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錦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16W 次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集錦15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目標:

1.觀察並快速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提高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

2.體驗對壘遊戲的快樂。

準備:

1.廢舊紙筒(也可用PVC圓管替代)若干個,紙筒高約30釐米、直徑約6釐米,外面分別包上紅紙和金紙。

2.正方體積木24塊,邊長為3.5~4釐米,其大小要恰好能放到紙筒內使之豎立。每個正方體積木的六個面貼上相同顏色的紙。

玩法:

1.幼兒三人結伴遊戲,遊戲前先協商,一名幼兒做裁判員,兩名幼兒做對壘賽手。裁判員取一紅色紙筒,將各色正方體積木放置在桌子中央。兩名賽手各取一個金色紙筒,準備遊戲。

2.遊戲開始,裁判員先報出一個數字(比如“4”,根據紙筒高度,筒內最多放不超過8塊的積木,所以所報數字要控制在8以內),然後取相應數量的積木(顏色可任選)投入紅色紙筒內。

3.裁判員在桌子上搖動已放入積木的紅色紙筒,使積木在紙筒內堆疊成柱,接着輕輕提起紙筒,呈現堆疊的彩色積木柱。兩名幼兒迅速記憶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稍後,裁判員重新用紅色紙筒套住這個彩色積木柱(見圖1)。

4.裁判員發出“開始”口令,兩位賽手根據自己的記憶,按裁判員堆疊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迅速在各自的金色紙筒內有序放置積木,然後三人各自同時在桌子上輕輕搖動紙筒。

5.三人同時提起紙筒,看看兩位賽手各自的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是否與紅色紙筒內的一致(見圖2、圖3)。

規則:

1.遊戲也可有多名幼兒同時參與,紅色紙筒內的積木既可由裁判員放入,也可由賽手放入,以增加趣味性和挑戰性。

2.金色紙筒內的積木數量及其顏色序列與紅色紙筒內的相同者為勝,否則為輸。

3.提紙筒時要注意控制手腕的力量,注意不要讓紙筒碰倒彩色積木柱,若積木倒塌則重新遊戲。

4.該遊戲也可變換花樣,比如,在積木的六個面貼上不同的幾何圖形、數字,讓幼兒玩“圖形記憶”“數字記憶”等遊戲(見圖4)。

評析:

“搖搖筒”遊戲設計的亮點有二:一是取材簡便,教師巧妙利用了紙筒封閉的特點,讓幼兒觀察和記憶正方體積木的數量及其顏色序列,從而訓練了幼兒的有意記憶能力。二是玩法和規則獨特,遊戲既可以雙人對壘,也可以多人蔘與。遊戲中,幼兒需自主商議分配角色。本遊戲雖然以發展幼兒有意記憶為主要目的,但在遊戲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幼兒之間的積極互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認知目標:在遊戲中感知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徵;能力目標:能夠根據圖形特徵特徵辨別圖形大小、形狀、顏色;情感目標:樂於跟隨指令,體驗遊戲的快樂。

重點難點

重點:在遊戲中初步認識圓形、正方形、三角形;難點:能根據圖形特徵來辨別圖形類型。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魔法棒、仙女裙、平地山洞(三角形-三個紅黃綠、大小不同)(正方形-三個紅黃綠、大小不同)(圓形-紅黃綠、大小不同)

空間準備:户外空曠場地

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在現實生活中接觸過圓形、正方形、三角形

活動過程

一、通過“小兔找山洞”情景,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森林中的兔媽媽,草地上長滿了嫩嫩的青草,現在,我要拿起我的魔法棒,要把所有小朋友變成兔寶寶(依次點幾個小朋友),好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我的兔寶寶了,現在兔媽媽帶上我們所有的兔寶寶們去草地上了。

二、通過“認識山洞”引導幼兒認識山洞的形狀,觀察三角形、圓形的特徵

“哇,這邊草地上的青草嫩嫩的,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青草香香的,都吃到我們肚子裏去了,對不對,今天媽媽發現山上有好多山洞。

提問:

1.你們看這裏的山洞一樣嗎?(不一樣)

2.它們有什麼不一樣?(顏色-紅色、黃色、綠色;形狀-圓形、三角形、圓形;大小),剛剛説這裏有三角形的山洞,我們看能不能進去,找一個三角形山洞進去喲。

3.大家看看我們進的三角形山洞有什麼不一樣呢?(大小;顏色-紅色、黃色、綠色)

4.大家仔細看看這裏的哪個三角形山洞最大,看誰能和兔媽媽一樣站在最大的三角形的邊邊上,邊?(直),幾條邊?(三條),幾個角?(三個)

“可真有趣,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你們剛剛説有圓形的山洞,我們去找找圓形的山洞吧”

提問:1.圓形的和什麼很像呢?(太陽、呼啦圈)三、通過“找安全的山洞”,進一步感知圖形特徵

“原來圓形跟我們生活中很多東西都很像,你們可真棒,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豎起耳朵仔細聽,哎呀哎呀,我聽見大灰狼的聲音,別害怕,兔媽媽會保護你們只要你們問媽媽(找什麼山洞最安全)-正方形的山洞最安全,(兔媽媽躲哪裏呢)這個離我最近,我們快躲起來吧,豎起耳朵聽一聽,大灰狼一點都沒發現我們,我們躲得又靜又快,大灰狼走了”

提問:1.我們躲的正方形山洞一樣嗎?(顏色、大小)

2.什麼是一樣的?(形狀)

3.找綠色正方形山洞(站邊邊,用腳尖對正方形的邊邊;正方形有幾條邊?

(4條);有幾個角呢?(4個);剛剛我們數了三角形山洞有幾個角?(三個);那哪個山洞的角多?(正方形);多了幾個角(一個);

“兔寶寶們可真會動腦筋啊,走吧,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豎起耳朵仔細聽,哎呀哎呀,我聽見大灰狼腳步聲了,快來問媽媽(找什麼山洞最安全)-紅色的山洞最安全,兔媽媽躲哪裏,躲這裏,大家快躲好,兔媽媽聽聽-大灰狼的腳步聲越來越遠了,一點都沒發現我們,大灰狼走啦。

提問:

1.看看我們躲的紅色山洞有什麼不一樣(形狀)

2.什麼是一樣的?(顏色)

“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豎起耳朵仔細聽,大灰狼沒來,大灰狼沒來,你們慢慢吃啊,我在幫你們聽聽,這回來了只好大好大的大灰狼,快來問媽媽(找什麼山洞最安全)-黃色圓形的山洞最安全,兔媽媽躲哪裏,躲這裏,擠一擠,我再聽聽,大灰狼走啦,媽媽問你們。

提問:

1.剛剛你們為什麼不躲這個山洞呢?

