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有九年級語文課文《孔乙己》的教案範例嗎?

有九年級語文課文《孔乙己》的教案範例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教學目標】

有九年級語文課文《孔乙己》的教案範例嗎?

1、理解孔乙己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會意義。

2、學習小說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培養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小說主題。

【教學難點】

作品產生的年代和反映的社會現實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較大的時空差距。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大家知道,偷就是竊,竊就是偷。同學們說對不對?(生:對)但有人說:竊不能算偷,(生:這個人沒有讀過書)不,他讀過十幾年書;你們的衣服大概三五天就要換洗吧,但有的人一件衣服似乎穿了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生:這不可能,穿在身上不舒服)但魯迅筆下就有這樣一個人,他就是──—孔乙己。

二、簡介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18年冬天,發表於1919年4月的《新青年》雜誌,後來收入短篇小說集《吶喊》。在當時的文化教育領域,雖然在1906年就廢止了封建科舉制度,但封建復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魯迅先生針對現狀,寫了二十多年前的社會現實,啟發人們將其與當時現狀進行對照,懂得批判與取捨。

三、教學內容

1、分析孔乙己性格特徵:

⑴教師朗讀課文第九段:“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

問題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問題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⑵聽錄音1~8段,思考以上兩個問題。

⑶四人小組討論,明確:

問題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櫃、孩子、“我”。

問題二:

①語言被嘲笑(第4、6、8段)

從他的語言特徵看,滿口“之乎者也”,不分場合地使用難懂的文言詞語,甚至對著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論語》中的語句,表現了他的迂腐不堪與自命清高。

“竊書不能算偷”這句話,在事實面前,任徒然地換弄詞語,自欺欺人,可見人物的迂腐和愛面子。

②行為被嘲笑(第8段)

分茴香豆片段:“伸出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直起身來又看一看豆,自己搖頭說……”俯仰之間,一個卑微、善良的讀書人窮酸之態必露無遺。

③外貌衣著被嘲笑(第4段前3句)

長衫“又髒又破”,“髒”說明他的好喝懶做,“破”反映他的窮苦困頓。鬍子“花白”與上一句“皺紋”共顯其老;“亂蓬蓬”與下一句長衫的“破”都示其貧;“夾些傷痕”則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竊而捱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4、6段)

分角色朗讀第6段中的對話。

其中“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句,“新”說明剛捱打不久,“又”說明捱打不止一次,即偷竊行為不止一次了。

如果說因偷竊捱打留下的傷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臉上,那麼未中秀才、未進舉人的傷痕,一直印在他的心裡。然而他心中的傷痕更是人們樂於取笑的:“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

⑷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明確:

迂腐(茴字的四種寫法,滿口之乎者也)

愛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長衫,偷書卻不承認)

善良、天真(教“我”寫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從不拖欠酒錢)

⑸綜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成理皆可。最後提供一些經典的觀點作為參考:

魯迅──孔乙己是一個遭社會涼薄的苦人。

葉聖陶──潦倒、不幸的讀書人。

李歐梵(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歷史轉折時期,落後於時代的,固守著過去價值觀的被侮辱、被損害的讀書人。

劉再復(美學家)──貧賤而悲慘的“多餘人”,失去人的尊嚴與資格、被社會所恥的下層知識分子。

錢理群(北大教授,魯迅研究專家)──值得同情與焦慮的,有著悲劇性、荒謬性地位和命運的知識分子。

2、分析社會根源:

⑴齊讀全文最後一段:“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問:孔乙己究竟死了沒有?

(速讀全文,從文中找出有說服力的證據。)

⑵四人小組討論。

結論:孔乙己一定已經死了。

⑶陳列理由。

①前後兩次外貌描寫的對比變化(第4、11段)

首次出場末次出場

身材高大盤著兩腿,下墊蒲包

青白臉色臉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長衫穿一件破夾襖

分析:從發展的趨勢看,孔乙己的處境每況愈下,不久便會死去。

②當時天氣狀況與孔乙己的穿著(第11段第一句)

分析:“……將近初冬,我整天的靠著火,也須穿上棉襖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棉襖,看來難以熬過這個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辯”的不同:(第4、6、11段)

一辯二辯三辯第4段第6段第11段睜大眼睛說,爭辯不屑置辯頹唐,不十分分辨,好像懇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談行為都旨在維護一個讀書人的體面,儘管事實上早已受盡侮辱嘲弄,斯文掃地,卻從不肯放下面子,丟棄自尊;所以明知別人是逗樂取笑,也全力與之爭辯,或擺出超然的姿態,來表明自己比短衣幫高出一籌。可最後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懇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盡了,距死期也不遠了。

