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解說詞 > 試論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寫作藝術論文大綱

試論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寫作藝術論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一部完整的電視專題片包含著聲音、畫面、字幕等多重元素,電視解說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種特殊的螢幕文體,它與畫面語言相融合,形成一種反映社會、傳遞資訊、表達思想感情的獨特語言形態。當電視畫面語言所構成的視覺形象難以表達或不便於表達其思想感情時,這種有聲語言幫助觀眾加深對其內容的理解,並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試論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寫作藝術論文

既然電視解說詞本身就是電視專題中眾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電視專題看成一個綜合體,那麼電視解說詞就是整體中的一個區域性。電視解說詞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它的非獨立性,所以在電視專題中電視解說詞要根據主題的需要,和畫面、音樂、字幕、同期聲、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傳達節目的資訊,表達節目的思想。

  一、 電視解說的非獨立性

電視解說詞不能獨立地完成對事件的全面報道,也不能獨立塑造電視藝術形象,它必須和電視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畫面一道配合起來,才能最終完成對事件的全面報道,對形象的整體塑造。解說詞自身不獨立承擔這些任務,因此,電視解說詞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獨立成章,這就是電視解說的非獨立性。

毫無疑問,電視解說的主要形式母體依然是文學寫作,電視解說創作的一些技巧方法,大多是從文學寫作中借鑑或演化過來的,其中包涵了極其濃厚的文學色彩和文學基因。這誰也無法否認。

牐牭電視解說詞的創作是在服務於電視整體創作的環境下進行的,在這裡它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文學寫作,衡量它的標準不再是文學標準,而是電視標準,就如同音樂、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一樣,一旦被置於電視藝術的環境之下,就成了為電視服務的元素,具有了非獨立性。

電視解說詞非獨立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大多數時候,它必須“為看而寫”。由於電視媒體最大的個性是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因此在解說詞創作的時候就要時時考慮到電視畫面的形象、狀態和特點以及節目要傳達的資訊,要表達的思想。

犜詿蠖嗍電視專題中,解說詞往往斷斷續續分佈在畫面、同期聲、人物採訪、音樂之間,呈一種鑲嵌式或點睛式的形態,如果把解說詞單獨拿出來看,往往會讓人覺得有前後不連貫,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說詞不等同於一般文章,流暢不是它追求的目標,只有和其它電視元素結合在一起,才能突顯出其存在意義。

舉例來說,在電視專題解說中,指示代詞如“這,這裡”有較大使用量。因為解說是與畫面聲音相配合的,這些指示代詞,使解說向畫面靠攏,不必具體地描述畫面。例如“這位軍人是她的丈夫(畫面:一位身著軍服男人的中景)”;“一直以來,這裡的曾是一片清澈的水塘(畫面:一片乾涸的塘底)”;“(同期聲:一段阿金的採訪之後)這大約就是阿金不願離開這裡的原因吧。”。所有的解說第一目的是為畫面、聲音服務,不論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說詞的三字要訣是:跟、貼、讓。即:跟主題、貼畫面、讓給其他手段去表現。在電視專題《沙之魅》中,有一段是各國沙雕藝術家各展所能做沙雕的一組鏡頭,解說撰寫道:

能用的都用上了,就是沒有美院雕塑系裡用的傢伙。

這位就象棉花地裡打農藥的。

這位在挖土豆。

這位在理髮。

這位象是掏耳朵。

僅看這一段解說,難以瞭解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但是配上畫面,就生動地顯現出當時藝術家們工作時的狀態,並且由於恰當的解說,體現出一種恢諧幽默的效果,這與整部片子的風格是完全吻合的。在這裡,解說不獨立存在,而是與電視中各元素各手段貼合,渾然天成地完成電視展現。

  二、 電視專題解說詞的語言特點

電視專題解說詞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文字創作。但是這種文字創作與常態不同,電視專題解說詞最終是通過播音員配音,以聲音元素方式傳播到受眾耳中。因此,解說詞創作是以文字為基礎,以電視專題主題為脈絡,以電視其它元素為依附,通過創作人思維組織,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文體。這種文體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各種文體有著很大的不同,有著自身的特點。

