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推薦】寫高考的作文四篇

【推薦】寫高考的作文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寫高考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推薦】寫高考的作文四篇

寫高考的作文 篇1

劉禹錫說:“千淘萬路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然而現實生活中真是這樣的嗎?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輪上的帆任憑它再頑強,再牢固也有被狂風襲捲的時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說明你的意志力比較頑強,並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時候選擇停止也是好的。

《開心辭典》中曾有這樣一幕:一青年在答題臺上答題,他懷孕的妻子在觀衆席上靜靜地等待着他勝利的佳音。然而當他順利闖過三關時卻選擇放棄。這種情況是罕見的,因爲在小丫的主持下選手對她的“繼續嗎”的回答總是肯定的,可那位青年人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堅定地說出“停止”兩字。正當觀衆那些冷嘲熱諷朝他潑去時,卻被他在小丫面前的回答征服了。

小丫問:“如果你的孩將來問你爲何不勇往直前,你怎麼回答?”“有些事情並不一定要到達終點,停止可能獲得更多。”“那如果你的孩子只考了80分就不上進了,你怎麼教育他?”“我會說:”你若盡了最大努力,那我不怪你。‘人生並不一定要走到最輝煌的頂峯,關鍵是要享受走的過程。“就是他的這兩次回答博得了熱烈的掌聲,得到了來自觀衆心靈最深處的敬佩。

倘若你爬山,累了就停下來,先享受一下千層綠浪的清幽,鬱鬱蔥蔥的野花野草,感受一下另類的幸福,再繼續攀登,那“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了,那種豪情壯志也體會到了。但如果你累了還繼續攀登,那到達山頂就困難了,說不定還會因累而窒息。

所以,有時走走停停也是一種良策。即便有倒下的時候那也只是軀殼,只要堅持不讓意志倒下。因爲意志倒下是最可怕的。

或走或停在於己,只要你把自己當作帆,那就依實力而行吧!畢竟過程纔是最重要的。失敗時別忘了:帆也有倒下的時候,不過就是自己停在那兒歇了口氣罷了。等氣歇夠了再走也不遲啊!說不定走得更快。

寫高考的作文 篇2

高考語文150分中有70分是作文分,幾乎佔了語文分值的一半,理應受到同學們的重視,但是作文失分現象卻又很普遍。目前全市語文平均分大約在100.4分,即使是重點中學的學生,他們的語文平均分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等相比,也是相差甚遠,主要就是因爲作文失分較多。

根據近幾年來的高考作文分析下來,作文寫得不好,關鍵在於以下幾點:

一、對高考作文命題導向不瞭解

現在的高考作文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心祖國,關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1996年的高考作文題是“我的財富”,這完全是寫個人的東西,而自1997年後就完全脫離了這樣的模式。

1997年的高考作文題是“我看課外閱讀”,這個問題是涉及學生的熱點問題;1998年是針對日本放映的否認侵略、美化戰犯的影片《自尊命運的瞬間》寫篇文章,這是全亞洲人民關心的世界局部地區的熱點問題;1999年的題目是《回聲的啓示》,通過一個小孩和小山之間的對話,寫一篇比喻類比型的文章;20xx年是關於世博會的話題,全人類關心的話題;20xx年是對於文化遺產的思考,所有炎黃子孫關心的話題;20xx年《面對大海》,思考人生的問題;20xx年的《雜》,涵蓋了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普遍現象,是個富有哲理性的命題。

由此可見,現在的高考作文命題已經完全脫離了抒發個人情感,訴說私人事情的範疇薰在現行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需要學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胸懷祖國人民。有些同學不瞭解高考作文導向的改變,他們對於寫個人情感能寫得十分細膩、生動活潑,但是對於寫大氣的話題卻無能爲力。有些學校老師要求學生寫隨筆,但是這些隨筆還是沒有跳出個人情感的小框框,寫的不是現在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不能提出自己的個人感受、見解,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如何寫出優秀的作文

■考生平時應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心祖國,關心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如果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不關心時事,只是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裏,那一定是不能適應高考作文的要求。

