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34W 次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1

設計思路:

詩歌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在幼兒園課程中不乏詩歌教學,但孩子是否能真正理解詩歌中的內容,是否能真正體會詩歌的意境,不得而知。於是我們班從一開學就讓他們接觸古詩詞,幼兒對年代久遠,與他們生活毫無關係的古詩詞從一無所知到饒有興趣。因此,特意設計了《清明》的音樂活動,開始嘗試將語言教育與音樂教育融合在一起,讓幼兒隨着音樂吟誦了古詩詞,使幼兒大膽地,富有創造性地表現自我的認識與想像。

重難點分析:

幼兒在體會古詩詞的意境方面是最困難的,他們往往能流利地背誦出古詩詞,卻講不出詩歌裏面表達的是什麼事情,更無法體會詩歌的意境。在進行教學前,我發現我班絕大多數的小朋友都能背誦這首詩歌,但他們對詩中描繪的意境及所傳達的情感一無所知。於是,我首先讓孩子欣賞音樂、感受音樂,體會其中的情緒;另外,通過運用圖畫和配樂講故事的方式將詩詞的創作背景、詩詞大意表現出來,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意境。

活動目標:

1、體驗音樂與古詩的意境,學習在伴奏聲中有節奏地吟誦古詩,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

2、探索用動作表現音樂內容,願意與同伴一起參與音樂活動進行表演。

3、嘗試根據古詩情境進行繪畫。

活動準備:

幼兒在語言活動中已經會吟誦《清明》這首詩歌,並對清明節有一定的認識。材料準備:《清明》圖片,音樂,紙,顏料等。

活動過程:

1、在情境中創編動作,初步用動作表現詩歌《清明》

師:你們知道古詩裏描繪的是哪個季節嗎?猜猜詩人杜牧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評:古詩對幼兒來説是比較難以領會的,因此我決定用音樂,動作來幫助幼兒更好的體會古詩的含義

)2、按節奏吟誦《清明》

(1)教師朗誦《清明》,同時出示圖片,幼兒欣賞。

(評:在第一個環節中大部分使用聽覺幫助幼兒理解,而在這個環節中我追加了視覺,運用圖片幫助幼兒,更上一層樓。)

(2)教師再次示範朗誦歌詞,並以穩定拍的節奏配合拍手,幼兒跟隨教師按穩定拍的節奏拍手。

(評:穩定的節奏幫助幼兒穩,準地熟悉古詩。)

(3)引導幼兒結合穩定拍,進行歌詞的朗誦,注意重拍的運用。

(4)教師用動作提示,與幼兒進行歌詞的對答,教師説前半句,幼兒對下半句。如,教師説“清明時節”,幼兒接“雨紛紛”,以此類推。

(評:以不同的方式幫助幼兒重複學習,記住古詩)

(5)幼兒跟着音樂完整地朗誦,吟唱歌詞。

3、根據理解繪製圖畫:幼兒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畫出他們想象中的《清明》圖。

(評:這個環節是自主性比較強的,希望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意願,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4、交流欣賞:幼兒介紹和欣賞小朋友的圖畫,加深對《清明》的理解。

附古詩: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渾。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2

一、作品

遊戲玩法建議

1、點兵點將遊戲中儘量讓每個幼兒有遊戲的機會。

2、演唱歌曲部分:幼兒邊唱邊做相應的動作。

3、遊戲形式逐漸遞增,提高幼兒的參與興趣。

二、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準備】

1、草帽17頂、老爺爺的裝扮一套、帶繩子的塑料筐兩個。

2、聽過故事《猴子學樣》。

【活動目標】

1、感受黃梅戲的曲調風格,體會其中的詼諧和幽默。

2、嘗試根據情節、角色創編動作幫助理解記和憶歌詞。

3、樂於參加戲劇表演,注意在遊戲的過程中不要擁擠。

【活動過程】

1、欣賞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導入課題。

(l)教師:你們聽過黃梅戲嗎?黃梅戲是安徽的一種地方戲曲。

(2)教師完整地表演黃梅戲《新猴子學樣》,幼兒欣賞。

2、初步熟悉歌詞,理解戲曲內容,瞭解戲中角色。

(1)教師:戲曲裏表演的是什麼故事?

(2)教師再次完整演唱並提出要求。

教師:戲曲裏有哪些角色?他們怎麼唱的?

3、幼兒初步學習戲曲中的對唱部分。

(1)教師:老爺爺做了哪些動作?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心裏是怎麼想的?

幼兒回憶戲曲中的爺爺角色唱段並學唱。

(2)教師:小猴子怎麼學樣的?師生互動,交換角色進行表演。

(3)遊戲“草帽在哪裏”。

以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多人的遞進的方式幫助幼兒掌捏對唱部分,注意根據幼兒的掌握情移時調整速度和韻味。

4、幼兒嘗試完整地演唱黃梅戲《新猴子學樣》。

5、師生分角色完整表演戲曲,鼓勵幼兒根據歌詞內容大膽表演。

(1)提出表演要求,幼兒進行黃梅戲表演唱。

教師:小猴子怎樣發現草帽的?他們説了什麼?