解說詞始終以“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為最終的發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來自創作者對生活深層體驗和感悟,它應當是有內蘊、能夠傳遞資訊的,而不是花哨的詞句堆砌。電視是新興大眾媒體,其短處是稍縱即逝,沒有重複視聽的餘地。前蘇聯傑出宣傳學家曾有一段精闢論述,“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工作特點是他們所寫的短評、隨筆和文稿是不被人反覆閱讀的,而是被觀眾稍縱即逝地收聽和一覽而過地收看。對於閱讀和接收絕不是常常把同樣一個意思同樣有效地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對於接收和閱讀的東西,需要採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所以,當一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寫作文稿時,一定應該念起來試聽一下,看他寫的稿子念起來怎麼樣。” 美國廣播新聞研究者馬克霍爾說:“當你寫新聞報道時,要記住你是在為一個處於半收聽狀態中的,具有九歲孩子那樣程度的聽眾而寫的。”同樣的,對於電視專題解說來說,首先要讓觀眾容易聽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奧拗口的稿子,觀眾會聽起來費勁而放棄理解其中含義甚至放棄收看整部片子,那麼結果必然是失去傳播意義。因此,電視解說寫作者在寫完一篇稿子之後,至少要念起來試聽一下,其目的在於檢驗稿件和語言文字必須口語化,總體要求是念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看起來醒目,明白流暢一看就明白。

解說詞的語言力量不在華麗而在樸實。寫一篇電視解說詞寫一篇小說或者散文完全不一樣,那種天馬行空的文章難以成為真正的解說,所謂洋洋灑灑之所致的性情中人的文彩,是要遭到無情的否定。因為電視永遠是以畫面為主的,所有的文字都應當為畫面服務。形容詞在這個時候應該避退三舍,因為沒有形容詞能夠形容得過正在展示的畫面。當畫面清晰顯示了蔚藍的天、碧藍的海,對於觀眾來說已經有了完全直觀的印象,解說詞在此時如若再形容一番,除了重複資訊之外,還是一種畫蛇添足的累贅。

解說詞可以是一些優美的語言,但決不等同於華麗詞藻的堆砌。如電視藝術片《六齡童》有一組六齡童和他的學生們划著船在水鄉的河網裡趕水路的鏡頭,解說詞是這樣處理的:“多少年來,紹興大班的戲船就是這樣穿梭在水鄉密密的河道里。鑼鼓聲貼著河面流向四鄉八村,敲著每家每戶的門窗。唱戲的人在水上化妝,看戲的人在水上趕路。許許多多的水鄉孩子就這樣成了痴心的`戲迷”。這段解說交待了水鄉戲的特點,也為六齡童接下來的學戲自述作了準備。如若這一段是描寫六齡童和學生們在戲船上的心情、描寫水鄉的風光,那麼事實上是重複畫面上已告訴觀眾的東西,資訊量也就不足。觀眾在看到畫面的同時,實際上很想了解畫面背後的東西。因此,解說應當說觀眾所想知、觀眾所想要。電視解說究竟要不要修飾性的語言?答案是肯定的。問題是其修飾對一部片子到底起了什麼作用?把大量形容詞放在已經很說明問題的畫面裡,除了把觀眾的視點攪亂、思路攪亂,恐怕難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樸實的語言不代表枯燥無味,在能駕馭它們的人的手裡,它一樣能表達深遂的思想內涵。有人總覺得不能用華美的語言就不能顯示出自己的文學功底,其實一個人的才華和個性只要有創作環境,是不會輕易丟失的。

