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高考作文集錦五篇

高考作文集錦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1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考作文集錦五篇

高考作文 篇1

面對摔了一跤後引發的關注,我想問一下,

爲什麼要關注我的摔跤?

爲什麼只關注我的摔跤?

爲什麼要等到我摔倒了纔來關注?

我知道,作爲祖國新一代,我們背後有無數雙關注的眼睛,但一次次的關注事件讓我想問:你們的過多關注是正確的嗎?你們正確地關注我們了嗎?

首先,從關注的範圍過大看,有些關注的確是多餘的。拿摔跤這一事件來說吧,人走路誰沒有摔跤的經歷,至於那麼杞人憂天嗎?你們關心我們的學習與生活,我們感激不盡,但過多的關心只能是束縛我們前進的鎖鏈。我們只想在天地間無憂無慮地盡心地走,摔倒了再爬起來。看看地形以防再摔。然後立刻繼續前進。而你們就不應該在溪流的短暫停滯處再建個水壩,你一句我一句的教導一番再放行。

其次,關注的對象有時太有限。我們不是摔跟頭長大的,關注的也不應只是摔跤。我們的成長是吃飯、睡覺、學習、娛樂以及不時的煩惱與年少的莫名的閒愁以及早年心理陰影留下的負作用,甚至是無病呻吟,自哀自憐。我們快樂向上也有時消沉;我們樂觀活潑有時也陷入沉思;我們有時很馬虎,有時也很認真。所以關注我們不應是隻關心我們的失落與錯誤;不應該只是關注我們的消沉與墮落;多關注我們的陽光與榮耀吧,我們會因此而備受鼓舞。

最後,從關注的技巧上看,防患於未然乃是最有效的方法。雖然只有親身經歷和承受了錯誤帶給我們的後果,我們纔會更深切的認識錯誤,糾正錯誤。但我們深切地希望你們是不變的導航燈,是親切的嚮導,而不是我們犯錯後的警示燈。青春是叛逆的也是經常犯混的,我們可能會明知故犯,但你們的教導也不應因噎廢食,在我們的心中,你們仍舊是嚮導,是導師,是迷路時的路標,燈塔。

你們的關心,我們很感動。但你們過多的關注,扭曲的關注,方法不恰當的關注我們難以接受。

親愛的家人,親愛的老師和社會的朋友,我真心的希望,下次別關注我的摔跤,別隻關注我的摔跤,下次不要等到我摔跤了再提醒。我們年輕,也可以有爲。也可以安穩走路的,也同樣需要關心,請正確地關注我們!

高考作文 篇2

走在學校的中央路上,右手邊正在拓寬的新籃球場因爲正在淅瀝的雨而停下了工程。沒有了往日工程車的咆哮,這深挖的地基反而顯得呆滯。翻出的土,堆在兩旁,高高的,儼然無數山坡拔地而起。因爲下午的考試,我急急地往教室趕,急切的步子帶動周圍的土坡向後馳去。一瞬間,一絲新綠攔住了我的步伐。

細看去,一株小草,叫不上名來,在“小山坡”的“山腰”上扎着根,搖晃着腦袋捕捉着上天漫無邊際的雨水。經過幾天來挖土機的辛勤勞作,土坡上橫着草木七零八落的屍體,不知這無名的草是如何經此大難而不死的。戰巍的腳旁伏着它同伴漸枯的莖,頭上是欲摧壓城的黑雲,背後是泥濘的半成地基,一絲新綠美得淒涼,美得讓人落淚。

而這景竟叫我給抓着了。

不知此草的種子何時飄至校園的,那時校園中的這片土也定是肥沃。欣然紮下根的它抖落身上的塵土,爲了一日的轉世而積攢着絲毫。當最後一滴雨落入它的心中,最後一份養料汲入它的身軀,破土的一瞬便降臨在它頭上。此後的日子裏,它定是堅守着腳下的這方土,任風雨的飄搖。到了工程車的輪子傾軋而來,挖土機的巨掌橫空掃過,被推土機龐大的身軀擠堆到我的面前時,我們相遇了,一切都是那麼的巧合,不免讓我感謝上天的安排又爲此草的因緣嘆息。

但這終究是我改變不了的。

種子隨風而來,此草種下了它的因,與雨的邂逅,光的親吻,風的慰撫,大自然給予了它無數的緣。當我與它對視時,我與它的緣便也牽到了一起,無數的因緣盡後,它也將如它身邊的夥伴一樣,步入下一個轉世,達成它的果,而我只是它無數因緣中的一小部分,只是正好看到其行將枯朽的前一秒,也只是心生感慨,便將其命運與我聯繫起來罷了。園悟禪師說佛有三不能,其中之一便是無法更改定業,對於佛也無奈的東西,我——它命運中的一個看客又能做得了什麼呢?只得默唸陀佛。

