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禮記》讀書筆記-高二作文

《禮記》讀書筆記-高二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2W 次

《禮記》這本書是前人智慧的結晶,生活體驗的累,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我必須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把這些良好的傳統,帶入到我的生活之中,爭取做到禮義以爲幹櫓。下面是關於《禮記》讀書筆記高二作文的內容,歡迎閱讀!

《禮記》讀書筆記-高二作文

  《禮記》讀書筆記1

在這個寒假中,通過閱讀我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自己的知識面,讓自己在專業課的學習能力上又進了一步。通過對中國儒家經典《禮記》的閱讀。我深深體會到了禮記對於中國古典文化的意義,也明白了它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說起《禮記》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總會覺得帶有某種戲劇性。它最初的身份不過是《禮》的附庸,而後來竟蔚爲大觀,而原來的“主子”則黯然失色。非獨此也,不僅《禮記》一書作爲一個整體日益走紅,而且從《禮記》中剖離出來的《大學》、《中庸》2篇,更是紅得發紫,被編入了朱熹撰寫的《四書》。

在西漢時期,《五經》中的《儀禮》,並非《禮記》。但在西漢的政治生活中,《禮記》卻顯得非常活躍,而《儀禮》卻相形見絀。例如《漢書·宣帝紀》:“元平元年四月,昭帝崩。秋七月霍光奏議曰:‘《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大宗無嗣,擇支子子孫賢者爲嗣。孝武皇帝曾孫病已,有詔掖庭養視,至今年十八,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嗣孝昭皇后,奉承祖宗,子萬姓。’奏可。”這是涉及立皇位繼承人的大事,霍光從《禮記》中找到了理論依據。《禮記》的被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到了三國時期,《禮記》正式升格爲經。《禮記》的升格,以爲着它已經取得與《禮儀》平起平坐的資格,已經擺脫了附庸的名分,蔚爲大觀。而隨着《禮記》地位的上升,《儀禮》的地位則日趨式微。《北史·儒林傳旭》:“諸生盡通《小戴禮》,於《周禮》、《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唐初,孔穎達奉太宗之命撰《五經正義》,《五經正義》中的《禮》已經不是儀禮》而是《禮記》了。換句話說,《儀禮》的《禮經》地位已被《禮記》取而代之了。此後,《儀禮》的地位更是每況愈下。

《禮記》與《儀禮》這種戲劇性的變化,其原因究竟何在?我想到的有三點。第一,《儀禮比較難讀。唐代的韓愈,當過國子博士、國子祭酒。但猶說:“餘嘗苦《儀禮》難讀。”則一般人可想而知。第二,從宋代開始,《儀禮》失去了科舉考試這根指揮棒。中國的讀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你考試什麼,我就學什麼;你不考試我就不學。這是很實際的事情,讀書人不會在這方面犯傻。第三《儀禮》和《禮記》的內容不同,因此影響了人們的取捨。《儀禮》17篇,偏偏都是一大堆繁瑣的禮節單,篇與篇之間又多雷同,其枯燥無味自不必說了。更嚴重的是,它脫離現代,脫離生活,近乎一堆僵硬的教條。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將其棄之如敝屣也就不足爲怪了。《禮記》則不然。《禮記》雖然也記載了一些禮之末節,但分量很小。它的內容是系統的講理論、講禮的原則和意義。譬如說,《中庸》上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統治者看到這句話會不喜上眉梢嗎?正是由於《禮記》爲封建統治者提供了極具彈性的禮治理論,而這種理論正好滿足了統治者“安上治民”的需要,所以贏得了歷代統治者的青睞,所以才產生了上述戲劇性的變化。清代學者焦循《禮記補疏序》說:“以餘論之,《周禮》、《儀禮》,一代之書也;《禮記》,萬世之書也。《記》之言曰:‘禮以時爲大。’此一言也,以蔽千萬世制禮之法可矣!”何謂“禮以時爲大”?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與時俱進。這句話精闢的道出了《禮記》日益走紅的根本原因。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而贏得這個美譽的最大功臣應是《禮記》。《三禮》之中,《周禮》原叫《周官》,是講中央政府的設官分職的,嚴格地講,和禮儀有點不搭界。/《儀禮》是講禮儀的。它一共講了15種人生禮儀,好是好,問題是它講的禮儀基本上已經變成了僵死的教條,後世很少與有人問津,時過境遷,已是明日黃花,可謂有歷史意義而無現實意義。在禮儀文明形成的長河中,唯有《禮記》與時俱進地陪伴着我們。

《禮記》是講究禮儀的百科全書。在中國書的海洋裏,最具有此種功能的書非《禮記》莫屬。平天下需要講究禮儀,治國需要講究禮儀,齊家需要講究禮儀,修身也需要講究禮儀。最高統治者需要講究禮儀,一般士大夫需要講究禮儀,普通百姓也需要講究禮儀。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都有你需要講究的禮儀。這些禮儀在其它書中你或者看不到,或者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而在《禮記》中你都可以看得到。比較而言,《禮記》最切近人們的生活,他離我們並不遙遠。

舉些例子來說吧:

從共產黨的十二大開始,“小康”、“小康社會”、“小康水平”、“小康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詞語不僅高頻率的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而且也深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裏。一部部落實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而“小康”一次的取義,便是癩子《禮記·禮運》。