■現在的高考題目都是要求寫大氣的文章,不是小家子氣的,但同學不會寫站在非常高的層面上來看社會現象的文章,往往寫到社會現象就會聯繫到自己。

當然大氣的文章也不是通篇寫些空話大話套話,不是唱豪言壯語。所謂大氣的文章,就是要在社會大背景下來思考,結合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問題來寫,這纔是真正的大氣。

■這幾年的高考作文類型均是要求以議論文爲主。20xx年的《面對大海》,雖然要求文體不限,但一般學生還是以寫議論文最爲恰當。有同學認爲寫議論文就是論點+論據+結論,這其實是議論文中的僞劣產品,這樣的議論文缺乏層次感。議論文的價值所在就是要解決人們某些思想認識問題。要注意提出的觀點是不是很有見地?值得讀者思考?引用的論據是不是大家都已經爛熟於心的?

■注意到題型的多樣。

●材料作文。1998年作文題給的是一個長材料,這個材料可能有多種角度,就要求學生自己提煉出一個角度,再根據這個角度來寫文章。

●話題作文。20xx、20xx、20xx三年都是話題作文,今年春考也是話題作文,考的.次數最多。

共同點:題目和所附材料都限制了作文的內容;不同點:材料作文必須要扣住材料,在材料給予的範圍內運行,不能提煉出觀點後就扔掉了材料;話題作文在切入話題限制的文章內容後,對於前面所附的材料就可以扔掉不管了)

●比喻類比型作文。只要瞭解比喻類比型作文要求,就很好寫,最主要的是不能拘泥於題目字面,要考慮哪些現象是和題目一致的。

●駁論文。1998年的作文題目是駁論文,不少考生寫出來的文章卻偏軟,缺乏駁論的力度。

●命題作文。20xx年《面對大海》就是命題作文,沒有任何的材料。

二、審題不夠仔細

高考作文是有限制的,因此審題是萬萬不能忽視的。審題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⑴文體。碰到沒有要求文體的考題時,就使用自己擅長的文體來寫作,不要輕易冒險使用不擅長的文體進行寫作。

⑵文章的內容,就是文章應該涉及到什麼內容。如20xx年“文化遺產”中究竟什麼纔是文化遺產,家裏祖傳的並不是文化遺產。

⑶文章的重點。文章的重點就是文章的針對性、寫作意圖、文章的價值,要想人所想不到的。如寫到“我的理想”,再提周總理、張海迪、陳景潤等等這些人物,說自己的理想與他們相同,過於落入俗套,就很難得到高分。

三、寫作角度欠佳

高考作文一般都會提供好幾個角度供考生切入,考生要選一個好的、自己有話可說的角度進入。如去年的“雜”要求學生自選角度進行寫作,但有同學面面俱到,把文章寫成了大雜燴,沒有選準、選好角度。

好的角度應該包括如下一些:

■角度要小、具體;

■角度要有新意,不要老生常談;

■自己有話可說,有道理可談。

小作文:重在審題和表達高考最後一次考小作文是在1999年,今年的高考很有可能會再考小作文,會是寫一個場面、一件事情、改寫一篇文章、說明一件事情等。

對於小作文,同學們更要注意審題。1995年的小作文要求介紹一家小店。這個要求中可以首先確認文體是說明文,寫作對象是小店。有的同學一味寫小店的小,就忽視了題目要求的“介紹”,是要介紹小店的特色,不是僅僅寫“小”。另外由於文章短,特別注意不要有錯字病句。

最後要注意作文文字要端正、整潔,不要寫龍飛鳳舞的草書,這樣會得不到高分。

寫高考的作文 篇3

城裏的月亮還是千年前的月亮,思念還是千年前的思念,只是月餅越做越貴,而中秋卻越來越被遺失,化爲回憶。

傳統節日的沒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人這樣認爲。也許吧,城市裏不許放煙花爆竹,城市裏的方格樓房看不到月亮,城市裏,傳統節日我們仍需工作,傳統節日與這格格不入,而詳節卻是量身定做,所以,過洋節吧。

但是,一個選擇丟棄自己獨特文化的民族又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呢?事實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維護傳統文化。日本和韓國是亞洲經濟發展的領先者。在日本,壽司和拉麪是他們永恆的最愛,在韓國,申請中秋節的專利,放假九天,相比之下,這兩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都在以極大的熱情去塑造和發揚自身的文化,爲什麼呢?