“寶寶們真聰明,難怪大灰狼抓不到我們,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我們一起豎起耳朵仔細聽,哎呀哎呀,這回來了只好餓好餓的大灰狼,快來問媽媽(找什麼山洞最安全)-三條邊的山洞最安全,兔媽媽躲哪裏,躲這裏,大家快躲好,兔媽媽再豎起耳朵再聽聽-大灰狼的腳步聲越來越遠了,一點都沒發現我們,大灰狼走啦。”

提問:

1.剛剛你們找的什麼山洞?(三角形)

2.剛剛為什麼是找三角形的山洞呢?(三條邊、三個角)

“我們去吃嫩青草吧,小白兔,跳跳跳,跳到草地上,吃吃嫩青草-昂昂昂~我們一起豎起耳朵仔細聽,哎呀哎呀,這回來了只腳步聲音好重的大灰狼,快來問媽媽(找什麼山洞最安全)-沒有角的山洞最安全,兔媽媽躲哪裏,躲這裏,大家快躲好,兔媽媽再豎起耳朵再聽聽-大灰狼的腳步聲越來越遠了,一點都沒發現我們,大灰

狼説今天的兔寶寶怎麼這麼聰明啊一隻都沒抓到,回家睡覺去,大灰狼走啦。”

提問:

1.兔寶寶們,剛剛你們找的什麼山洞?(圓形)

2.剛剛為什麼是找圓形山洞呢?(無角、彎彎的邊)

“大灰狼走啦,現在請所有兔寶寶都回到位置上做好。”

四、獎勵結束

“今天兔寶寶們都表現得真棒,知道了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所以,兔媽媽有禮物要獎勵給每一位兔寶寶”

活動總結

在活動過程中,以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形式,幼兒遊戲中藴藏着發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機,將小兔找山洞定為本次活動的主要遊戲形式,遊戲難度較高,富有挑戰性。根據小班幼兒對不同形狀感興趣等特徵,開展了本次數學教育活動:小兔找山洞,鼓勵幼兒大膽積極參與本次活動,促進其對幾何認知能力的發展,讓幼兒從遊戲中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極大的實現了活動目標,但活動中仍然存在有些不足。

活動不足有:

1.活動前期準備中,可以為幼兒準備兔寶寶頭飾,使幼兒更融入活動中。

2.活動剛開始,用完“魔法棒”,應該放置一個合適的地方,免得有幼兒去觀察

“魔法棒”,而忽略活動。

3.活動過程中,配班老師應扮演大灰狼,與兔媽媽、兔寶寶互動,可以使幼兒更加融入情景。

4.活動過程中,應關注到後面幼兒,來回走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達。

活動準備:

1、捲筒紙的紙芯、報紙、白紙、卡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報紙有彈力嗎?

教師手拿一張報紙説:“這是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信不信?”教師操作驗證。

2、提問:“是誰把紙筒彈起來的?”、“報紙的彈力從哪裏來?”

3、幼兒動手操作,感受報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1、請個別幼兒演示。

2、“你的紙筒彈起來了嗎?你是怎麼讓紙筒彈起來的?請你試一試,試給大家看一看。”

3、討論:同一張報紙摺疊,為什麼紙筒彈起的高度不一樣?

4、幼兒再次操作,感知如何使報紙的彈力變大。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猜測不同的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變化。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三種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一樣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自己的猜測

2、幼兒操作驗證,並記錄在記錄表上,教師巡迴指導。

四、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在大記錄表上記錄

教師總結

五、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由於一開始我就進行了報紙彈力的實驗,然後告訴幼兒報紙有彈力,再讓幼兒照着我的樣子去操作,這樣致使幼兒在操作時沒有懸念,興趣不濃。如果在一開始就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報紙的這些祕密,那麼幼兒的興趣也許就更濃了。探索的目的性也就更強了。另外,在幼兒講述猜測結果時,教師最好準備一張大記錄紙,便於彙總。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大(二研)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達。

活動準備:

1、捲筒紙的紙芯、報紙、白紙、卡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2、大記錄紙一張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報紙有彈力嗎?教師手拿一張報紙説:“這是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信不信?”幼兒猜測,教師講述操作要求,幼兒自己進行探索。

2、幼兒講述操作結果和發現

“你發現了什麼?”

3、“是誰讓紙筒彈起來的?報紙的彈力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那你多折後和少折後又發現了什麼?”

討論:同一張報紙摺疊,為什麼紙筒彈起的高度不一樣?幼兒回答,教師進行小結。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猜測不同的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變化。

(1)出示三種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三種紙摺疊相同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一樣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交流自己的猜測

2、幼兒操作驗證,並記錄在記錄表上,教師巡迴指導。

四、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在大記錄表上記錄

教師總結

五、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二研)

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報紙的彈力,因此,幼兒的興趣較濃,積極性較高,能認真去探索發現報紙的祕密。只是,我把探索彈力,和比較彈力大小與摺疊次數的多少有關這一知識點放在了同一環節,致使有些幼兒一時沒有弄清要求,有些混淆。

如果把這兩個知識點分成兩部分操作,效果也許會更好。

大班科學活動:紙的力量大(三研)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感知紙摺疊之後產生的彈力。

2、嘗試摺疊各種紙,感知紙的彈力大小與紙的摺疊次數、紙的材料之間的關係。

3、樂意在集體和同伴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大膽地表述。

活動準備:

1、雪花片、報紙、白紙、硬板紙、手揉紙、記錄表、鉛筆等人手一份。

2、大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探索報紙的彈力

1、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教師手拿一張報紙“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報紙,它的力量特別大,你們想不想來看一看。”教師將報紙對摺五至六次後,在報紙上放一個雪花片,請幼兒猜測雪花片會怎樣?

2、幼兒猜測後進行驗證操作,發現彈力。

3、幼兒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進行小結。

二、探索報紙彈力的大小與摺疊次數的關係。

1、提問:那同一張報紙,少折幾次和多折幾次,它的彈力會怎樣呢?

