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成功勵志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大綱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歷時三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人爲“智慧”登堂而歡欣,有人因其無補於“日子”而不屑。我認爲,節氣入非非關農事,是文化事件,不宜做科學考量。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的文化意義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11月30日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我們不妨先一起來溫習一下“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只有短短四句,28個字,卻凝聚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結晶,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一種高度概括和總結,而它現在能夠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既可以看做是現代人對古人智慧的一種肯定,同時也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二十四節氣”形成於中國黃河流域,以觀察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爲基準,作爲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的時間指南逐步爲全國各地所採用,並逐漸得到擴散和傳播,最終爲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爲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很顯然,這正是它能夠成功申遺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對於很多現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來說,對它的申遺成功卻可能有些不以爲然,認爲這是標準的“老黃曆”了,對現代人的生產、生活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儘管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人類對氣候、天氣的預測與利用的水平也越來越高,“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確實有所減弱,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儘管時間已經過去了數千年,但是“二十四節氣”在延續過程中所產生的“誤差”卻很小,現在的農田作物耕種基本上沒有脫離原來的節氣規律。所以在中國北方農村地區,很多農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現代節日,但是對於“二十四節氣”卻耳熟能詳,並且仍舊在根據它們在指導和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

“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顯然不限於農事耕作,而是已經全面滲透進我們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會按照“小雪醃菜,大雪醃肉”來準備自己的生活物資;比如清明吃青團、立秋吃西瓜的風俗依舊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時節,到底是應該吃餃子還是吃湯圓,南北方的網友幾乎每年都要“論戰”一番,彼此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也正是在這樣的“論戰”當中,繼承、傳播和弘揚了傳統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而網友對這種 “論戰”的參與熱情,顯然也正是“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仍舊深具影響力的證明。

“二十四節氣”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種結晶,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重視自然規律和生態保護,追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舊具有極強的現實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