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二作文 > 二十四節氣申遺作文議論文示例

二十四節氣申遺作文議論文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二十四節氣申遺作文議論文

 【原題回放:】

二十四節氣申遺作文議論文

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2013年,我國啓動“二十四節氣”申遺工作。

老孟: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啊。

小酈:“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久違的詩意啊,挺美的。

小丁:都信息時代了,現在過日子誰還看二十四節氣?

材料二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關於“二十四節氣”,你怎麼看?寫一篇文章,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的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審題簡析:】

1.關於“二十四節氣”,你怎麼看?

關於“二十四節氣入圍非遺名錄”,你怎麼看?

兩個問題有些區別,前者地理,後者政治,那麼語文在哪裏呢?

起碼是語言,思維要清晰,態度要明晰。有點獨立思考和真知灼見,最好了。問題在於——

統而言之,老孟、小酈的話指向申遺工作,小丁的話指向生活現實,三人純屬閒聊,並無觀點的根本衝撞,甚至某種程度上是互相補充的。倒是他們每個人,我們都可以跟他好好“商榷”一下。民族自豪感爆棚的老孟、情懷滿溢唯美流淌的小酈、活在當下腳踩大地的小丁,哪一個不是“話題大王”?

若沉湎於抱殘守缺與推陳出新,糾纏於節氣價值與申遺意義,在二元之間彼此徘徊,寫作格局似乎嫌小,聚焦的點還嫌分散。

2.所以,愚以爲,完成本文,關鍵點在於找到靶子,針對話題的核心與本質,集中火力鞭辟入裏。那麼,那個點在哪裏呢?

同類事件似乎也不少,據說中國已有崑曲、京劇、中醫鍼灸等26項列名非遺。與它們相比,“二十四節氣”的個性和共性是什麼?作文材料存在“節氣”與“非遺”兩個維度,雖有聯繫,實爲兩靶。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黏合式的.就事論事、深度挖掘,還是以小見大、擴展拓展式的引子式寫作思維,有點費腦。

換言之,這道作文題,其實是站在了一個“作文命題趨向”的分水嶺和風口上。向前走、向後轉,是一閃念的事。

3.否定傾向擬題:

祖宗智慧解不開當下困局

花式秀遺產展露國人小智慧

節氣入非喚不回久違詩意

節氣申遺不必普大喜奔

文化事件的科學審視是審美錯位

止於情懷的節氣入非不必做溢美評價

紙上風景帶不來心潮澎湃

肯定傾向擬題:

節氣侷限性無礙遺產傳承心

過日子不是節氣入非的思考基點

非遺舞臺緬懷節氣無可厚非

瀕危是節氣申遺的出發點

4.完成此題,很大程度上,精力放在增強作品的“語文味”上。實在有些心累啊。

【優秀範文:】

  “節氣入非”非關農事

歷時三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人爲“智慧”登堂而歡欣,有人因其無補於“日子”而不屑。我認爲,節氣入非非關農事,是文化事件,不宜做科學考量。

誠如老孟所言,二十四節氣,帶有濃烈的先民氣息,確是“老祖宗的智慧”,在久遠的農耕時代,發揮着巨大作用。然雖曰中國,實乃黃河,與北溫帶、出苗率、複合肥等現代科學相比,其準確性自不可比。

二十四節氣當屬“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這一類別。“節氣入非”,其初衷及意義在拯救瀕危、保護文化,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國人欣喜可理解,興奮大可不必。過去的火焰,暖不熱今宵的寒意。

今天,談論農事是一件尷尬的事情,所謂二十四節氣,不過是這大尷尬之小切面而已。刀耕火種二熟三熟之農法,鐮钁杴鋤籃筐篩箕之農具,豆谷麥稻瓜筍蔬莨之農作物,或淘汰懸置,或止於入口。擁有話語權和表達力的人羣,對棲身土地伴隨節氣的人羣,說着蒼白無力的評語。其實,在節氣的流傳過程中,它不僅是農事術語,更關乎民俗,清明祭掃、冬至溫補,即可見一斑。

毋庸置疑,對氣溫、寒暑、冰雪、萌枯等物候學元素的關心,是重要的。竺可楨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兩次試圖建設全國物候數據網,卻先後被戰爭、wen革打斷。可以想見,古樸的二十四節氣之說,對於現代農業之發展是遠遠不夠的。

三年申遺路,崎嶇招魂心。但若止於列入名錄,則無非是來一次文化工程,多一個旅遊項目。若加順推,假以時日,太極八卦、五音六腑、七夕九州等陸續入非也未可知。若不細察,遺產入非,根在文化,念在瀕危,卻旨在錄名,效在消費。一場文化意淫,半尊坍圮雕像;曾經的主流信仰,如今的小衆念想。

小酈所謂“詩意”,不過是文字組合的美妙,頭腦畫面的魅惑,草長鶯飛谷雨小雪的詩意。原創化命名、物候性概括、絕句式表達,是想象力,而非切膚感,是乾癟城市精神對泥土的天然嚮往,精緻現代生活對粗糲的飢渴追尋。這種葉公好龍般的大話詩意,幾乎沒有多少真切滋味。當我們在北上廣和歸故鄉之間徘徊,在微商網購與體制內外糾纏,農業話語體系已經變得何其邊緣和微弱。

申遺成功,看似普大喜奔,實乃“他人的故事”,我們又拿着古人和農民的素材,到世界的屋頂上消費了一把,走下秀場,歸於沉寂。

節日入非,非關“過日子”,小丁誤將文化淆科學,無異於雞同鴨講。不能拿現代科學高度,對古代農業求全責備。以《現代生物學教程》標準審視《夢溪筆談》,自然啞然失笑處多矣。

文化的歸文化,科學的歸科學,用非遺給節氣燃一把精神暖火無可厚非,再多的奢望怕不現實,也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