我們看到土葬時所用的棺木前方寫一個大大的“奠”字,我們看到花圈中央也寫着大大的“奠”字,這是爲何?或曰:“這是表示祭祀亡靈的意思。”那麼爲什麼不乾脆寫一個“祭”字,讓人一看就明瞭呢?《禮記·檀弓下》說:“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孔穎達疏雲:“奠,爲始死至葬之時祭名。以其時無屍,奠置於地,故謂之奠也。”朱熹《儀禮經傳集解》雲:“自葬以前,皆謂之奠。其禮甚簡,改哀不能文。而於新死者亦未忍遽以鬼神之禮事之也。自虞以後,方謂之祭。”由此可知,葬前之祭,只能叫奠,不能叫祭。我們看到的棺木和花圈,都是在下葬前,所以只能寫“奠”。

如今的中國高校一般都有校訓。校訓的文字一般非常簡練簡潔,寓意深遠,耐人咀嚼。一般是8個字,多者16字,少者4字、2字。而很多大學的校訓都和儒家經典有關。其中,尤以與《禮記》者有關者爲多。

1、中山大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東南大學:止於至善。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湘潭大學:博學篤行,盛德日新。

“博學”、“篤行”,出自《中庸》,見上。《禮記·禮器》:“禮器是故大備。大備,盛德也。”《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 香港大學:明德格物。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又云:“致知在格物。”

4、 香港城市大學:敬業樂羣。

《禮記·學記》:“三年視敬業樂羣。”

校訓中有取於《禮記》者甚多,。我們知道,校訓是格言,是座右銘,它反映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價值取向、培養目標。它不僅鐫刻在學校最醒目的地方,以期達到警示作用,而且嵌印在每個學子的腦海之中,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而這麼多高校的校訓不約而同的選自《禮記》,這至少表明在中國教育界存在着這樣一種共識,《禮記》是一部充滿人文主義色彩的儒家經典,在塑造中國未來的棟樑的國民性的事業中大有用武之地。

當然,《禮記》中也有糟粕。例如《禮記·郊特性》說:“婦人,從人者也:幼從父兄,嫁從夫,夫死從子。”這就是所謂“三從”,束縛婦女的三道緊箍咒。再如《禮記·昏義》:“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這就是所謂“四德”,古代婦女砥礪自己的標準。

總而言之,《禮記》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在繼承這份文化遺產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古人的智慧滲透過千年的時間,爲我們的社會生活提供指引。

  《禮記》讀書筆記2

《禮記》是一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狀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着作,在歷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論語》,比肩於《孟子》,又遠超於《荀子》。這部書可謂是包羅萬象,它以禮樂爲核心,所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禮記》在唐代就被列爲“九經”之一,到宋代則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爲士者必讀之書,由此可見《禮記》這部書的重要價值。《禮記》與《儀禮》《周禮》合稱爲“三禮”,對中國文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各個時代的人都從中尋找思想資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反覆吟讀着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蘊含的那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實行的時代,天下爲天下人所共有。選舉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天下,人們之間講究信用,和睦相處。所以人們不只把自己的親人當親人,不只把自己的兒女當做兒女,這樣使老年人能夠安享天年,使壯年人有貢獻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無偶、年幼無父、年老無子和殘廢的人都能得到供養,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大同世界。”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爲公”的思想,主張爲了老百姓,建立一個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會。這段文字,並不會因年長日久而失去光澤,至今讀來,它仍發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表達了我們每個人對對美滿、公正的大同社會的強烈嚮往。

翻開我的筆記本,本子上摘錄的第一句話便是《禮記》這部書中的一段文字:“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這句話的原意是:“要廣博地學習,對學問要詳細地詢問,徹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別,要切實地力行。”我經常將《禮記》中的這句話作爲我的座右銘,並時常用這句話教導與勉勵我的孩子和我身邊的年青朋友。“博學之”即講學習首先要廣泛的獵取,培養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喪失了,爲學的慾望也將隨之而消亡,博學遂爲不可能之事。“博”還意味着博大和寬容。惟有博大和寬容,才能兼容幷包,使爲學具有世界眼光和開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進而“泛愛衆,而親仁”。因此博學乃能成爲爲學的第一階段。越過這一階段,爲學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審問”爲第二階段,有所不明就要追問到底,要對所學加以懷疑。問過以後還要透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仔細考察、分析,否則所學不能爲自己所用,是爲“慎思”。“明辯”爲第四階段。學是越辯越明的,不辯,則所謂“博學”就會魚龍混雜,真僞難辨,良莠不分。“篤行”是爲學的最後階段,就是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

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這句話時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學習,不僅僅要精通業務知識,還要廣泛學習其它方面的優秀書籍,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做一個“一專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時還要多與身邊的同事朋友溝通交流,學習他們先進的工作方法,對於工作生活中的難題要多向有經驗的老同志請教。此外,光學習理論和書本知識還不夠,還得多實踐、多鍛鍊,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在這部書中,我也瞭解到了古代的儒學家們對古代禮儀制度的一些認識,諸如禮的起源和禮的作用,古代人對冠禮、聘禮、祭禮等禮儀規範的解釋。能夠說,《禮記》的出現,標誌着中國禮教文化的成熟。這部書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中的禮儀禮節仍有很好的啓示和教育研究好處。當然《禮記》中的部分文字也內含全力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及頑固宣揚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們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進行對待。

總之,《禮記》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國學經典,就像一壺好茶,需要慢慢細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我將在書海里不斷徜徉,擷一縷淡淡的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