人民文化宮正門前稍東),長安右門位於大明門內西北角(今中山公園正門前稍西)。長安左門和右門是皇城通往中央官署衙門的總門,門前均豎立有巨大石碑,上面刻有“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的誡語,並有禁軍站崗。平日,百官上朝都要從長安左、右門進入,並且無論官級大小、爵位高低,都要下馬下轎,步行進入長安門,經天街(今天安門前的長安街),經金水橋,入承天門(今天安門),繼而進午門,上朝覲見皇帝。

並非兩門都是“龍門”,只有長安左門被稱爲“龍門”。明初時,曾在承天門(今天安門)外金水橋畔設案舉行殿試,後來移至太和殿。清沿用了這一形式,但後將殿試的場所改在了保和殿。殿試以後,凡考中進士的人,都要在殿上廣佈姓名,然後將名字寫入“皇榜”,捧出午門,在鼓樂御杖的導引下,經承天門穿過廣場,張掛在左面的“龍棚”內。參加殿試的貢生們在這裏集結看榜,無論考中與否,都經由長安左門離開。所以,長安左門被稱爲“龍門”或是“生門”,靠中進士的人成爲“登龍門”。新科狀元會披紅插花,騎着御賜的高頭大馬,經此門出遊“天街”(今長安街),以顯示“皇恩浩蕩”,當然,這也是唯一允許在“天街”上騎馬的時候。此後,金榜提名的進士們會被接到順天府衙(位於今安定門內大街西邊的東公街)飲宴祝賀,即所謂的“金殿傳臚”的儀式。越過“龍門”的學子們最終不負多年的寒窗苦讀,一躍成爲天下聞名的新權貴。

與長安左門相對的,長安右門則是刑部主持全國“秋審”、“朝審”的地方,被稱爲“虎門”。每年農曆八月中旬,皇帝派刑部官員會同大理寺、都察院或九卿、王公大臣,在這裏設案“秋審”,聯合審理犯人。每逢此時,由東到西,橫列幾十張大八仙桌,上鋪紅毯,判官面北端坐,互審各犯判文,然後再呈皇帝,皇帝只要紅筆一勾,該犯的死刑就確定了。“朝審”則是委派兵丁,將刑部監獄內的死罪犯人全部提出來,押送到長安右門,排成整齊的隊列,由長安右門的南門洞走入,一字形地跪在“朝審”公案桌前,聽候審問。期間,每個犯人不能傾訴冤情,等到這一年冬至的清早,用囚車把犯人押到刑場砍頭。犯人由長安右門提解進廣場,不免悲傷哭泣,猶如身進虎口。所以,長安右門會被稱爲“虎門”。新中國成立後,爲解決長安街的交通問題,遂於1952年8月將長安左、右門拆除。雖然,現在已經找不到長安門了,但是,同爲改變人命運的“龍門”和“虎門”卻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傳奇的故事。

  (三)民國如何考“高考”

現如今,每年高考都牽動着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的心,讓人神經緊張,那麼我們回過頭看看民國的高考是什麼樣子的呢?

1932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題,題目不難,但其中有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孫行者”大家都熟悉,不就是保護唐僧上西天取經的那個猴子孫悟空嗎,可讓大夥對對聯,就有點難爲這些莘莘學子了。據說後來只有三人答對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用的是時髦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題者的預料。但後來據一位考生透露,這樣答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胡適之”的“胡”與“孫行者”的“孫”平仄不協(都是平聲),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

這道怪題的“始作俑者”就是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陳寅恪(1890—1969)是江西義寧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語言學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啓超、王國維、趙元任並稱清華四大國學導師。當時人們都認爲“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而且還都以爲是陳寅恪有意爲之,目的就是調侃一下胡適,其實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學者)和“祖沖之”,也確實沒有調侃胡適的意思。

陳寅恪如此出題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會輿論對於這種考試形式卻很不理解,當時中國的中小學教育已推行白話文十餘年之久,儘管社會上堅持使用文言者還依然不少,但作爲整體的教育體制而言,白話文已佔據了主流地位,“對對子”在當時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已銷聲匿跡多年。所以人們普遍認爲陳寅恪此舉是有意復古開倒車,後來甚至還有人將這次考試當作笑談,所以以後“對對子”這種形式再沒有應用,更沒有推廣。