教師交代要求,幼兒動手操作,感受報紙摺疊次數的多少與彈力大小的關係。

2、請個別幼兒回答,教師小結。

三、探索不同種類紙的彈力大小。

1、出示白紙、硬板紙、手揉紙,請幼兒摸一摸,有什麼感覺。

2、請幼兒猜測這三種紙摺疊同樣的次數後彈力的大小事一樣的嗎?請幼兒在記錄表上用大小標記將自己的猜測結果記錄下來。

3、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測並回答。教師統計猜測結果。

4、教師交代要求,幼兒進行操作、驗證,並記錄。

5、幼兒交流驗證結果。教師小結。

三、結束活動

今天我們通過實驗,知道了紙摺疊後能產生彈力,彈力的大小與紙摺疊的次數多、少,紙的軟硬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種類的紙,他們的彈力是大是小呢?以後我們可以動手再試一試。

活動反思:

在這一次活動中,我讓幼兒分步探索,從易到難,慢慢來發現報紙的祕密和力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這些知識點。幼兒活動的積極性較高,都能主動積極的去探索。只是,我在記錄彙總時,記錄的是幼兒的舉手人數,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問題,看不清誰是第一誰是第二。不能很好的分出哪中紙的彈力大,哪中紙的彈力小。如果用

1、

2、3來表示,效果就會更好,結果也就更明確。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講講自己發現的各種洞洞,體驗和老師、同伴一起找洞的樂趣。

2.引導孩子觀察身邊是否有洞洞,以及這些洞洞的用處。

3.初步嘗試能夠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剪刀、皮球

活動過程:

一、説説身體上的洞洞。

1、請幼兒找找我們的身體上,哪裏有洞洞呢?

幼兒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勵幼兒仔細發現身上的洞洞。

2、説説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兒大膽回答教師小結:嘴巴用來吃飯、眼睛看東西、鼻孔用來呼吸、耳朵聽聲音、肛門拉大便等等。

二、討論如何來保護好我們身上的洞洞。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説出保護洞洞的方法,引導幼兒學會科學保護身體上洞洞的常識。

小結:身體上的洞洞對我們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們要保護好身體上的洞洞,不能讓它受到傷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異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學的)。

三、幼兒體驗如何製作出洞洞

(1)出示紙:這是什麼?上面有洞洞嗎?我可以變出洞洞來。你們能試一試嗎?我可以用這個洞洞當望遠鏡。(彩紙捲起來,變成望遠鏡,這是一種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從這一邊穿到那邊的洞洞)老師用剪刀剪紙,請小朋友猜猜會剪出什麼來。(圓形的洞洞)用濕的手戳出一個洞洞。

四、遊戲:

鑽洞洞教師和配班老師利用肢體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請幼兒一個個的鑽過去。洞洞的形狀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訓練幼兒掌握鑽洞洞的方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前幾天,我班的AA為小朋友帶來了一罐泡泡水,當他吹出五顏六色的泡泡時,孩子們頓時沸騰起來了:他們有的拍泡泡,有的吹泡泡,有的追泡泡……第二天,更多的小朋友帶來了泡泡水,他們和泡泡玩得很開心,“泡泡”成了孩子們談論的熱點。

我想:既然幼兒如此喜歡新奇、好玩、會變的泡泡,何不借泡泡開展一次主題活動呢?

探索問題的產生

孩子的泡泡水很快就用完了,要想繼續玩泡泡遊戲,孩子必須擁有更多的泡泡水。用什麼材料來制泡泡水呢?泡泡水如何製作?自制泡泡水便成了孩子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趣味探索的主題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孩子們玩泡泡的興趣正濃,所以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解決泡泡水的問題。泡泡水裏藴涵着一些科學問題,圍繞自制泡泡水可以開展一次很好的科學探索活動。於是,我預設了下面的活動,想調動孩子充分運用已有的經驗積極嘗試,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展開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目標:

1、能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各種材料,大膽嘗試製作泡泡水,體驗探索的樂趣。

2、願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幼兒自帶的洗手液、洗髮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帶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動過程:

1、交流材料,回憶經驗

從孩子們對吹泡泡特別感興趣入題,詢問小朋友還找到了哪些會變泡泡的東西,並請他們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帶來的材料。

2、分類介紹,豐富經驗

(1)請小朋友向大家介紹各自帶來的材料,説説他是怎麼知道這種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於小朋友帶的材料可能有重複,無需一一介紹,當介紹到某種較普遍的材料時(如沐浴露),可以問問還有誰也帶了這種材料,帶的是什麼牌子的,等等。

3、運用經驗,積極探索

(1)在探索活動正式開始前,教師對材料作簡單介紹。

師:今天我們就用自己帶來的材料做泡泡好嗎?戚老師也準備了一些材料,有杯子、蓋子上帶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籃裏也有各種不同的材料,你們也可以選擇。

(2)孩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的問題

a、觀察孩子們使用材料的情況;

b、及時根據孩子們的探索情況給予指導和幫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幼兒用多種感官感知泡泡,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d、發現幼兒不同的操作方法時,及時讓其他幼兒分享這些信息。

4、交流分享,體驗快樂

(1)當有的幼兒製作出泡泡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和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快樂和經驗。

(2)和孩子們一起玩吹泡泡的遊戲。

活動設計評析:

“泡泡從哪裏來”的主題源於教師對幼兒遊戲經驗的關注,並在許多幼兒對此感興趣的基礎上,及時轉換成一個預設活動。教師依據小班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和探索的慾望,但其認知活動明顯受情緒支配以及對事物之間的內在關係難以理解的年齡特點,將活動目標設計為引起幼兒參與的興趣,以及與同伴和老師的初步交流。

活動設計分四個環節,四個環節的邏輯程序考慮到了小班幼兒學習的心智特點。從引發幼兒回憶各自不同的遊戲經驗出發,喚起幼兒大腦皮層原有“暫時聯繫”通道的覺醒,激發每個幼兒參與探索活動的積極性。第二環節的分類介紹是建築在幼兒零碎、泛化的對泡泡從哪裏來的感知經驗基礎上的概括與提升。但是對於處於直覺行動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過渡的小班幼兒來説,僅限於此還遠遠不夠,所以,教學過程安排了嘗試操作的環節,為幼兒提供嘗試――發現――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失敗――修正――成功的過程中,滿足自主操作、試驗的需要,滿足表現的願望和相互認同的心理需要,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教材分析

小鳥有着自己的特殊的本領,大多數幼兒都知道鳥是會飛翔,但是在自然界中還有一些不會飛的鳥兒。通過本此活動幼兒認識企鵝、渡渡鳥、鴕鳥等鳥類是不會飛的,進一步增進幼兒對鳥的認識,萌發幼兒愛鳥、護鳥的情感。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不會飛的鳥,豐富鳥類知識和經驗。