幼兒學説黃梅戲中的説白,並學唱戲曲中的猴子角色唱段。

(2)利用道具完整表演。

(3)延伸遊戲內容:啟發幼兒最後不再學樣,改變故事的情節,激發幼兒遊戲興趣。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3

活動目標:

1. 初步感受民歌的特點。2. 學習採茶舞的基本動作,樂意用舞蹈的形式表現情感。二、活動準備:1. 樂曲:《採茶撲蝶》2. 能表現採茶情景的圖片或音像資料三 活動過程:1.請幼兒欣賞樂曲《採茶撲蝶》,説説聽完之後的感覺。2.結合有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講述舞蹈動作及其所表現的採茶情景。3.示範採茶舞,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採茶、拔樹枝、揹着茶籃回家等情景。4.在教師的提示下,想象蝴蝶出現的情景,討論如何用舞蹈動作表現蝴蝶出現和撲蝶的情景。(如蝴蝶飛得高,蝴蝶停下來,蝴蝶有飛走了等)5.鼓勵幼兒隨着音樂有節奏地舞蹈。

音樂活動設計:懶惰蟲和勤快人

活動目標:

1、在遊戲中學唱歌曲,感受和表現歌唱中的弱起節奏。

2、藉助歌唱,動作表演和人際交流,體驗和表現歌曲中的幽默。

3、大膽仿編歌詞,產生對“懶惰蟲”的否定情緒,知道要做勤勞的孩子。

活動準備:

歌曲的圖譜、一些幼兒勞動的圖片若干、歌名

活動重點:

能用詼諧有趣的的情緒、動作表現歌曲

活動難點:

根據歌詞內容能用不同情緒、節奏等表現歌曲。

活動過程:

、進場律動《趕小鳥》——入座律動

二、創設情境,引出懶惰蟲的形象。(佈置好亂糟糟的場景)

師:這是怎麼了?伸出我們勤快的小手,來整理一下吧!

這裏剛才還好好的.,怎麼一下子變成這樣了呢?一定有個懶惰蟲,讓我來找找吧!

二、幼兒初步感受歌曲。

1、教師清唱二遍,邊唱邊逐個指點幼兒,點到最後一幼兒問:“你是不是懶惰蟲?”

2、引出歌曲的圖譜。

師:看來這個懶惰蟲不是你們,那是誰呢?她藏在哪裏呢?……哦,找到了,原來在這裏呢!

三、看圖譜學唱歌曲

1、出示圖譜,清唱歌曲一遍

提問:歌曲裏唱了些什麼?(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用歌聲迴應)

2、我再來唱一遍,你們仔細聽一聽,然後告訴我聽了這首歌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

(教師用肢體語言,邊唱邊表演有趣的動作)

提問:誰來告訴我你聽了這歌,心裏有什麼樣的感覺呢?(有點滑稽、好笑、幽默、有趣)

3、幼兒看圖譜學唱

4、看譜慢速唱一遍(懶惰蟲很懶,我們唱懶惰蟲的時候應該快些還是慢些呢)

5、邊表演邊唱,選擇幼兒自己創造的動作來演(我們一起來表演一下這個懶惰蟲吧!)

四、學習創編歌詞:

1、提問:你是懶惰蟲嗎?那你在家會幫爸爸媽媽做什麼呢?幼兒自由回答:

2、嘗試創編第二段:我是勤快人

(教師選擇幼兒的一種回答,出示圖譜)

看圖譜跟唱:

師:剛才×××説,她會洗手帕,我覺得她是個勤快的人,我要來唱唱最這個勤快人。

×××小朋友還會掃地,我們也來唱一唱會掃地的勤快人吧。

邊動作邊唱

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做一做這些勤快人吧。

3幼兒創編、表演

師:除了洗衣服、掃地,你還會做些什麼?讓幼兒嘗試把説的唱進歌曲裏。

●選一名幼兒嘗試我會擦桌子,我會擦桌子,我把桌子擦乾淨。(我會自己擦桌子)

你還會做什麼能幹的事,直接把它唱出來吧(個別幼兒——集體跟學——上來表演)

五、完整歌唱,用不同情緒、動作表現歌曲。

1、大家可真能幹,本來這首歌是唱懶惰蟲的,我們又給它編了第二段“勤快人”,那我們就把這首歌取個《懶惰蟲和勤快人》的名字吧(出示歌名)

2、一起把兩段連起來唱一唱,隨琴聲完整唱一遍。

懶惰蟲和勤快人是完全不同的人,我們怎麼樣唱才能表現出他們的不一樣呢?(懶惰蟲:唱的慢一些,懶散一些、滑稽一些;勤快人:唱的快些、有力些、高興點)

3、集體表演:

(1)要求前奏做簡單的動作,隨音樂一起表演(提示:表現出不同的速度和表情,第二段根據要求動作做)