可是這草卻又與佛有着萬般的緣。

從因到果的無數緣業中,這草一切只因自然造化而變動,隨順,隨業,隨喜,無他求,枯朽之期它依然忘卻生死,如平時一般汲着上天的雨露。“佛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但此草溫潤的性格,慈悲的心懷,彰示着它非凡的佛心,可見這草定比我們有緣哩。

杜順和尚很有德行,相傳是文殊菩薩的轉世。一日,他座下一位弟子來與他拜別:“師父,我要去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杜順和尚便讓他去了。當弟子來至五臺山下問及一老人:“請問,如何才能見到文殊菩薩?”老人答:“如今文殊菩薩不在五臺山,他轉世去了終南山,便是那杜順和尚。”弟子一驚,方知自己的師父便是他辛苦找的佛。當他急忙趕回時,杜順早已圓寂了。可嘆那弟子,終與佛門無緣,不知他見此草會作何感想,怕這草便是文殊菩薩座前一株仙草哩。

如此看來,我與此草的緣巧合中還帶着註定。

路上行人漸多,我方知爲時不早,緣起必有緣盡,揮手向此草作別,或許在我走後又會有另一線緣與它牽起,亦或許在我走後不多時,它的因果完成了輪迴,但當它依舊不顧未來的命運而固守腳下這一方土時,我知道它或許比我們任何一個人更懂如何面對未知。

別了,我也將去塑造自己的因果。

別了,我們或許未來還能再見。

它依舊晃着腦袋不語,似與我作別。

噫,一株草裏也有一世界啊!

高考作文 篇3

選擇一個“早”的時間,就是選擇一種生活。

早上八九點鐘,陽光已將街道的空氣照暖。這時候,你真正能感覺到“車水馬龍”,上班族們在各自的“水滴”中,思維早已開始運轉。這個時間的生活,是快節奏的,也是充滿了競爭的。

早一點,到七八點鐘,正是學生走在大街小巷的時間。各色學生穿着各色衣服,揹着各色書包,把城市與鄉村都裝點得色彩斑斕。小學生的臉總是高高揚起,一臉歡悅;初中生的臉稚氣未脫,但也在努力成熟着;而高中生,臉上或多或少帶着疲倦,卻也寫着堅定。但有一點,所有學生的眼裏都刻着對知識的渴望。這早上的時間,便分配給了學習。無論你是在上學的路上,還是已捧起書本,你都將生活方式定爲了學習。

再早一點,在農村裏就該看見炊煙啦。這時候太陽剛剛升起,大概是六、七點鐘吧。在朝陽下,夜裏攢下的露珠支撐不住,摔開萬道金光;在河邊,薄霧瀰漫,你儘可以享用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到村裏,看“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也是再好不過的。這時的生活,便是平靜美好,無煩無憂的。

還可以早一點吧。再早那麼一點點,你可以到山腰去體會“半壁見海日”。也可以去溪上的小橋,看看有多少人跡踏亂了板橋霜,還可以找一處空闊的原野,信步閒遊,看太陽如何徘徊,殘月何如不捨,更可以半躺在漁船,煮一壺茶,嘆一聲“洗盡古今人不倦”,讓映着日出紅勝火的江花裝點你的船窗,也讓你和船裝點別人的夢。選擇了這個時間,你便成了古時的遊者,縱情山水,偃仰嘯歌,你找到了自由快樂的靈魂,天地間多了一顆忘返的心。

沿着時間軸走,心境大不同。喜歡快節奏,喜歡工作的人,能把路邊小攤寫的“早點”牌都看成是在督促自己,可誰又能說他心中不是充實而又充滿幹勁呢?

喜歡學習、渴望知識的人,能將“早”字刻在桌上,也刻在心裏。三味書屋裏那個小小的,火炬似的“早”,點亮了多少學子的眼睛,誰又能說,我們不快樂,不滿足?至於山村水郭的人們,也都有着“兩山排闥送春來”的詩意和小兒溪頭臥剝蓮蓬的美好。

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種方式,人的心靈總可以找到一個棲息的定所。而早晨的時刻,你又選擇了哪一個?

高考作文 篇4

所謂“故鄉”

杜甫詩中道:“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其實哪裏不是幽藍的夜空和象牙白的月亮,爲何偏偏在“故鄉”看到的那一顆,分外地明亮皎潔呢?