2、能瞭解不會飛鳥兒的特徵,進一步增進對鳥的認識。

3、瞭解鳥與人類的關係,萌發愛護鳥類、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2、生活中鳥的ppt課件、收集不會飛的鳥的圖片。

活動建議

一、遊戲導入,激發興趣。

1、教師帶領幼兒做小鳥進入教室。

2、這是什麼小動物發出的聲音?(播放麻雀叫聲)

教師創編故事:原來呀它是小麻雀,老師聽説這隻小麻雀想成為森林裏最幸福的小動物。要想成為最幸福的小動物呢,就是要找到各種各樣的小鳥來和它做朋友。但是它又不會找朋友,想請我們的小朋友來幫它找朋友。

二、出示ppt,介紹生活中的小鳥。

師幼共同討論:你們幫小麻雀找到了這麼多的好朋友,它成為了森林裏最幸福的小動物了,正邀請我們小朋友和它的新朋友玩呢!我們來看看有哪些小鳥?(有麻雀,鴿子,小燕子……)

提問:請小朋友説説在哪裏見到過這些小鳥?

三、猜猜想想,哪些鳥不會飛。

1、引導幼兒討論:剛看到的小鳥,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本領是什麼?

(飛)有不會飛的鳥嗎?

2、出示記錄表

請幼兒猜猜記錄表上哪些鳥兒不會飛。將猜想到的答案寫在記錄表上。會飛的打勾勾,不會飛的打叉叉。

3、共同討論:説説你為什麼這樣想的?

四、通過記錄依次介紹不會飛的鳥生活習性,形態。

1、大鴕鳥有什麼特徵?(教師講解特徵)

2、教師學小企鵝走提問,這是誰來了?你知道它是怎樣生活的嗎?

3、這時又走來了一隻胖胖的小鳥它是誰呢?(渡渡鳥)講解特徵。

4、這是誰?請小朋友們看看他想誰?長得像恐龍,他就是恐鳥。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

教師總結:不會飛的鳥是指已失去飛行能力的翅膀退化的鳥類,取而代之的是奔跑及游泳的能力。例如鴕鳥不能飛了,但是他的奔跑能力很強。

五、關愛自然,學習保護自然。

我們身邊有很多動物滅絕了,像恐鳥,就是由於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才滅絕的。我們小朋友該怎麼做才能保護它們呢?怎麼愛護環境保護地球呢?所以我們小朋友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我們的地球。(邊放音樂,邊做小鳥找朋友)

六、活動延伸:

1、和爸爸媽媽一起查閲有關不會飛的鳥的資料。

2、給你的朋友説説你認識到的不會飛的小鳥。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教學目標:

1、在動手操作中比較觀察瞭解溶解現象,產生觀察的興趣。

2、能初步記錄與交流自己實驗結果,樂意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大家。

教學準備:

1、教師操作材料:糖、黃沙、赤豆若干, 一張大記錄紙。

2、幼兒操作材料:分別裝有糖、黃沙、赤豆的盒子若干,水杯、分類盒、小調羹若干,記錄板、記錄紙、粘貼紙人手一份。

3、實驗記錄:用貼標記的記錄形式。

誰在水裏不見了 姓名:

我的實驗材料 糖 黃沙 綠豆

我的猜想

我的實驗

4、科學術語及詞彙:溶解。

5、時間安排:20~25分鐘。

教學過程:

一、幼兒認識材料,激發實驗興趣。

教師出示裝有糖、黃沙和赤豆的盒子,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認識實驗材料。

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幾樣小禮物,看看它們是什麼?

二、幼兒實驗操作——誰在水裏不見了

(一)、幼兒猜想,到集體記錄板上記錄猜想結果。

1、師:今天,三種寶寶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遊戲,請它們藏到水裏面會怎樣呢?你覺得哪個寶寶在水裏會不見了?

2、幼兒獨立思考、進行猜想,交流講述。

3、幼兒到集體記錄板上用粘貼小紅花記錄猜想結果。

4、教師小結:有的小朋友覺得糖寶寶到水裏會不見,有的小朋友則認為黃沙寶寶,還有的小朋友認為是赤豆寶寶。大家的想法都不一樣,待會我們一起來試一試,做一做,看看到底是哪個寶寶在水裏不見了。

(二)、幼兒實驗,在自己的記錄板上記錄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交待實驗步驟。

師:①請小朋友選擇一種寶寶,放在紅色盒子裏的小水杯裏,用調羹攪拌一下,看一看發生了什麼?它是不是在水裏不見了?②如果這個寶寶在水裏不見了,就把看到的結果用小紅花粘貼在“我的實驗”裏。③記住,試一種記錄一種,然後再去試另外一種,記錄一種。

2、幼兒證實猜想:將糖、黃沙和赤豆分別投入水中,觀察誰在水裏不見了。

3、幼兒實驗記錄:引導幼兒用粘貼小紅花的方式將實驗結果記錄到自己的.記錄板上。

4、幼兒自由交流:大家的遊戲做完了,哪個寶寶到水裏去不見了呀?它們到哪裏去了?請小朋友看着你的記錄表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

5、幼兒交流,教師記錄結果在大記錄紙上。

教師小結:我們發現糖寶寶放在水裏會不見,化掉了,這就是溶解。

三、經驗拓展。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東西會像糖寶寶一樣放進水裏也會不見呢?我們回去再問問你們的爸爸媽媽吧!

