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爲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1

人生天地間,總要與外界發生聯繫。而閱讀,則是其最主要的通道。

閱讀分爲若干種,絕大多數人的閱讀屬於消遣性閱讀。這種閱讀的目的就是打發時間,說得高雅點,是讓時間不至於白白流逝。瀏覽網頁,翻翻報紙,看看電視,瞭解一些熱點新聞,蒐集幾件明星八卦,打探哪裏出了奇人異事,瞅瞅又有幾個老虎被調查……邊看邊樂,然後與志同道合者大擺龍門,是很愜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閒人們的閱讀大抵如此,很多上班族的閱讀有相當的比重也可歸入此類,我們青年學子,有時也願意做這些消遣性的閱讀。爲的是放鬆放鬆,調劑一下有些枯燥的學習生活。我覺得,“消遣”是個中性詞,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歸入褒義,畢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寄託,這總比無所事事、無是生非要好得多得多。

閱讀的第二重境界,我稱之爲充電式閱讀。這種閱讀有明顯的現實“功利性”,頗有現躉現賣、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以我爲例,該交綜合性研究作業了,我才上網搜索相關的材料,包括成本的書、雜誌,相關論文,然後挑燈夜戰,快速掃描,從中篩選自己用得着的礦石,冶煉、提純,最終形成自己的產品。這樣的閱讀,效率高,印象深,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腦裏面的東西感覺越來越多,越來越有品位。出於很近視的目的,其效果卻是長久的,這樣的閱讀,其實就是我們成長的臺階。

聽說大多數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閱讀大都含有某種“功利性”。這不是壞事。關鍵是要將這些信息合理轉化,切忌生搬硬套,機械照搬。否則的話,這種閱讀就成了鴉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閱讀的境界,是精神性閱讀,或者叫心靈性閱讀。這樣的閱讀完全是個人的興趣所在,閱讀的過程,也是修養身心、陶冶情操的過程。據說,這樣的人,看經典的影視作品,會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與劇中人的命運相喜悲;看喜歡的'文學名著,常常會如五柳先生“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還沒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我會向這個方向努力。

魯迅說過,要看各樣的書,即使和本業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覽。盧梭則強調,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道出了讀什麼書和怎樣讀的問題,明乎此,力行之,便會臻於大境界。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2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葉扁舟,來到歷史的彼岸:與蘇軾探討人的渺茫與偉大,與陶潛共享帶月荷鋤歸的美好,與李煜分擔愁如東流水的感傷……用一指墨香,看盡文化之深邃與靈動。

文化從那翻滾激盪的黃河開始,便扎植於我們的心田,鐫刻於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國結,那元宵佳節的燈謎,那雄偉的華夏庭院,無一不是珍貴的傳統元素。而偉大的中華民族也正因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發絢爛壯美。把文化作爲生命的行囊,便讓靈魂與文化一道,穿行在歷史的音符與文字墨香之間。

文化,流淌在悠遠的簫聲中,訴說着哀怨與愁緒,文化,也瀰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嘆盡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轉於錦瑟之間,輕攏慢捻之間淨化內心的污穢。本無生命的樂器與樂曲結合在一起,便成爲了文化的載體,寄予着心靈的世界,承載厚重的文化。

不僅僅在絲竹間,文化也在素淨的宣紙上蔓延而來。張大千伏在洞底繪出的夢幻敦煌,訴說着那千百年前人們的信仰;齊白石着手畫出的自然風物,亦傳達着生命的靈動;壯觀的《清明上河圖》,也刺激着美的神經。中國畫中的水淡雲輕,妙手丹青的一點一描,拓開的不僅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之魂由筆底傳承。

同樣,龍飛鳳舞的字亦爲文化之腑臟;顏真卿規正而又灑脫的筆鋒,王羲之雋秀玲瓏的字體,張風子如帶般拂過的清新之風,無一不是文化的符號。那揮灑自如之間掩蓋不了中華文化之含蓄內斂,那筆鋒迴轉之間亦彰顯着文化之典雅深厚。亦深潭微瀾,亦雪底蒼松。

文化如遼遠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張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飄渺爛漫。那篇篇詩詞,字字珠璣,詩人惜字如金,落筆生花,留給世人一片芳華。文化之美常浮蕩於我心間。那裏有軒榭廊道,那裏有至臻服飾的繡扣,那裏更有吟唱千年的戲曲,那是中華之精髓,炎黃子孫之傲骨。它如枝頭的梅花,傲吐芬芳。

願乘文化之舟,度文化之滄海,享那份美好與摯真,低吟文化之妙語,歌呤一生,幸福一生。

這樣的行囊,希望我們共同擁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今天山東高考語文作文3

彭說:“傳統文化是我的精神食糧。”生於斯,長於斯,渾金璞玉,天然美質。文化盛宴,浸了你的魂,攝了你的魄,卒成豐富的內在。是的,文化是我一生的行囊。

也曾“之乎者也”翩翩儒雅風度,也曾大碗喝酒,暢快案酒果子刀切牛肉。文化薰陶渲染、陶冶心性,養育情懷。情感豐富來源於文化的底蘊。正如古語“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恰似朗月清風,不知不覺文化融在了品性裏,成爲一生的底色。就好比沙龍孕育了林徽因這樣的奇女子,骨子裏都帶着一種動人心魄的柔美。亦或是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好似山裏的黃鹿,從不想痛苦的事,從不發怒,從不傷心。”眸子裏顯現着山水的靈性。這種無法否認又不抗拒的文化的力量,會讓異域之人賽珍珠在晚年念念不忘曾養育她的中國,帶着一種文化的憂傷。

文化是一個人的魂魄,無論是信天游還是沂蒙小調或是閔音,都在生命裏唱響。《雅舍談吃》中,樑先生大談令他魂牽夢繞的正陽樓的烤肉,薄如紙的燒餅和一鴨三吃的北平烤鴨。老北京的文化符號連同衚衕與冰糖葫蘆刻到了他的腦海裏,在內心中未然成杯。

抑或是葉子說她發了瘋地想念南京,想念路邊攤的蝦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馬路上油沆氣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的味道。嗔怪南京人將車站修在周圍綠得不像話的羣山。這是石頭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讓生活豐富且安詳。所以說,鴻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靈氣。

傳統教育中《顏氏家書》更是以“令熟讀經史子集”爲教育目標的,潛移默化,耳濡目染,我們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或者說文化成爲自我的內在。而這種巨大的影響,是夏懷罵蟲,玩物成癡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古鎮,是莫言傳奇魔幻的山東高密鄉。今生今世,定時和骨子裏的文化白首相依,不離不棄。而羅素感概“參差百態而幸福本源。”那就和鮮活的文化一起,幸福到老,行囊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