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1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那在這一天,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著,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2

餈粑

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下元節這一天,有些地方有做餈粑等食俗。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裡蒸糯米飯,放進石臼裡,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餈粑”。

餈粑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筷子夾起來軟軟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吃麻餈粑最考驗人的性情,性急的人是吃不上的。剛出爐的麻餈粑很燙,一定要冷上幾分鐘,不然會燙傷嘴巴。

米果

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俗稱“五穀主生”(也稱“五穀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五穀主偶像”和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客家的下元節,十月十五是相傳為三界公誕辰,雖有敬祀,但不如上元節(元宵)和中元節(鬼節)熱鬧。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麻腐包子

閩西客家地區下元節也稱為“完冬節”。農村常做餈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人們吃麻腐包子,據說這是紀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貞氣節。麻腐包子象徵送寒衣的包袱。下元節這天,各家再忙都要抽時間點麻腐。麻腐的製做方法是將麻籽碾細,用水攪拌成糊狀,以籮過濾去皮,摻上黃米煎熬成稠糊狀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蘿蔔或洋芋、葫蘆為餡,蒸成麻腐包子或餃子,這種素食包子具有油香細軟的自然口味。

芋子包

十月十五下元節,農村常做芋子包。民間有句俗語,“吃上芋子包,包銀包金包發財”,說的就是芋子包。客家芋子包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餡料是芋子包最關鍵的因素,把香菇、魷魚、蔥花等放入鍋裡油炸,待香味四溢時舀起來,倒入切碎的菜料。菜料據主人飲食愛好不同而不同,較適合作餡料的有牛肉、豬肉、冬筍、萵筍、芹菜、蒜葉、大白菜等。菜料必須剁得碎碎的,炒熟之後倒入木薯粉調成的水。最後再把舀起來的魷魚等香料與菜料攪拌在一起,香噴噴的餡料做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