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以古詩句爲話題的作文800字示例

以古詩句爲話題的作文800字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5W 次

  【2017年全國課標II卷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以古詩句爲話題的作文800字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

③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須敢於正視,這纔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魯迅)

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maozedong)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名句化育後世。讀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以其中兩三句爲基礎確定立意,併合理引用,寫一篇文章。要求自選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滿分作文】

  篇一:悠悠文墨貫古今

《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文化亦然。充滿變數的時代中,如何護佑傳統文化之根?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方能使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變數之中,見微波而知暗涌,聞絃歌而知雅意,處晦而觀明,處靜而觀動,方爲智者之所爲,更是優秀文化得以傳承的必然選擇。具有優秀基因的文化,當在變化之中有所堅守,更有面向環境的創新求解。

自強不息,創新求解傳承傳統。

詩詞歌賦似一脈清流,滋潤現代人的心靈。近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的熱播,還人們蒼白的生活以斑斕的色彩。然而,有人或化身懷疑論患者,認爲所謂“文化熱”不過是刺激感官、吸引眼球;或成爲無厘頭病人,以看秀方式做臺下的“吃瓜羣衆”。人們或懷疑或戲謔,卻忘了正是熱播節目的創新求解,讓詩意悄然重新進駐人們的生活,讓悠悠文墨在熱議中得以傳承。

與時俱進,重新定義傳統文化。

有人痛批當下的“漢字危機”是對母語情感的淡化,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然而我們不可能限制一個民族盡情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是不近人情的因噎廢食。魏源雲:“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文明有機結合,才能使悠悠文墨“受光於天下”,從而傳播四方。《中國詩詞大會》的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以現代科技還原古典意境;“搖一搖”、新媒體互動,搭建傳播平臺供文化驅馳。以現代科技之土壤護佑傳統文化之根,方能養其端倪,植其苗芽。

重拾自信,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

價值觀的多元、外來文化的入侵,難免使國人迷惘於光怪陸離之中,忘了去擁抱傳統文化。然而正如李清照所言:“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秉持“民族文化乃一流”的信念,才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與其他文化握手言和。林風眠在水墨的清雅韻致中得到滋養,方能調和中西,打破畫種界限而真正融會貫通;潘天壽揮毫落筆強悍霸道,以最大力量表現傳統文化的優秀狀態,與各族文化平等交流。秉持一流文化之信念,讓悠悠文墨,貫穿古今。

自強不息、與時俱進、重拾自信,讓傳統文化被拖拽的踉蹌腳步恢復穩重,讓現代中國人不僅會敲擊鍵盤,也會揮毫潑墨;不僅有科學精神,也有人文理念。這是傳統文化的創新求解,更是民族的未雨綢繆。

  篇二:故鄉月明與他國月圓

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有兩句令人共鳴難忘的詩,那便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前半句是寫實,後半句則是寫心。何謂“寫心”?抒寫心中所思所想所好所惡。那麼問題來了:月怎麼會是“故鄉明”?他鄉就沒有明月?他鄉明月就晦暗不明?難道他鄉故鄉會是兩個月亮?

月亮當然只有一個,他鄉月與故鄉月也不可能有本質的不同。所以問題不出在月上,而出在望月的人上,出在望月的人的心情心緒上。故鄉的月亮之所以會獨明,換句成語說,這叫“愛屋及烏”,因愛故鄉這個“屋”,連帶偏愛了月亮這隻“烏”。這在心理學上叫“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它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品質的現象。在認知上,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

所以一旦主觀上認定“月是故鄉明”,愛屋及烏,很容易就演變成偏愛偏袒,而偏愛偏袒向前一步就是偏聽偏信。一個人的偏喜偏嗜似乎無關大局也無傷大雅,但如果這個人是一家之主呢?一族之長呢?一縣之宰呢?甚或是一國之君呢?那樣的話,這種偏執偏好就是不公的開始,腐敗的溫牀,混亂的淵藪,就是致命亡國的了。