還有一個是聞一多先生錄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當年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一是《你爲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一是《雜感》,兩題任選一道,但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着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雖然短小卻飽含哲理,後來臧克家在回憶文章中說:“它是我嚐盡了人生的苦味,從中熔鍊出來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敗之後,極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結晶。”聞一多對此極爲欣賞,從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內心世界,於是便給判了98分的高分,將數學考試吃了“鴨蛋”的臧克家破格錄入了青島大學。據說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也是其他學科成績平平,唯獨作文文才並茂而爲主考老師所賞識,這次破格錄取臧克家,可能是一多先生想起了自己的經歷,多多少少有點惺惺惜惺惺之意吧。

臧克家開始讀的是外文系,因記憶力差想轉到聞一多先生的國文系。當他走進先生的辦公室,看到不少想轉到國文系的學生全被拒絕了,不禁有些膽怯,孰料聞一多一聽到他的名字便高興地說:“你來吧。”從此臧克家便成了聞一多的嫡傳弟子,與著名詩人陳夢家並稱爲聞一多門下“二家”。

第三則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1946年度的聯合招生國文試題,這份試題可以說是簡單至極,讓人看了有不可思議之感。題目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

看着這些當年的老試題,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感慨良久,與這些簡潔、精煉的試題相比,我們今天的考試還能讓孩子領略到學習的快樂嗎?與如今那些動輒長達十餘頁、似是而非的高考題目比照,究竟哪一種更接近我們教育的初衷呢?

衆所周知,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但同時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那個時期學者文人的許多文章至今仍令我們懷念不已。之所以如此,我想這與當時那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古代也有“高考”錄取通知書

在現代,學生高考完畢後,學校的錄取通知書一般會通過快遞到學生的手中,而古代有專門的政府官員通知。古人科舉應試及第之後,縣州府都會派遣特定人員前去通知報喜,這樣的報喜在古人眼裏稱爲捷報。所以可以這樣說,捷報就是古人現代版的高考錄取通知書。

古 人蔘加科考可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他牽扯到整個家族甚至整個村莊。據說古代參加科舉應試,中秀才舉人或者進士及第希望比較大的人家都會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 報的到來。也有比較聰明的人專門等候在門口,一旦報喜的人到了,就前去向這家人報喜,碰到富裕的人家能得到點碎銀花花,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沾上點酒喝。這 樣的等待在古代稱之爲候榜。這些場面在《儒林外史》裏有過詳細的描述。

從鄉試到會試,再到殿試,每個級別的考試都有捷報,只要你合格了被錄取了,就有人來專門爲你報喜。捷報的格式大都比較簡單,除了寫有應試考取功名者的名字以及考試的名次,此外就是某某縣府的名稱了。

浙江仙居縣皤灘鎮有一個始建於南宋時期的何氏裏大學士府在國內頗爲著名,何氏家族在歷代歷史上出過許多達官貴人以及文人學士。康熙時期的帖學四大家之一何焯就隸屬這個大家族。何焯25歲時以拔貢生的身份進京,後因直言耿直的性格而受到排擠,以致六次應考不第,直到四十一歲時,康熙南巡,後因朋友推薦爲官,而後參加考試才成爲舉人,不然又要遭到他人的陷害。何焯次年參加考試,順利考取爲進士。何氏裏大學士府有關於何焯的捷報。

官 報廳在學士府的正南面,兩邊的木板牆上就貼滿了當時的捷報,有中舉人的捷報,有中得頭等狀元的,也有中進士第四名的捷報。這些捷報上端印有一條欲飛的騰 龍,下面是雲山霧海,捷報正中央寫有某某年高中鄉試或者殿試第幾名。捷報的樣式因朝代的不同而略有異同,但總體而言是差不多的。

古人收到捷報之後,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裏最顯眼的位置,一來可以光宗耀祖,二來可以讓來訪的客人一眼就能目睹到,如同現在的獎狀一般。從這個細小的細節同樣可以看出古人如何重視科舉考試,科舉幾乎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唯一出路。

唐代高考移民 白居易參加宣城州試

(四)“高考移民”白居易

古時士子參加考試,必歸於本籍,也可在本籍與寄籍中做一選擇,投考不得越籍赴試,但有的士子爲了取巧投機,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稱之“冒籍”。

隋文帝開創科舉,唐代有發展,並完善了科舉制度。唐朝科舉,報名後,先要在縣府進行考試,然後再到州府考試,合格者送至尚書省。因爲長安、同州、華州錄取比例最大,名單上列爲前十名的,有時全部及第,一般也十得七八,而兩廣等地的錄取率正好相反,十之能中一二就不錯了。錄取率如此的懸殊,出現“冒籍”也就不奇怪了。