《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科學)

活動名稱:《各種各樣的聲音》(小班)設計意圖: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有鳥叫聲,雷鳴聲,樹葉的沙沙聲,琴兒的叮咚聲……這些都有會引起孩子們的好奇和探索,為滿足幼兒的探索慾望,教師採用"六個一"交互使的辦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活動生成:激發幼兒進一步尋找、發現更多生活中各種各樣聲音。活動目標:1、使幼兒樂於傾聽各種悦耳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2、通過探索,操作活動來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活動準備:1、人手一件能發出聲音的玩具。 2、電腦、投影儀、投影屏、激光筆《這是誰的聲音》的光盤3、錄音機,有 "牛、羊、下雨、洗衣機、小蜜蜂、公雞"的圖片活動過程:3、 聽一聽:老師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狗2、玩一玩:請幼兒自選玩具3、説一説:玩具發出的聲音。4、看一看:根據圖片模仿各種聲音。5、唱一唱:《 模仿聲音》的歌表演6、猜一猜:電腦娃娃中的《這是誰的聲音》播放課件"小孩笑聲、馬叫、掌聲、槍聲、汽車跑的聲音" 小結:今天我們玩得真開心,聽到了這麼多好聽的聲音,請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們繼續去尋找更多的聲音吧! 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們和老師繼續尋找更多的聲音。

小班幼兒對聲音非常感興趣,教師抓住幼兒特點,將生活中有聲的現象集中在一起,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幼兒的興趣,在聽、玩、説、看、唱、猜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幼兒愉快地參與了本次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班級:大班

活動時間:10月

設計意圖:秋天的到來使得周圍的樹木發生了一些變化,大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能力也較中班有了較大地提高。班上幼兒近些天來總在談論幼兒園大門外一顆大樹的變化,他們已經觀察到樹葉和樹枝被大風吹下時狀態的不同,因此,抓住這個機會我設計了該次活動,通過引導幼兒對其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探索,從而推動幼兒科學概念的獲得以及對周圍世界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的:

1、通過幼兒動手實驗發現物體拋向空中後會下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自由落體現象的興趣;2、幼兒能使用至少兩種不同的物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並能觀察、記錄這兩種物體的下落的方式和快慢;3、絕大部分幼兒能用語言正確表述自由落體現象,在活動中能表現出合作的意向和能力。

科學原理:

1、自由落體--自由落體運動源於地心引力,物體在只受重力作用下從相對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它有三層基本含義:物體開始下落時是靜止的即初速度V=0;物體下落過程中,除受重力作用外,不再受其他任何外界的作用力(包括空氣阻力)或外力的合力為0;任何物體在相同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時,下落時間相同。

2、空氣阻力--指空氣對運動物體的阻礙力,是運動物體受到空氣的彈力而產生的。在現實生活中,自由落體也受空氣阻力的影響,其速度,接觸面積,空氣密度等都會影響空氣阻力的大小。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樹葉、報紙、沙袋、橡皮擦、記錄單、筆。

活動形式:集體教學和個別探索結合活動過程:

環節教學

活動內容

一、引發幼兒興趣,調動幼兒已有經驗

1、幼兒自由表達已有經驗,引發幼兒興趣。

"説説你們見到樹葉落下的情形。"2分鐘集體

2、教師引導幼兒用語言準確表達觀察到的樹葉下落現象。

"樹葉從空中輕輕的飄落。"2分鐘探索活動開展部分

二、探索活動一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幼兒探索自由落體現象

1、教師活動材料,引導幼兒選用1種材料,將它拋向空中,觀察下落時的情形;注意:給幼兒活動較大空間,以保證幼兒的安全。3分鐘個別

2、請幼兒分享活動體會。

"拋上去後都會掉下來。"2分鐘集體三、探索活動二教師材料,引導幼兒比較不同物體落下時不同的狀況1、引導幼兒觀察2~3種物體落下時的情形,並記錄下來。5分鐘個別2、引導幼兒分享和討論:你選用了什麼材料?它是怎樣落下的?

:不同物體因其形狀、重量不同,在空中受到的阻力不同,所以落下的情形不同。3分鐘集體

三、探索活動三引導幼兒實驗:哪個掉得快?

1、在前面活動基礎上,新的材料,要求幼兒兩兩進行比較,比較之前讓幼兒猜想一下:哪個物體掉得快?

2、教師記錄表,引導幼兒做實驗,驗證哪個落得快。

要求:幼兒選擇兩兩比較時,要求同一高度並同一時間放下物體。7分鐘個別3、引導幼兒交流實驗結果,分享經驗,啟發幼兒探索:為什麼有些物體掉得快,有些掉得慢?3分鐘集體結束部分四、教師引導幼兒自由落體現象五、活動延伸1、啟發幼兒探索同樣重量的物體,不同速度的落下。

2、探討什麼物體不會落下?3分鐘集體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 感知各類水果,製作水果拼盤,品嚐水果的滋味,培養幼兒觸摸覺、嗅覺、味覺的能力,2、 幼兒感受秋天水果成熟的喜悦心情。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參觀果園2、蘋果、梨子、香蕉、柑橘、柚子、石榴等水果若干個3、塑料盤子五個,塑料刀子每人一把活動過程:

一、引入:今天,農民伯伯給我們送來了好多的水果,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水果?

二、感知水果

1、分組觀察水果(引導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來感受水果的色、香、)

2、集中交流討論。鼓勵幼兒大膽把自己看到、摸到、聞到的感受告訴他人。

三、水果拼盤比賽

1、幼兒分組討論:如何製作水果拼盤

2、幼兒分組製作水果拼盤(老師幫助小朋友切好)

3、欣賞各組的水果拼盤,幼兒進行評價四、品嚐水果拼盤大會引導幼兒品嚐自己做的水果拼盤,並説説吃到的滋味如何

五、遊戲"運水果"結束。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認識小麥的生長過程及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

2、教育幼兒尊重農民的辛勤勞動,養成珍惜糧食的習慣。

活動重難點:讓幼兒瞭解小麥的生長過程和用途。

活動準備:

1、準備一整棵小麥,課件(麥粉製成的食品、麥稈製品、小麥生長過程掛圖一幅)。

2、準備錄音機、磁帶、頭飾等。

活動內容:

一、開始部分:以變魔術的方式導入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二、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小麥,引導幼兒觀察小麥的外形特徵。瞭解小麥的組成部分:根、莖、葉、麥穗。

2、出示掛圖,結合提問幫助幼兒瞭解麥子的播種和收穫季節。

⑴ 小麥在什麼季節播種?(秋季)

⑵小麥在什麼季節收穫?(春末夏初)

小結:秋天農民把麥子播種在地裏;第二年春天麥子長的綠油油地;到了夏季,麥子抽穗開花、結果,麥粒由白變黃,由軟變硬,説明麥子已成熟,農民伯伯要開始收割了。

3、找一找,説一説。麪粉能製作出什磨食品,你還知道小麥的其他用途嗎?瞭解麥子的用途。

小結:麥粒可磨成麪粉。麪粉可以做成饅頭、麪條、餃子、蛋糕、餅乾、麪包等。麥稈可編各種用品,如草帽、扇子、席子、提包。

4、遊戲“麥爺爺找孩子”。

請一個幼兒戴上小麥頭飾,當麥爺爺。其餘小朋友當面粉製品(把麪粉製品的圖片掛在幼兒胸前)。麥爺爺説:“我的孩子不見了,他們都變了樣,那些是我的孩子呀?”幼兒依次説:“我是麪包,我是麥爺爺的孩子。”“我是餅乾,我是麥爺爺的孩子。”……

5、聯想活動:在夏季裏,小朋友還見過那些糧食作物?(豆子等)

6、思品教育:聽兒歌《大饅頭,哪裏來?》。教育幼兒愛惜糧食,體會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三、結束部分:聽音樂作律動,出教室。

四、活動延伸:泥工《製作麪食》。

附兒歌:《大饅頭,哪裏來?》

大大的饅頭哪裏來?