電視專題解說詞必須具有準確性。一篇優秀的解說詞,除了應當很好地表達主題、傳遞資訊外,更需要真實可信,這就需要有鮮明的準確性。專題片不是電視劇,劇情由人編,對白由人寫,觀眾不但不以為意,如果編得好,觀眾還會喝一聲彩。電視專題片與電視紀錄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說”,認為“電視專題片”就是紀錄片,它們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一種節目形態的兩種不同稱謂。無論如何,“電視專題片或紀錄片都取材於真實的現實生活,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為拍攝的物件和表現內容,都以“真實性”作為創作的生命,都需運用紀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是電視專題的基礎,解說詞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在寫作時應具有準確性。解說不準確不真實就沒有生命力和說服力,就會失信於觀眾。

解說詞要想具有準確性,創作時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據,聽之可信。當然,這種準確性,並不排除運用文學的手段和修辭方式,諸如比喻、象徵、對比、誇張、雙關等藝術手法,但在具體運用時,也應以生活真實為依據,避免華而不實過分誇張。電視專題片《雷峰塔的記憶》在敘述雷峰塔倒塌時,解說詞表現得十分精到、準確。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點,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樓,紅學家俞平伯看到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倒塌。[“是日中午,塔頂已傾其一小部份,棲鳥悉飛散,當其崩圯時,我們從湖樓遙望,惟見黃煙直上。”](俞平伯語)

一座在江南煙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

在這裡,解說詞對雷峰塔倒塌的時間、見證人觀望地點及見證人當時語錄的引用都十分準確,從片子主題來說,雷峰塔何時倒塌如何倒塌並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實準確的介紹卻是必不可少的。

  三、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作用

電視專題解說詞一直是依附於電視畫面而存在,雖然是從屬地位,但並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電視專題必然需要解說詞的片配合才稱之為完整,沒有解說,完全依靠畫面和其它聲音元素組合的專題在傳播時會遇到障礙,在資訊缺失的情況下,受眾在理解上就會發生困難。同時,解說詞不僅僅是傳遞必要資訊,貫穿片子邏輯線索,還應當起到深化內涵、昇華主題的作用。一篇好的電視解說詞,除了完成其介紹、資訊補充、聯結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片子的主題、內蘊進行提煉和引申,成為作者與受眾溝通的心靈渠道。

首先,電視解說詞的引申作用。引申就是解說詞從電視畫面的具體內容之中,開掘、提煉、引申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專題片《透亮的世界》中,一組鏡頭是社會實踐課,在盲校老師的引導下,盲孩子們學習用盲杖在城市車流中穿馬路、避讓障礙物。解說寫道: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走向這個社會。有點磕袢是正常的,他們必須學會適應這個社會,學會獨立地與這個社會打交道,因為,畢竟有一天他們會長大,前面的路終究是要自己來走。這段解說不僅僅是述說盲孩子學習獨立使用盲杖行走,而更引申出盲孩子們未來的路是艱難的,但又是必須獨自勇敢面對。其背後蘊含著對盲孩子的鼓勵和期待,正是這種引申,賦予畫面更多層次、更意味深長的意義。

其次,電視解說詞的昇華作用。在電視專題片中,形象思維常常附著在畫面上,抽象思維往往寄寓在解說詞裡。因而,作品的理性表現和思想意念,主要靠解說詞去完成。這些解說詞本身,就是畫面語言的思想昇華。

《沙之魅》的結尾的畫面,是漸漸拉遠的海灘,浪捲來又走,沖刷著金色的沙灘。解說這樣寫:

這些神工鬼斧的沙雕很快就會從朱家尖的海灘上消失了

他們無一例外地仰望著天空,在那裡,有不滅的沙的靈魂在等待來年的好日子。

那時還會有藝術家把他們聚在一起,讓所有的人團結起來為一個美好家園,玩一個大大的美麗的沙雕。

然後海還會把他們收回自己的懷抱。

在這裡,人與沙、沙與海、自然和人類還有人們自己,一切由於解說詞的提升,形成了一個圓滿而和諧的境界。海還是那個海,沙還是那些沙,但解說賦予它們以靈魂,主題因此而得到昇華,意蘊因此而更深遠,這就是解說的魅力。

當然,電視專題解說詞的作用,絕不只是以上幾種,瞭解解說詞更多更深層次的作用,並更好地運用它,利用它更好地為電視服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