對於“冒籍”現象,朝廷有對策。《新唐書·選舉志》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而舉選不繇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既至省,皆疏名列到,結款通保及所居,始由戶部集閱……”在這種嚴格的管理下,士子一般應在家鄉報名應試,以進入本地的縣學或府學,而縣學、府學的生員都有確定的名額限制。

有個叫白居易的考生寫了一篇叫做《送侯權秀才序》的文章,以和侯權秀才同在一個叫“宣城”的地方考上進士爲由頭,套了一番近乎,惺惺相惜,以敘同窗之情:“貞元十五年初,予始舉進士。與侯生俱爲宣城守所貢,明年春,予中春官第。”

只是,這個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即今天的陝西渭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今河南鞏義)縣令,與河南新鄭縣令交好,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便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

白居易原籍是山西太原,曾寄居河南下邽、鞏縣、新鄭、洛陽,但白居易沒有選擇在這幾個地方參加“高考”,而是通過私人關係,在大哥幼文和叔父季康引介下來到宣城,拜見了宣城觀察使崔衍,走了後門,當年秋天參加了宣城州試,被選爲應貢進士。

到這裏,不難看出,白居易“冒籍”了。最爲有趣的是,這竟然是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一次“高考移民”事件。

古代科舉並非高考

很多人將高考比爲古代的“科舉”,民間乃至媒體也將各地各中學高考的第一名譽爲“文科狀元”“理科狀元”,既不倫,也不類。科舉不是考學,而是考官,是古代國家的文官考試,更類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而不是高考。

自隋唐以來,科舉考試的科目、內容、形式等,歷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此前朝廷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負責考察發現人才的“中正官”,將本地人才分爲九個品級,向朝廷推薦,朝廷量才錄用。這種選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觀,但在重門第講關係的中國,只要是地方推薦,就會逐漸演變爲家族勢力的較量,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格局。科舉這一制度創新,打破了這一格局,爲平民子弟進入主流社會提供了機會,古諺有云:“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雖然誇張,卻非虛語。《儒林外史》中有個廣東窮秀才范進,住茅草房,吃了上頓愁下頓,卻通過科舉考試,而舉人而進士,最後做了朝廷高官。范進是被小說諷刺挖苦的人物,呆頭呆腦,不學無術,完全是憑“狗屎運”考上的;但從另一角度說,范進沒有富爸爸官爸爸,也沒找關係通關節勾兌考官,而是自己考上的。現實生活中,更多如范進那樣貧困低賤卻有真才實學的平民子弟,正是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所以,儘管科舉制度弊端叢生,但從隋唐至明清,歷經千餘年而不能廢。明太祖和清康熙,鑑於一考定終身選拔的人才有不少是“高分低能”者,曾一度中止科舉考試,但旋即恢復。這不是古代中國人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而是實在找不出比考試更公正的方法。

科舉是國家大典,以明清兩朝爲例,三年一考,考試分三級:第一級,省級,分省考試,叫“鄉試”,錄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級,部級,全國統考,叫“會試”,錄取的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第三級,國家級,皇帝親自主考,叫“殿試”,錄取的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麻將遊戲中的“三元會”,牌中極品,可遇而不可求,就來自科舉考試的名目:解元、會元、狀元,“三連冠”。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更是珍稀動物,明朝僅兩人,清朝僅三人。

舉人和進士都不是官,古人叫“功名”,今人叫“文憑”,不僅是做官的資格,而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學位。晚清留洋的“海歸派”,無論學什麼專業,必須通過“學部”的分科考試,獲得“工科進士”、“法學進士”、“醫學舉人”、“農學舉人”等資格,才能在國家部門任職。今人也許覺得好笑,其實這只是名詞翻譯問題。假設最早就將洋學位doctor譯爲“進士”,master譯爲“舉人”,現在也就習以爲常了。

有些讀書人生性恬淡,家境富足,不想做官,但也非要考個舉人文憑進士學位。據錢泳《履園叢話》記載,道光年間,有個103歲的廣東老大爺,都快考成“烈士”了,還去參加鄉試。皇帝聽說,破格授予他“欽賜舉人”。老大爺不服老,又去參加全國會試,把北京城轟動了,全城人扶老攜幼,爭相目睹這位科舉史上“最牛考生”的風采。皇帝特地授予他“精神鼓勵獎”,“欽賜國子司業”,也就是“太學榮譽副校長”,當時傳爲美談。

爲什麼古代讀書人這麼迷戀科舉,迷戀舉人進士學位?看看今天公務員考試之火爆,公務員爭戴碩士帽博士帽之蔚然成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盡在不言中。

