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不食人間煙火的典故

不食人間煙火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57W 次

原作“不吃煙火食”,道教謂神仙或修道的人不吃熟食,以示脱離塵世。源自《宋史·趙自然傳》:“大中祥符中,又有鄭榮者,本禁軍,戍壁州還,夜遇神人謂曰:‘汝有道氣,勿火食。’因授以醫術救人。七年,賜名自清,度為道士,居上清宮。”

不食人間煙火的典故

趙自然,本名王九。13歲時得了重病,父親把他帶到青華觀,許願讓他做道士。後來,王九夢見一個體貌魁偉、鬢髮斑白的`人,自稱姓陰,把自己帶到高山上,對他説:“你有道氣,我教給你不吃五穀的方法。”那個人拿出青青的柏樹枝叫他吃。王九醒來後,不再吃五穀,神清氣爽,每當聞到煮熟的飯食就噁心嘔吐,他只吃生果、飲清泉。宋太宗召見他,親自問候,賜予道士服,並替他改名為趙自然。

宋時文人常以“不吃煙火食”借指詩文立意高超,不同凡俗。黃庭堅《跋東坡樂府》:“東坡道人在黃州時作,語意高妙,似非吃煙火食人語,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坡讀其詩,歎息雲:‘此不是吃煙火食人道底言語。’”徐鹿卿《減字木蘭花》:“狂吟江浦,不食人間煙火語;韋曲名家,也試河陽一縣花。”反之,評詩文立意凡庸,則雲“煙火氣多”。《南唐書·孫魴傳》:“此非有風雅制度,但得人間煙火氣多爾。”

逮至明清,所謂“不食煙火”漸漸有了孤芳自賞、不近人情的意思。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我看你每每寧神養性,不食煙火,雖然有些道理,但這上面事蹟,你何能曉得,卻要觀看?”

現在一般用作“不食人間煙火”,已完全是貶義,指缺乏常識、不通世故;有時也用以譏諷人自命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