和“月是故鄉明”這種什麼都是自己自家的好相反,則是“月亮是外國的圓”這種什麼都是別人別國的好,這兩個極端的看法做法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患病的根源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隻憑主觀臆斷,全無旁觀客觀。這種人這種事這種想法做法,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中是一一指出,辛辣嘲諷過的,可惜,病症的診斷不等於病患的根除。現今的中國,深患這兩種症候的還大有人在,要想弊絕風清,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那麼,怎麼走?魯迅在《論睜了眼看》中也開出了一劑良方:“必須敢於正視,這纔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這正視,我想,首先就是正視自己。不但正視己長,更應正視己短。《道德經》上說“自知者明”,就是此意。可是,自知何其難,總要找面鏡子照一照,以鑑妍媸,以別雅俗。唐太宗曾說:“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可也恰恰是這位視魏徵爲人鏡的李世民,在魏徵死後半年,就下令砸了魏徵的墓碑,毀了這塊明鏡。所以,當權力失去制約走向極端,再好的明鏡也未必有用武之力。這還是號稱千古明君的唐太宗,要是碰上《白雪公主》裏的魔鏡與王后,就更不知會鬧出什麼幺蛾子了。

其次則是正視他人。也包括正視他族他國,總之,我之外的一切古今中外的人、事、物、理。《道德經》說“知人者智”,不過,這種智慧也非易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大原則,可是何者爲精?何者爲粗?還是需要正視的這個人立得正,站得穩,端得平,看得清,分得明。所以魯迅再三強調“首先要這個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但不說別的,放眼天下,熙來攘往,又去哪裏尋找那位“不自私”的聖賢君子呢?

而且,我還發現:“故鄉月明”和“他國月圓”雖是兩種症候,患病的卻常常是同一個人。其可怪也歟?其實道理很簡單:自卑的人往往自傲,極度的自卑往往產生極度的自傲。反之亦然。這大概也是物極必反的又一證明吧!只不過,這種證明一點也不令人愉快。

行文至此,似乎也該開出一副療救的方子,可我不想開,藥醫不死,佛度有緣,再好的方子也救不下必死之症,作死之人。這麼說,好像又悲觀了,不夠正能量。那就算是負能量好了,負能量也是能量不是。況且易雲:一陰一陽謂之道。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讀《聖經》看《神曲》,一點也不喜歡耶氏父子的天堂,老覺得滿天都是神光太刺眼,滿空都是鳥人太單調。我天性厭惡厭倦動輒清一色,異口同聲,一致同意之類,因爲《論語》中孔子早就告誡“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全體的贊同與反對本身就不正常。所以,這篇哪怕打入荒腔走板,只要仍屬於不同的聲音,也認了!

  篇三:忽然,想起魯迅

忽然,想起魯迅。想起他並不高大但卻挺拔的身軀,想起他的清瘦,想起他總是嚴肅的臉、微蹙的眉,想起他幾乎不離手的煙,更想起他的文字。他的文字會讓你笑,也會讓你哭,他的文字讓你痛快,又讓你心虛……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沒有之一。喜歡他是因爲他的文字,更是因爲他的思想。

“要敢於正視,這纔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他如是說,亦如是做。國民劣性,他從不迴避,民族痼疾,他敢於直陳。於是我們會在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在遭遇挫敗爲求內心平衡時,也會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於是我們在看到一羣中國人圍觀俄國軍人屠殺自己同胞的影片那一幕會暗暗心驚,自己是不是也曾做過無聊的“看客”?而我們更是看到那個爲這些而痛心疾首、振臂高呼的先生,他夜不能寐,揮動筆桿,痛斥那個時代。他憤怒地把中國劃爲兩個時代,一個是“坐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先生該是怎樣的努力,卻又是怎樣的孤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神所在,他做到了。入江南水師學堂,想從實業報國;仙台求醫,欲療救病患;終棄醫從文,因爲他深深感到國人最需要醫治的是精神,是麻木與愚昧的靈魂。先生始終自強不息,努力不懈,終於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但國民卻似乎還是往昔的國民。

自強不息者僅少數,敢於正視者亦寥寥。從前如此,今天亦如此。這世界的多數是苟活者和庸人,他們無視問題,但求自保;他們迴避問題,粉飾太平;他們姑息問題,從中牟利。從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偌大的中國已難找到可以放心入口的食物了,“民以食爲天”在任何時代都是絕對真理,但今天我們不能去質疑我們吃進口裏的食物,否則我們將無物可食;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今日的中國,老人摔倒了,年輕人不敢扶,也“扶不起”;今日之中國,“看客”甚於以往,真麻木或者裝麻木早已司空見慣——

先生若在,是會繼續奮筆直陳、大聲疾呼,還是會無奈苦笑,嘆上一句“造化常常爲庸人設計”呢?

時間永是流逝,先生早已作古。我只是期待,並相信,真的猛士必將沿着先生開闢的道路,奮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