(2)繼續遊戲:教師用動作告訴幼兒第二段唱什麼。

(3)邀請爸爸媽媽、客人老師一起表演。

幼兒園清明節兒歌教案4

動作建議:

1、A段八拍一個樂句,樂句的前四拍是4下剪的動作,後四拍則變一個造型。

2、教師在B段中的示範動作儘量要優美。用教師自己的體態去感染孩子。

3、教師B段音樂中,做前、後、左轉、右轉吊線暗示,教師鼓勵幼兒理解後應儘快按暗示的方向變化身體位置和姿勢。

教學活動建議: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歡快氣氛,體驗與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風箏”的快樂。

2、通過觀察教師的示範,掌握B段音樂老爺爺收放風箏的動作。

3、傾聽音樂,根據音樂的變化完整表現出放風箏的情景。

【活動準備】

1、音樂《放風箏》、風箏圖片的PPT

2、幼兒有過放風箏的經驗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

從前有一位老爺爺特別愛扎風箏,他扎的風箏啊栩栩如生、造型各異。

(播放PPT,幼兒觀察)

老師出示四隻不同種類的風箏圖片。“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爺爺都做了哪些風箏呢?”

2、感受A段音樂,學習變風箏造型。

過渡語:你們看哪些風箏來了?它是怎樣出來的。

(1)教師根據音樂變風箏造型,幼兒觀察並發現教師變造型的規律。

指導語:老師的風箏是怎樣變出來的的?

(2)幼兒邊聽音樂邊按節奏變風箏造型。

3、感受A、B段音樂,初步表現放風箏的情景。

(l)繼續講述情境:你們猗猜後來風箏們飛上天了嗎?可是沒有老爺爺的線他們怎麼飛得起來呢。不過就在這時老爺爺回來了,他不但沒有生氣,還帶着這些風箏在天上自由自在飛翔,這些風箏都很聰明,老爺爺風箏線往哪邊扯,他們就往哪邊飛。他們飛啊飛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傾聽音樂,幼兒當風箏,教師當老爺爺,師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隨音樂節奏自由模仿風箏向不同方向飛的動態。

4、和幼兒一起玩放風箏的遊戲,完整表現放風箏的情景

(1)教師當老爺爺,師生一起玩放風箏遊戲1-2遍。

(2)教師引導幼兒發現按節奏、飛得有美感的“風箏”,並請其示範。

(3)請個別幼兒上來當老爺爺放風箏。

(4)重點練習如何當老爺爺來指揮風箏飛舞。

(5)幼兒兩兩合作,一人當老爺爺,一人當風箏玩遊戲。

引導幼兒評價:合作得怎樣?動作是否優美、是否有節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揮

5、出示中國龍的圖片,引導幼兒如何集體合作變中國龍風箏。

過渡語:今天老爺爺紮了一條巨龍風箏,你們能把這個大傢伙變出來嗎?

(1)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變成一條龍,如何飛起來。

(2)教師當老爺爺,放飛“中國龍”。

我的小花園

大班音樂——《我的小花園》

一、目的:

1、通過圖譜教學讓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2、唱準弱拍起唱的歌曲,發展幼兒的節奏感。

3、感受歌曲清新、優美的特點。

二、準備:

1、花園情景圖一張,節奏譜若干,圖譜一張;

2、錄音機一架 ,磁帶一盒,鋼琴一架。

三、過程:(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律動《新疆舞》入室

2、發聲練習《逛公園》,要求愉快地演唱並唱準弱拍起唱的樂句 。

3、節奏練習:

我 的 花 園 種 滿 了 什 麼 ? ( 鮮 花 )

0/ /0/

——————

0X / X XX X/X0

——————

這 裏 有 什 麼 顏 色 的 花 ? ( 白 花 )

0 / / 0

—— ——

0X /XXX /X 0

————

那 裏 有 什麼 顏 色 的 話 ? ( 紅 花 )

0 / / 0/

—— ————

0 X /X X X X/ X0

—— ————

(二)結合圖譜,理解內容

1、出示圖譜,引導幼兒觀察。

2、師有表情地示範清唱一遍歌曲,表現歌曲清新、優美、舒暢的特點。

3、提問:聽了剛才這首歌,你有什麼感覺?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三)學習歌詞,掌握節奏。

1、幼兒完整跟讀。

2、分句朗誦並根據歌詞用體態節奏表示。

3、幼兒根據圖譜按節奏完整朗誦歌詞。

(四)熟悉旋律,學唱歌曲。

1、按旋律朗誦歌詞。

2、提醒幼兒注意休止符,唱準弱拍起唱的樂句。

3、認識圖譜中“”(連貫)“”(放聲唱)“”(弱拍起唱)的符號。

4 、重點練唱弱拍起唱的句子,引導幼兒利用打拍子的方法幫助掌握並唱準音。

5、幼兒練唱,採用合唱、輪唱、分組唱、個別唱等形式學唱歌曲。

(五)幼兒複習舞蹈《拾豆豆》。

(六)律動《兔子舞》出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