高考作文 篇9

所謂大,指的是題目可寫範圍比較廣,時間跨度比較長,空間距離也比較大,可寫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這類題目爲考生提供了張揚個性、馳騁筆墨的廣闊天地。另一方面,這類題也使考生難於把握,落筆時不易集中,好比脫繮的野馬,失去方向,無法駕馭。大題小作就是把內容寬泛的話題具體爲自己要寫的小事件、小文章,爲大題目、寬題、虛題找一個小巧的突破口,從小處着手,以小題材反映大主題,從小題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閃光的思想。大題小作,有題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聯想上的。題材上的化大爲小,指從寫作題材紛繁複雜的結構組成中,精選出被一般人忽視、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爲角度,通過對這些“小”的擴寫,來展示整體事物的萬千氣象之“大”。在這裏,這些“小”要能體現原整體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爲小,指從一個大主題中找出一個他人所輕的“小”意思來作爲切入點,表現大主題。聯想上的化大爲小,指從聯想中取其與此聯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聯想的空間。這裏的“小”大多指細節性的。無論哪種類別上的化大爲小都是以“小”爲角度寫其“大”。大題小作的要領

一、先應判定哪種題目是大題。所謂大題多爲統率的內容,頭緒多,不便歸類,或概念抽象,題目是一個詞,或不好駕馭,難以將衆多而龐雜的內容統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父輩》、《面向大海》等。

二、限制定向,寬題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標題前面加修飾語,也可在後面加中心詞,還可前後都加。如“父輩”可寫成艱難的父輩、父輩的輝煌、父輩的遺憾、父輩——執著的一代、對待父輩即對待傳統……,這樣一限制,文章的範圍就縮小了。

三、大膽取捨,見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將屬於這一題範圍內的某一點、某一側面、某一感人片段寫得深刻一些,充實一些,生動一些。如檐大筆,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華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讓人領略生活的況味。

高考作文 篇10

7月8日,我的高考結束,伴着綿綿的細雨,我走出了考場,沒有車來也沒有人等候,穿過校門口熱鬧的光景,我宛如孤身征戰歸來的戰士,悲壯的走向我棲息的站點......

小區的路上,周圍顯得十分熱鬧卻又異常肅穆,此刻我並不在意考試的結果,也並不如之前預期那樣想好好睡一覺,反而內心感到異常的躁動,不清楚自己想要瘋狂些什麼,但腳步越發輕快起來。

回想在家備考到高考延期,再到高考結束,一切都十分不易。

本以爲短暫的寒假後,我將開啓高三最後衝刺生活,卻迎來更爲漫長的假期。全國人民一起居家隔離的日子裏,一家人都無事可做時,我成了出焦灼的疫情新聞外,家裏唯一可以分散大家注意力的焦點,我不僅僅要打發無聊的時光,應對我這與日俱增的焦慮,更要耐着性子錘鍊這顆不想學習卻又不得不學的心。

在家度過了太長時間,我十分不確定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應對高考,眼看着六月份的臨近,我開始向同學們一一發消息,打聽大家的狀態和進度,同時自己一邊擔心這場疫情會不會將今年的高考取消,一邊對奮戰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工作人員們萌生着無盡的崇敬與希望的寄託。

網上流傳着高考延期的消息,既慶幸又擔心,希望多一些時間進行學習,又感到短暫的時間並不能提高多少,內心煎熬的時間卻更長了些。延長的日子,更像是一場突然間增加的戰役,或許有人可以抓住最後的尾巴打好一場翻身仗,或許有人可以更好的調整心態,應該也有人像我一樣重複着過去時光裏機械的複習生活。

漫長的等待後,在這個悶溼的季節裏,我終於迎來了我的高考,一切順利,完完整整的結束了所有考試......

其實,現在真好啊!哪怕有所延遲,但終究到來,即使還帶着口罩,但此刻大家都健健康康的生活着,哪怕失去了短暫自由行動的時光,但美好的生活依舊回來了,我的高考不僅僅收穫了成長,更見證了一場偉大的戰疫,一個偉大的民族。對祖國,對所有中國人民來說這個漫長的假期是否也像是一場突如其然並不美好的“考試”呢?只是,在正確的領導下,和所有人共同的奮戰下,我創造了一曲曲更加美好的讚歌,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道路的正確,中華民族經久不衰的凝聚力!

走進家門,老媽正好端上最後一道菜,老爸也已擺好碗筷,爺爺奶奶落座,爲慶祝我高考結束的一餐,正式開始,舉杯,共祝我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