因爲,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千百年沉澱的精粹,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一個國家生存的前提和基礎,從傳統文化中,我們可以汲取營養,以獨特的個性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而如果遺棄,也許有一天我們無法區別於日本人,也許有一天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的美國人?

那麼,我們閉關鎖國吧!有人焦急地驚呼。

同樣的錯誤不能犯第二次,從1840年起長達一個世紀的戰火,閉關鎖國有極大的責任,經濟全球化影響下的文化衝擊與傳播是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如果單純地阻隔,這只是懦夫和愚夫的表現。

我主爲我國傳統的中庸之道運用於此是非常的適合對待外來文化不能走極端,對等傳統文化也不能走極端。我們應該繼承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向世界,博採衆家,兼怍並充。

文化交融與發展是有基礎的,無論各地文化,都是人類最本質情感的昇華體現,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大體相同的。所以文化與文化之間一定有它的相同之處。無論是莎士比亞的十四詩行詩,還是蘇東坡的《江城子·憶夢》,都是表達愛情,無論是亞當夏娃,還是伏羲女媧,都是人類對自然崇敬的遐想,文化是可以相通相融的,關鍵在子可否找到契合點。

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運用小提琴改編了古曲《梁祝》,使其傳唱海內外,《茉莉花的民歌改編成鋼琴曲,使更多外國人體驗了田園風情,這些都是文化交融成功的典範。

文化需要繼承也必須繼承,文化需要交融也必須交融,文化需要發展也必須發展,要知道“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寫高考的作文 篇4

北島在《波蘭來客》中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悲壯的詩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殤。

只可嘆,如今沙丁魚涌動於潮水中似的我們,也染了詩人的憂鬱,肆意嘆老。這其實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誤以爲年歲纔是青春的標籤。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滿是黍離之悲:中國傳統五千年曆史,到底老了啊!

他們振振有詞:諾獎的紅毯總沐浴歐風美雨,那纔是青春文學。

中國文學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嗎?中國文化土壤貧血嗎?傳統精髓缺鈣了嗎?

不!青春氣的漸消怕是我們忘了蛻化,一度沉於“退化”中。蛻化是中國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贖,是一種繁衍嶄新與深刻血髓的自救。當莫言一獎驚人時,他說:“我的獲獎代表不了社會對文學的重視。”只有社會更多地用一水婉轉的眼神給文學更溫柔的注視,才能以一點青春氣息引領千里快哉風!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須接地氣,紮根於現實。當成名作家在久違的舶來文化中狂歡時,那羣血氣方剛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尋根文學”的一角衣衿。不論是王安憶的《小鮑莊》,還是韓少功的《我心歸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後的還魂青春。

“歲月”號沉沒,青春在呻吟。韓國正集體反思“服從”文化,船傾楫摧欲沉時,兩百多名少年服從船方指揮,艙中等待,最終生命褪色;不服從者反而獲救。青春之氣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見的些許“叛逆”。只會溫吞吞與外物講和,至多不過成爲“社會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夢境在剝蝕老化。沒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場,王小波的話深刻冰涼。

在西南聯大教授吳宓眼中,霧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筆下的空靈幻境。當他駐足街頭,看到“瀟湘館”時,怕是一味難盡。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簫於影下,酌梅瓣上雪釀的酒;可當時,一羣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氣肢解了。吳宓老人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時是青年人對外界的“獻媚”。在這個媒體時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褻瀆了童,還是童褻瀆了神?沒有青春之氣,童也只是人們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攝足文化血脈,爲天才鋪壤。

“不長久的,多將以悲劇結束。”戈爾丁的《蠅王》用失去青春後的沉淪給人警示。一點青春氣,只在心裏,它帶來的是拂頰的千里快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