白白的麪粉做出來。

白白的麪粉哪裏來?

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裏?

農民伯伯種出來。

伯伯阿姨勞動忙

大家都要愛惜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活動目標:

1、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大膽猜想並進行驗證。(重點)

2、能夠讓沉下去的物體通過改變形狀後浮在水面上,學習記錄沉浮實驗結果。

(難點)

3、體驗做實驗的樂趣,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

活動準備:

ppt、一元硬幣每人一個、記錄表、彩筆、裝有清水的透明盒子、塑料瓶蓋、積木、紙船、泡沫、橡皮泥、抹布、抽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活動,激發幼兒興趣

師:大班孩子會在科學區做很多實驗,今天老師也帶來一個有趣的實驗。

出示硬幣,提問:請你們猜一猜如果硬幣放進水中會沉還是會浮?

教師驗證幼兒猜想,硬幣會沉入水中。

二、幼兒觀察並討論記錄表的使用,記錄自己的猜想

1、提問:有什麼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

2、出示材料引導幼兒討論,提問:請你們猜一猜它們能不能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

3、出示記錄表,提問:請你們想一想記錄表怎麼使用?

小結:第一列是材料,第二列記錄猜想,第三列記錄實驗結果。

討論上下箭頭代表含義,提醒幼兒用自己喜歡的符號來表示沉和浮。

4、展示記錄表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感受輔助材料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實驗要求:不要灑水弄濕衣服,每種材料都動手試一試,做好記錄。

2、動手操作,驗證結果,並進行記錄。教師觀察幼兒操作,引導幼兒發現沉浮原因。

3、展示記錄表,互相交流發現,問:你在實驗中有什麼發現呀?

小結:硬幣藉助積木、大瓶蓋、泡沫會浮起來。有些小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

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紙船開始會浮起來,也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但是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四、幼兒第二次探索,探索橡皮泥幫助硬幣浮起來

1、出示球狀橡皮泥,提問:你們認為橡皮泥放在水中會沉還是會浮?

教師進行實驗,球狀橡皮泥會沉入水中。

2、提問:橡皮泥也想幫助硬幣浮在水面上,你們有什麼辦法?

3、幼兒實驗,教師觀察幼兒操作。

4、請實驗成功的幼兒交流自己的經驗:(1)捏的薄薄的(2)不能進水(3)輕

輕地平平的放到水面上,輕輕地放上硬幣

五、幼兒第三次實驗操作讓橡皮泥幫助硬幣浮起來。

小結:有些物體原來不會浮在水面上,但改變形狀後就會浮起來,如:橡皮泥。六、播放視頻,提升經驗

鐵塊也是通過改變形狀後浮在水面上;生活中還可以藉助木頭、救生圈等讓自己浮在水面上;引發幼兒思考為什麼潛水艇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到水底?(潛水艇可以自己吸水、排水)

活動延伸:幼兒在科學區嘗試製作潛水艇模型。

課後反思: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五個部分,分別為:猜測硬幣沉浮現象—激發興趣、試一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説一説——分享交流自己的發現、二次探索一一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生活運用一一活動延伸。

第一部分:猜測硬幣沉浮現象(分為兩個環節)

第一環節猜測硬幣沉浮現象,並嘗試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本環節我先通過談話、提問、現場演示,充分激發幼兒好奇心。

第二環節貓想、操作、引發幼兒探索的慾望,然後通過啟發性問題“誰有好方法能讓硬幣浮起來?老師帶來的材料中哪些能幫助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第二部分:試一試一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感受物體的沉浮變化,這一部分是突破重點的關鍵。讓幼兒帶着問題去找答案並引導幼兒操作驗證猜想結果。

第三部分:分享交流

通過現場操作,幼兒對自己的翁行了現場驗證,並將結果記錄下來,對操作材料進行分類,互相分享、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隨後教師進行小結:通過這個小實驗我們知道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的材料有……原來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硬幣就會浮起來了,有些小塑料瓶蓋儘管自己能浮起來,但卻不能幫助硬幣浮起來,一旦吸水後就會沉下去。

第四部分:第二探索,通過操作知道改變某些物體形狀也可以幫助硬幣浮起來(如橡皮泥)

最後活動延伸:

活動的最後讓幼兒帶着問題回家進行探索,獲取相應的知識經驗為下節教育活動做鋪墊。

活動中孩子們的參與性非常高,積極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對科學活動感興趣,喜歡當一名“探索者”,在探索環節中大部分的幼兒能安靜的當一名探索者,認真操作、驗證、記錄,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個別幼兒驗證後發現自己的驗證結果和猜想一致十分開心的和同伴進行交流這影響到了小朋友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應在探索活動前提出相應的活動要求,在這個環節中我沒有明確活動要求。

孩子們在實驗、分享環節中能積極交流自己的發現和已有經驗,完成操作體驗到了實驗的成功感。但在整個活動中我沒有設計合作的環節,這樣缺少了幼兒合作的機會,應培養幼兒的合作學習。

因為孩子們即將升入小學應注意加強幼兒之間的討論、交流,擴大他們的信息量。與此同時引導幼兒多聽聽別人的想法,讓他們在與別人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共同做事,發展交往、協作能力,為升小學班做準備。

這是我環節中缺少的地方也是需要調整的地方。在二次探索的環節面對橡皮泥,孩子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嘗試用團、壓等方式將橡皮泥的形狀進行改變,但是放入水中後還是會沉下去,在這個環節我引導的時候主要是提示幼兒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提升,可以提示幼兒變成小碗、小杯子等,開拓孩子對形狀的瞭解。

在幼兒回答問題時幼兒應是活動的主導,在這個環節中我卻是主導,沒有讓孩子們用語言過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發現,在活動中老師應多引導,孩子會發現問題,會提出問題:應鼓勵孩子能夠用已有的經驗或新的觀察來回答問題:相信他們的能力,放手讓他們去做:我也願意與孩子們一起尋找答案。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體驗聽診器可以使聲音放大的現象,產生操作興趣。

2、產生探索科學的興

準備:

聽診器1-3個,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線,回形針。

過程

1聽聽説説:引導幼兒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覺心臟的跳動。

引導幼兒趴在同伴的胸前聽一聽心臟跳動的聲音。

鼓勵幼兒戴上聽診器聽一聽同伴,老師心臟的跳動聲。

——“用聽診器聽到心臟的跳動聲和趴在前用耳朵聽到的心臟跳動聲有什麼不同?”