④“排”與“摸”:

“排”是指一個接一個按著次序擺,這裡形象地寫出了他擺闊、炫耀的心態。而“摸”出四文大錢,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別人都好”,欠酒錢,“不出一月,定然還清”(第5段),而十九個錢一直未還,一定已經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懶做”(第5段),“好喝”即嗜酒,甚至甘願忍受眾人的嘲笑,仍然經常來酒店喝酒,他不再來喝酒,想來已不在人世了。

⑷同桌討論:種種跡象都證明孔乙己已經死去了,那麼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明確:

直接原因──偷竊捱打,困頓而死

制度因素──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社會因素──民眾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懶做、偷竊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眾的“冷漠麻木”正是他們用傳統等級觀念來衡量他人(試想丁舉人滿口之乎者也,只會使人肅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懶做也是因為他懷抱舊式知識分子的價值觀,縱然未能通過科舉一展才華,但也決不可與芸芸眾生為伍。

歸根結低,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封建的社會制度。

三、拓展練習

看影片《范進中舉》選段,盡一步體會封建科舉制度對人造成的毒害。

【板書設計】

孔 偷竊捱打

魯 科舉毒害

乙死?──死。 封建社會制度

迅 好喝懶做 (悲劇的製造者)

民眾麻木

【設計說明】

《孔乙己》是一篇傳統經典小說。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的鮮明特點,對學生把握小說結構、分析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有很大幫助。教法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品讀,以研讀探究為主。安排三課時(後兩節連堂為佳)。

【教學目標】

1、通過填寫履歷表的方式,整體把握孔乙己這個人物的特點。(第一課時)

2、從文字切入,分析作者通過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二三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魯迅先生曾對他的朋友說,自己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的是孔乙己。

阿Q、祥林嫂、閏土、狂人……如此眾多的經典形象,為什麼魯迅會對孔乙己情有獨鍾呢?他是以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苦命人的形象的呢?認真閱讀課文之後,你們會得到滿意的答案。

2、整體把握:

⑴從填寫履歷表入手,總體把握人物特徵。

孔乙己履歷表:

姓名籍貫年齡出生年月學歷身體狀況特長工作單位家庭成員主要社會關係工作生活經歷主要工作成就主要優點主要缺點總體評價

為了讓大家順利完成這項工作,教師可先就下面幾個問題做一點說明:

“社會關係”指小說中與孔乙己發生聯絡的人物。“生活經歷”指小說中孔乙己做過的事;表達要準確清楚,可以使用課文中的語言,也可以自己概括。要注意把課文中有關孔乙己的資訊都羅列出來。

⑵孔乙己幾乎是在眾人的嘲笑中度過一生的`,可以通過分析文中不同的笑,揭示人們的冷漠麻木和社會對不幸者的冷酷。(以樂寫悲,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卻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從笑聲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看到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也是人性的。)

⑶從作者寫孔乙己的手入手,看孔乙己命運的變化。

對孔乙己雙手的描寫,貫穿著小說的全過程。孔乙己這樣一雙能寫一筆好字的手,其功夫的最後顯現,竟是在一箇中了舉人的“讀書人”面前寫認罪書;孔乙己那雙本應具有謀生本領的手,最終成了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孔乙己的手”是一條非常鮮明的富有吸引力的閱讀線索,它可以串起人物和情節,串起敘述和描寫,串起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小說的思想內涵。

⑷從孔乙己臉色的變化入手,品讀這些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突出小說的主題思想起到的重要作用。

3、重點、難點突破:

⑴孔乙己姓甚名誰?為什麼一個讀書人沒有名字?

⑵孔乙己為何不願脫下那件又髒又破的長衫?最後出場時“穿一件破夾襖”,長衫哪兒去了?

⑶“竊書不能算偷……”僅僅是孔乙己的狡辯之詞嗎?

⑷如何理解文末“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一句話中的矛盾?

⑸“我”是魯迅嗎?這一人物在小說中有何作用?

可以從中選擇兩個作為突破點,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

四、拓展延伸

在網上搜索,我們可以輕易找到許多類似《大話西遊》性質的現代版《孔乙己》,組織學生對這種隨意改編名著以達到搞笑目的的做法進行討論,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