中國人常常對故鄉有一種奇怪的執念。尤其是那些帶着一身酸氣的文人騷客,那些身居海外的漂泊遊子,人至中年後,幾乎無一例外地開始懷念故鄉,尋找故鄉,時不時感嘆一句,再也回不到記憶中的“故鄉”。

而這也不難理解。他們中的許多人懷念的,是在那個“故鄉”中,他們所度過的童年與青春。我們的傳統總是鄙棄喜新厭舊之輩,因而也就造就了更多懷舊,戀舊的人。他們對故鄉的留戀,其實是一種“憶往昔”,他們的鄉愁,愁的是自己回憶中最爲美好無憂,卻再也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們所尋找的,則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的文化,便是從這樣一個“源”,一個“根”,伸展出繁茂壯麗的無數枝葉。而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軀體生於父母,因而要重孝道。他的思想源於自然的.偉大和祖先的智慧,這些“根”,在他最初開始的地方。他們尋找記憶中的故鄉,尋的是這思想的源頭,尋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與他的父母、長輩不生長在一個地方,他其實有兩個故鄉。這兩個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導,才成就他這樣一個完整的人!

人們對故鄉的感情往往十分複雜。它常會讓人有“家”的歸屬感,也會產生“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認同感。少年人常常想要離開家鄉,他們所想要的,是外面能讓他們自由飛翔的廣闊天空;中年人常常想要回到家鄉,他們所想要的,是故鄉記憶中的童年快樂和年少輕狂。人生像一個無休止的循環,從蹣跚學步到步履蹣跚,大家急着離去,最終又匆匆歸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一個人,每一個人生,我們做着同樣的事情:醒來,又睡去;活着,便走向死亡。曾經在故鄉看膩了的黃橙橙的月亮,成了長大後眼中最明亮的一顆牽掛!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當你歷盡滄桑,別忘了回家的路,那個籠罩着皎潔月光的故鄉,還在等待着當年那個輕狂少年人!

人生三讀

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有言:見天地,見自己,見蒼生。這與一位作家的“人生三書”論不謀而合。讀“有字之書”,即見天地萬物的運行之理,讀“無字之書”,即見芸芸蒼生的社會跡象,讀“心靈之書”,即見自己內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將三者有機的結合,使自己既不讀死書,又不汲汲於世,也不閉鎖內心呢?想必,以知識和社會經驗來豐富內心,剔除紛擾,纔是“讀書”之途。

現今社會,基礎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書”諳熟於每個人的心中,而網絡的大潮則將碎片化的知識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帶到人們面前。可以說,“有字之書”中的知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從世界各地噴薄而出。另一方面,隨着現代一體化和泛娛樂化的興起,各種從所未見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心理被寫在瞭如今的“無字之書”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說“不知情權比知情權更加重要”,它可以讓高尚的心靈不被無用的言論所累。面對“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心靈之書”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靈之書”中讀得堅定,讀出信念,讀出亙古不變的普世價值,讀出道德律令和精神準則,才能拒絕動搖,讀到真實的自我與內心。否則,如尼爾·波茲曼所言“我們終將毀於自己所愛的東西。”而知識和社會閱歷同樣可以成爲人的武裝,從書本和社會中剔除糟粕與流俗,才能達到心靈的上升。

同樣,偉大的心靈亦有益於個人對“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理解。抗戰時曾有文人說自己當年讀宋人著作不知國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戰時國家陷於危難,方得與宋人同情。赫爾曼·黑塞在談及讀書時,也說自己閱讀歌德的《親和力》時,由於誤讀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書。由此可見,真正偉大的心靈會以知識和閱歷審視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擁有“讀書”更加聰慧的耳目。

誠然,無論哪一本書,多讀未必有益,精讀卻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這三“讀”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識和社會閱歷豐富內心,昇華的內心又從社會和書本中去除雜質,淘得真金,在不斷循環中臻於完美。從“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所得,重讀“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的結晶。

如此一來,人生三讀,豈不快哉?