小實驗:教師提問。

——“我們能運用桌上的材料來做一個傳遞聲音的實驗嗎?”

教師示範製作方法:在倆個酸奶杯低各挖一個小洞,用線穿過,再用回形針卡住。

幼兒製作,教師巡迴指導。打電話遊戲:

用自制電話通話。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握住線。

——“你發現了什麼現象?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教師小結:

聲音是通過線來傳播的,如果把線握住,聲音就傳不過去了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户外散步時,兩名幼兒為魚池內螞蟻爬上葉子這一現象發生爭論,並圍繞“螞蟻會不會游泳”討論不停,這一爭論引起許多小朋友的好奇。為滿足幼兒對螞蟻探究慾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不同材料,創設不同情境,激發了幼兒探究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螞蟻,培養幼兒自己尋找科學答案的能力,激發幼兒的探索慾望。

2、培養幼兒喜歡對身邊現象大膽猜想、主動探究的好習慣。

3、鼓勵幼兒在活動中互相幫助、友好協作。

【活動準備】

1、小碗、水、小棒、石頭、紙等。

2、螞蟻較多的場地。

【重點難點】 重點:幼兒能夠帶着問題參與實驗並尋找出答案。

難點:幼兒運用多種現場材料救助螞蟻。

【活動過程】

1、討論:螞蟻會不會游泳?

師:有的幼兒認為螞蟻會游泳,有的説不會,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呢?

幼:小螞蟻不會游泳,它停在葉子上是求生呢!

幼:螞蟻會游泳,不然它怎麼會游到葉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見,並且爭得面紅耳赤,不過多數幼兒贊同螞蟻會游泳的看法。

2、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開始進行探索。

“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我們怎麼樣才能知道呢?”我問幼兒。小朋友説:“我們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裏呢?”我反問,幼兒説:“拿個小碗吧。”於是幼兒帶着疑問拿着小碗來到操場上迫不及待地開始實驗了。他們將螞蟻輕輕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螞蟻會怎樣。

幼:小螞蟻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們和在地上爬得一樣快。

幼兒全神貫注地關注自己碗中的螞蟻,並且邊觀察,邊和旁邊幼兒交流着……我問幼兒這樣看,能知道小螞蟻會不會游泳嗎?幼兒説,“不行,碗裏沒有水。”我又問:“那怎麼辦呢?”幼兒輕輕地説;“我們在碗裏放上水就知道了。”於是……

3、把螞蟻放在裝水的碗中再次觀察尋找答案: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

教師引導幼兒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後再觀察螞蟻的活動。看着,看着,一名幼兒激動地把小碗舉到我面前説:“老師你看,小螞蟻會游泳,它們正在水裏快樂地扭動着身體呢。”

另一名幼兒揮着手招呼旁邊小夥伴:“快看,我的螞蟻會潛水,它們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螞蟻在水底爬呢。

於是,幾個幼兒聚集在一起討論着:“小螞蟻肯定會游泳,你們看它E水裏遊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點像放大鏡,螞蟻變大了,看它的身體有六條腿,嘴像鐮刀一樣,眼睛小小的,沒有睫毛。”

之後,多數幼兒激動地呼應起來:“我們贏啦!小螞蟻會游泳。”

這時一名幼兒皺着眉頭説:“我的螞蟻不動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話,提醒了其他幼兒。於是,大家紛紛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螞蟻,似乎都不動了。最後,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螞蟻都倒出來了。

4、引導幼兒一起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看到螞蟻快要死了,我們小朋友都把螞蟻和水倒出來,幫助螞蟻逃生,那如果螞蟻在湖中、海里落難了,又沒有辦法把水0出來,咱們應該用哪些辦法來幫助落水的螞蟻呢?

幼:上次在池塘裏我看見小螞蟻爬上了葉子,往水裏放些葉子,螞蟻不會累也不會淹死了。(隨後孩子們開始找葉子往裏放)

師:這個辦法不錯,可是如果沒有葉子怎麼辦呢?你們再仔細想還有沒有別的好辦法來救助小螞蟻。

第二輪的探索活動開始了,幼兒有的放小石頭(讓螞蟻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紙,有的放木棒……

幼: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把一根長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頭在水裏、一頭在外面,螞蟻順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對於這個建議,大家都比較贊成,於是,幼兒再次投人救助螞蟻的活動中。

5、小結: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

師:螞蟻剛到水裏是什麼樣子的?

幼:能夠自由自在地游泳。

師:螞蟻在水裏待了一會兒之後又是什麼樣子的?

幼:做掙扎,然後動作就慢了下來、運動小了。

師:如果放進一片葉子(紙、棒等)會怎樣?

幼:螞蟻會自救。

師: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回去後,通過上網、看圖書等方式尋出答案。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此次探索活動源於幼兒一次意外現象的發現,產生了“螞蟻會不會游泳”的疑問。由於問題是幼兒在活中發現的,所以幼兒探索時興趣濃厚。老師能適時引導,通過猜想、動手實驗、驗證猜想,使幼兒從剛開始以自我為中心的無依據猜想到根據客觀依據進行猜想,培養了幼兒求真的學習態度和科學精神。

2、活動中的不足:

幼兒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發現螞蟻在水中待一會兒後,活動越來越少。由於怕螞蟻死,於是就把它們放生了,為了保護幼兒純真的愛心,因此探索活動也就此停止。因此,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幼兒還是沒能通過本次實驗找到科學的答案,最後只能引導他們通過上網查資料、從書中尋找答案。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遺憾。

主要內容:

1、質疑:到底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

有的教師認為:如果可以這樣實驗,幼兒以後對什麼發生興趣,就對什麼進行探索、實驗,那麼,是不是會有很多的小動物會喪生或殘疾?可以通過一些資料、影像來解答幼兒的疑問。

有的教師認為應該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發現螞蟻不能在水中待長時間,他們也是有愛心的,立刻便把螞蟻放生了。這不是一次愛心教育的契機嗎?

