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四年級作文 > 【精品】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4篇

【精品】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4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8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敍方式。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精品】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4篇

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 篇1

毓文橋,位於洲嶺鄉洲邊村,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全長23米,寬4米,單跨7.6米,系石拱木廊橋。拱卷青石築砌,呈半月狀,橫跨兩山之中。

建廊屋七間,三層樓閣式,屋面重檐懸山式,屋脊有葫蘆頂,四翼角高翹,造型別致。1986年村民自籌資金重修。1994年列為泰順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三層樓閣,二樓為文昌閣,系石拱木廊橋。拱卷青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鬆、溪水融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

在泰順的所有廊橋中,毓文橋最為精雕細琢。此橋為清朝道光年間所建,呈半月狀橫跨山谷之間,廊屋七間,閣樓三層,勾心鬥角,屋檐上嵌葫蘆頂,是謂別具匠心。我遠眺毓文橋,燈火通明,一盞盞燈籠掛在毓文橋上,顯得格外的美麗,毓文橋是一座三層樓格式,樓屋7間;毓文橋的裏面呢?有7間房子,一排排座椅,二樓,有一張桌子,四張椅子圍着它,古時候人們就在這裏談笑、喝茶。

毓文橋的下面格外的美麗,石頭光溜溜,小草綠油油,花兒綻開了臉,清澈見底的溪流在燈籠的照應下顯得火紅,叮叮咚咚的流向遠方……

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 篇2

你知道20年後的橋是什麼樣的嗎?有可能是充氣橋、有可能是水橋、有可能是……

讓我們一起穿過時空隧道,來到20年後。

我來到了河邊玩耍,看到對面有許多漂亮的鮮花,好想過河去看看,可是左看看又看看都沒有橋,怎麼辦呢?

這時,我才看到河堤上有一個小屋,我走過去,正準備伸手敲門。突然,門開了,屋子裏面沒有一個人,但是卻有聲音,我豎起耳朵仔細聽,“要過河,請拿下牆上的一個黑色的手提包,上面有使用説明,過河以後把手提包放到河對面的小屋裏。”

我拿下手提包,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個充氣橋。走到河邊,把充氣橋一抖,橋立刻充滿了氣,穩穩地坐在了河面上。我看了看這座橋,擔心會不會走上去不穩,會不會掉到河裏面……

我抬起一隻腳踩了踩,很平,又抬起了另一隻腳也放到了橋上,站在上面就像是站在平地上一樣,沒有鬆軟的感覺,這下我可放心了。

過了河,按照説明書上的要求,把橋收了起來。河的對岸也有一座小房子,我把黑色的手提包放到小屋裏。

啊!這橋太好了,讓過往的人們很放便,而且不影響河堤的美觀!

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 篇3

未來20年來我是一名工程設計師,我將設計了一座小車橋,想知道這座橋是怎樣做的,就看下面吧。

它是用一新發明出來的.鋼片和一種用塑料蓋子製成的,總長1000米,有10輛小車(小型號)無論發大洪水時,火山爆發,融漿流出來時,也都還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裏;速度就可以説非常刺激了,就像玩過山車一樣,一會兒轉彎,一會兒一個俯衝可能會弄得你驚心動魄,害怕地把眼睛閉上了……

幾得有一次,我坐上了“小車橋”去找天文學家楊記博士去聊天,我做上“小車”,先用拼音打字法輸入我要去的地方(天文氣象研究所),然後按一個紅色的鈕,寫着一個詞語“出發”,“小車”就真想過山車似的速度,把我帶到了天文氣象研究所;我走了進去,穿過大廳,來到了風雨走廊,我走着走着,看見了楊博士,剛好又是她休息的時間,我們就找了一個安靜的地方坐了下來,就開始聊起天來。

過了一會兒,時間到了,我跟楊博士説了聲再見,就又做上“小車橋”,回到自己的公司的辦公室去了。

這就是未來的我想發明的“小車橋”,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實現我的夢想的。

四年級橋的作文300字 篇4

未來的橋是什麼模樣?有多長?有多寬?如果我是橋樑設計師的話,那……

未來的橋是用金鋼銀鐵製成的,一億頭非洲大象踩上去都不會塌,不會壞。這種橋沒有橋墩,只有兩根柱子支撐着。每根柱子下面都會有幾個十分耐用的輪子。這種輪子可以根據場地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果要是遇到了下雨天,輪子就變成防滑的輪子……有了這種輪子,橋就可以隨時移動地方。

這種橋還很美觀。橋身兩側有精美的木雕。有的刻着深山老林;有的刻着龍和鳳;有的刻着雙龍戲珠,還插着各種顏色的彩旗,迎風飄揚。

這種橋有跑步機上的那種傳送帶,只要人一上去,一下子就過橋了。如果有人快要掉到水裏,橋就會伸出一張比人還大的手,把人救上來。這樣的橋還可以變成雙層的,以便使一些有急事的人能先過橋,所以第二層叫做“急務層”。“急務層”有機器人看管着,這種機器人能在一秒鐘內判斷出想過急務層的人是否有急事,如果沒有急事,那機器人會把這個人推回正常的第一層!

這種未來的橋多方便啊!讓我們好好學習,讓這種橋早日發明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