讀心爲魂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大本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是“心靈之書”。

這話說得確實精闢,但仍想爲其添上一種層次,以有“有字之書”爲人之底,以“無字之書”爲人之骨,以“心靈之書”爲人之魂。

“有字之書”指世間客觀存在的一切文字內容,也是人們狹義上閱讀之物。杜拉斯曾說過“每一本書都是漫漫長夜”,夜晚用一本書來填滿閒暇的時光,一方面夯實了知識基礎,另一方面開拓了人視野。培根也常強調“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但若僅僅停留在閱讀“有字之書”,便易陷入苦讀成疾的泥潭。

“專讀書也是有弊病的”,魯迅鼓勵人們使所學的知識鼓起來,這便是所謂的“無字之書”。

“無字之書”深深根植於生活這片包羅萬象的土地上,經歷百態人生也是另一種閱讀。向生活尋求知識,學習爲人處事的道理,爲成爲一個大寫的人搭好身骨。這本大書中沒有直接易得的文字總結,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詩,留心生活中的細節,從中擷取成長所需的營養,做到經世致用。

讀着這兩本書,能擁有談笑有鴻儒的展望,但真正貫穿人一生的更關鍵的是“心靈之書”。“心靈之書”似乎更爲玄妙,大家如齊白石也只能說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間”。我將這種微妙理解爲一種自我意識,如果一個人永遠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內在焦點,那他仍是無用的。特別在物慾快速膨脹的當下,潛心讀書的人都已消失殆盡,更不用提回歸本心,發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層自我反思!擁有向內探尋的自我意識,才能回答人何以爲人的終級難題。而且每個人的心靈都脈動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鑑他人確爲一條捷徑,但讀懂自己內心更爲重要。常讀心靈之書,爲自己注入獨立之靈魂。從另一方面來認知,“有字”與“無字”之書都是爲了讀透“心靈之書”服務。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對讀通心靈才爲終極目標的明證。它們是兩條殊途同歸的方式,“心靈之書”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裏。

閱讀從領悟“心靈之書”出發!這保有人鮮明生機的願望,時刻銘記以讀心爲魂。

高考作文 篇5

20xx山東卷高考滿分作文

翻閱近年來出現的高考滿分作文,不少文章中的素材往往給人以似曾相識之感。這是由於習作者有了化用素材的機智,且又用得恰到好處,文章反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這些素材與閱卷老師的心理距離也很近,因而容易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20xx年高考馬上就要來臨,屆時小編會爲大家精心整理最全最精彩的湖南高考滿分作文。

【原題回放】

作文要求: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自己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莖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辨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裏絲瓜和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用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它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①選準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擬題目;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文體特徵鮮明。

絲瓜與肉豆,形式與內涵

絲瓜藤蔓與肉豆莖須長在了一起,小孩執意要將它們分開,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爲說菜是爲了吃的。對於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的小孩來說分辨絲瓜與肉豆是最重要的,因爲他們想還事情一個真相。而對於只重結果的大人來說,能吃到瓜與豆纔是最重要的。此處並非是想要討論大人與小孩的問題,只是想借而表達大人與小孩思維的差別。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若視前者爲形式而後者則可以視作是內涵。反覆思索這個關於形式與內涵的問題之後,又回到“分辨”與“吃”的問題上來。 若將這個問題放到柴米油鹽的生活之中來說,我們便會由此想到其實形式並不重要,內涵纔是一切的本源。

上世紀20年代,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與林徽因陪同,當時的報紙報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爾仙風道骨,長袍長鬚,加上郊寒島瘦的徐志摩,猶如蒼松瘦竹春梅三友圖,成絕世佳品。但是,細細品味之後,會發現,我們的社會中越來越缺少這種“三友”。

“三友”是什麼?“三友”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義;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超凡脫俗;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儒雅修養。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風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爲俗人,因爲這是流於形式的矯揉造作。

現今社會中,美人層出不窮,而樣貌卻越來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嬌百媚;影視作品氾濫成災,而主題卻越來越趨向亞文化,回憶青春,未曾滌盪人心。《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時代》,氾濫的青春文藝片充斥我們的熒屏,彷彿青春只能是失去夢想。這種文藝片給青少年帶去了什麼?無非是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及躁動不安。

我們總是在反思這個社會究竟失去了什麼,爲什麼青春總是缺乏奮鬥色彩?其實,正是人缺少了滌盪與砥礪心靈的精神食糧,一味地追尋形式與數量,造成了社會諸多方面的同一化,亞文化氾濫。

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專不同,性格南轅北轍,但其感人之處卻是一致的:精神氣象讓人爽朗。“傳道,授業,解惑”,我們越來越執着於“業”,而忽視了“道”,而結果是,一個人即使是頭戴金絲八寶攢珠髻,項戴瓔珞圈,裙系豆綠宮絛,也掩蓋不了身上的“銅臭味”。

正如國學大師饒宗頤所說:“人的生命如同蠟燭,燒得紅紅旺旺的,卻很快熄滅,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長久地燃燒,來得經濟。”我們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義所左右,那麼整個時代的人文精神即將失控。

絲瓜與肉豆,何必執着於將其分開,只要內涵沒有走偏,又何必糾結於無關緊要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