2、幼兒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探索和發現的過程,要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但是也要重視愛心教育。

只有幼兒親自參與探索,才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果這次不讓幼兒實驗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或看一些資料,幼兒只是對螞蟻有一些膚淺的瞭解。但通過幼兒自己探索、實驗,他們可以從中尋找出答案還可以瞭解到更多的知識。教師利用幼兒的好奇心理,引發幼兒為探索確立目標。尤其所探索的內容是從幼兒的疑問中來,所以幼兒的探索興趣濃厚,以至於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其中。

幼兒對萬物都感興趣,充滿了好奇,教師應該鼓勵幼兒進行探索,還要相信幼兒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兒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兒。但在有一定難度的探索活動進行前,老師要講出注意事項,如在探索螞蟻到底會不會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師可以提出“如果螞蟻在水中不會游泳,快死了,我們該怎麼辦?”從而讓幼兒心中樹立愛心意識,必要時候還可以請老師幫忙。

綜合評析:

“發現問題——猜想——實驗驗證——發現新的問題”這一過程和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相一致,幼兒發現池塘裏螞蟻爬上葉子,便對這一現象產生興趣,紛紛就螞蟻會不會游泳進行猜測。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親自拿實驗工具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此過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由此可見,教師這一選題對幼兒有意義,不僅培養幼兒科學的探究精神,而且也培養了幼兒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活動很好地體現了預設和生成的結合,事先預設的目標本來是通過觀察探索並尋找螞蟻到底會不會游泳這一答案,但當幼兒發現螞蟻在水中快死的時候都把水倒出來時,教師馬上引導幼兒探索救助螞蟻的好辦法,並提供了相應的材料,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的目標,但生成的活動對幼兒發展有更大的價值。

小組合作反思緊緊圍繞“該不該拿小螞蟻做實驗”這一問題展開,中心突出,研討較深入,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並表達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鮮明的兩種對立觀點:一方認為只有親身實踐,幼兒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所以應該讓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小螞蟻探究。另一方則認為,不能因為幼兒對什麼感興趣就對其進行探索、實驗,否則會有很多小動物喪生或殘疾。通過深入探討,大家最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應支持幼兒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究,但在必要情況下,教師應在之前做一定的價值判斷,並對探究內容做一定篩選。不僅有聚焦的問題,又有交鋒的過程,最後又形成一致的認識。這是一個觀點碰撞及同伴互助的過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研討。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根據顏色和味道分辨不同水果飲料。

2、體驗自己調製水果飲料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不同口味的果珍粉、飲料;幼兒人手一隻杯子;ppt。

【活動過程】

 一、猜影子。

出示ppt,引導幼兒猜猜圖中的影子是哪種水果寶寶?它是什麼顏色?什麼味道的?

你還認識哪些水果?

總結:水果寶寶是很有營養的,對我們的身體有幫助。

二、找出隱身的水果寶寶

1、出示飲料(橙色),你能看見是哪種水果寶寶藏在裏面呢?

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找出隱身的水果。

首先,它是什麼顏色的?哪些水果是橙色的?

其次,我們可以聞聞水果的味道。

我們除了用聞聞的方法還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找出什麼水果藏在裏面呢?

再次,還可以用嘴巴喝喝它的味道。

現在請小朋友喝一下。

出示瓶體圖片驗證答案。

2、出示紅色飲料,哪個紅色的水果寶寶會躲在裏面呢?

運用感官驗證

出示瓶體圖片驗證答案。

3、出示果珍

出示黃色果珍,猜猜哪種水果會藏在裏面幼兒觀察果珍粉顏色、聞果珍的氣味,猜測是哪種果味的果珍粉。

教師示範調製過程。

三、幼兒調製果珍。

幼兒自選果珍

請幼兒看看聞聞説説自己的果珍裏有什麼水果?

請幼兒放水攪拌,品嚐。

説説自己喝的是什麼果味的?

出示果珍袋子,進行驗證。

四、拓展延伸。

結合ppt,説説生活中水果還會隱身的地方。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教案目的】

1.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正確地説出嘴巴、眼睛、耳朵、鼻子的名稱,知道它們的數目和用途,瞭解它們在頭上的位置。

2.教育幼兒要保護好這些器官。

【教案准備】

幼兒頭像一幅,幼兒人手一面小鏡子。

【教案過程】

一、利用頭像向幼兒介紹嘴巴、眼睛、鼻子、耳朵的名稱、數目、位置

師:昨天,有一位大哥哥到照相館照了一張像,他想請我們班上的小朋友看一看。(出示頭像)瞧,大哥哥的樣子多神氣呀,他好像在跟我們説話哩:“小弟弟、小妹妹,我想出道題考考你們,誰能知道我這圓圓的腦袋上到底長了些什麼?”

1.幼兒看頭像正確説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的名稱及其數量。

2.告訴幼兒眼、耳、鼻、嘴在頭上的位置。

二、發給幼兒一面小鏡子,要求幼兒從鏡子裏看清自己臉上的器官幼兒第一次嘗試。

1.幼兒人手一面小鏡子,自己觀察。

2.教師提出問題:看看你的腦袋上長了些什麼?和前面的大哥哥是不是一樣的?

教師小結:眼睛裏有眼珠,鼻子裏有兩處鼻孔,嘴巴里有牙齒和舌頭,耳朵裏有耳孔,眉毛在眼睛上面,彎彎的。

嘗試前提問: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到底有什麼作用?

三、用做實驗的方法,讓幼兒知道眼、耳、鼻、嘴的作用

1.幼兒第二次嘗試:通過嘗試,知道了鼻子可以用來呼吸,還可以聞氣味;眼睛可以用來看所有的東西;耳朵可以用來聽聲音;嘴巴可以用來吃東西、説話……

2.教師小結: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是人身體上的重要器官,缺少了哪一樣都不行。如果沒有眼睛就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如果沒有嘴巴就……所以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

教育幼兒如何保護好自己的眼、耳、鼻、嘴。

四、幼兒第三次嘗試:找眼、耳、鼻、嘴

教師説眼睛,幼兒馬上用右手指到眼睛,……看誰指得又快又準確。

五、幼兒第四次嘗試:改錯

教師發給每個幼兒一張眼、耳、鼻、嘴不完整的頭像,讓他們自己動手把它改正過來。

幼兒聽音樂做小鳥飛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