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案5

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案5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3W 次
一年級語文下冊《看電視》教案5
【一年級下冊《看電視》教學片段】
  師:(初讀課文後)讀課文時有沒有遇到難題?看看誰是今天的問題專家?
  生:我想知道“奇妙”是什麼意思?
  師:(板書:奇妙)誰來説説?
  生:我知道!我可以用分解法來解釋,“奇”就是奇怪的意思,“妙”就是美妙的意思。也是“奇怪美妙”的意思。
  生:不對! 我認為“奇”應該是奇特的意思。
  生:不對!我覺得是“希奇”的意思。
  (場面有點亂,幾種意見相持不下。)
  師:看大家討論得這樣熱烈,説明這個問題提得不錯!大家找找“奇妙”躲在課文的哪個地方?找出有關句子來讀一讀。
  生:在第一節。(生讀句子。)
  生:在最後一節也有。(生讀句子。)
  師:誰能根據課文內容用這個詞提一個問題?
  (課堂一下子安靜下來。)
  生:為什麼説“我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麼課文的前面説“我家看電視,真有些奇妙”,課文的最後一節還要説“我家看電視,可真有些奇妙”?
  生:為什麼前面的“奇妙”後面用的是橫線,最後一節的“奇妙”後面用的是感歎號?
  師:(板書:──)這個符號不叫橫線,叫“破折號”。
  生:那什麼叫“破折號”?有什麼用啊?
  師:這些問題都提得很好,你們能通過讀課文自己解決嗎?
  生:老師,我還想提問題。
  師:好,你問吧。
  生:什麼是“咿咿呀呀的”?
  (許多學生都笑出聲來,還説:“這都不懂啊?”該生臉都紅了。)
  師:你們別笑,能提出問題就説明他認真讀書,認真思考。我想他肯定沒聽過京劇,誰來幫幫他?
  生:“咿咿呀呀”就是這樣。(學唱京劇,全班鬨堂大笑。)
  師:學得真像,懂得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詞語,真棒!
  生:“精彩”是什麼意思?
  生:爸爸明明是足球迷,為什麼要把精彩足球賽關掉?
  師:(板書:精彩)非常好,你問到關鍵了,待會兒讀到這一段時,大家可要認真思考。
  生:“打盹”是什麼意思?
  生:(生笑)這有什麼難的!我知道,就是“打瞌睡”嘛!
  師:謝謝你幫他,不過,可別笑他,學問學問,不懂就問嘛!
  生:那麼,“打盹”和“睡覺”不是重複嗎?能不能只説“我和爸爸都在睡覺”或“我和爸爸都在打盹”呢?
  師:好問題!(師笑着看了看剛才回答問題的男生)你還能幫他解答這個問題嗎?
  生:(搔了搔頭,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那好,我們讀課文的時候再來解決,還有問的嗎?
  生:“啥時”是什麼意思?
  生:奶奶為什麼不看電視,只看我們?
  生:“直叫”是什麼意思?
  生:“快射門”後面為什麼用感歎號?
  生:我覺得“好球,好球,”後面也可以用感歎號,為什麼課文用的是“逗號”?
  生:我們家每個人心裏裝的祕密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不説你也知道?我就不知道呀。
  ……
  【教後反思】
  一直以來,課堂上的提問是教師才有的“特權”。教師問,學生答,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提問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願來設計的,在這種接受性的學習方式中,學生失去了提問的權利,也失去了質疑深層次的思考的機會,最終失去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以教促學”的習慣,在初讀課文後,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問,以學定教。當學生提出第一個問題時,我非常高興。高興的是學生提的“奇妙”一詞剛好是課文的文眼,與我心中確定的教學思路是一致的。接着,我因勢利導,讓學生根據“奇妙”一詞繼續提問題,應該説學生提的三個問題是十分精闢的,我是既意外又得意,這説明一段時間來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頗有效果的。因而,我急着讓學生按這條思路走下去,馬上就問:“你們能通過自己讀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嗎?”準備引入下一階段的學習,沒想到,學生説:“老師,我還有問題要問。”我一時有點猶豫,讓他們繼續問下去嗎?會不會打亂課堂教學的條理性?會不會影響教學的節奏?還好,我意識到如果一意孤行阻止他們的提問,會扼殺了他們提問的積極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於是,我讓他們繼續提問,果然,學生又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課後想想,我心中固有的教學模式還是在不斷地發揮作用,我差點又屈服於習慣的力量。我想,老師有容納學生提問的雅量,學生才有想提問題的慾望吧。
  後來提的問題中,有些問題提得較為淺顯,比如“咿咿呀呀”“直叫”“啥時”等,可以馬上就請同學及時幫忙解決;有的問題比較有針對性,就留待講讀課文時再隨機解決。從所提問題中可以看出,每個學生在一節課裏,所表現出來的最近發展區是有區別的、有層次的,這也是正常的。我及時阻止了同學對某些學困生所提問題的嘲笑,並藉助語言、手勢、眼神,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保護他們提問、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讓他們敢於提出問題,樂於提出問題。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