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課文《最後一課》教案

初中課文《最後一課》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1W 次

  《最後一課》教案

初中課文《最後一課》教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環境、氣氛、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表情和心理活動等描寫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2.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教育學生自覺地抓緊時機學好功課。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本課體現了什麼主題?

分析:通過最後一課的生動描述,反映了法國人民在遭到普魯士侵略以後所表現的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大意)

這篇小説告訴我們,熱愛祖國就應該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真學好祖國語言,正是熱愛祖國的一種具體表現。今天我們有不少既熱愛祖國又認真學好語文的好同學,但不是也有個彆嘴裏喊着愛國,心裏也想愛國,卻並沒有認真學好語文的同學嗎?學了這篇小説,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一定要以愛國主義思想為動力,積極自覺地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同時,還要分秒必爭地認真學好一切科學知識。

2.本課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1)用第一人稱的寫法。這樣有利於對小弗郎士心理活動進行描述,寫出思想感情上的極大變化,突出主題,使文章顯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稱,對所寫人物必須有深刻的瞭解。

(2)通過對韓麥爾先生的服裝、語言、動作、表情的細緻描述,形象地表現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寫出了他對祖國無比深厚的愛和對祖國淪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①服裝:表現了對這一課的珍視和特別嚴肅的態度。

②語言:表現了對祖國、對祖國語言、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祖國兒童的深厚的愛(“柔和”、“温和”)和無限的希望。

③動作、表情:表現了內心的十分激動以及沉痛、依戀、悲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段)。

(3)通過環境描寫:襯托了人物的思想轉變,暗示了時代背景。

路上的景物描寫:①顯示了小弗郎士當時無憂無慮的心情,儘管普魯士兵已經佔領了阿爾薩斯,布告牌前經常出現壞消息,他還是與我無關,無動於衷,顯得無知、貪玩,這就與後來的懊悔、悲痛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他思想上的轉變;②點明瞭故事發生在普魯士佔領區,小弗郎士的思想轉變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裏發生的。

教室裏不平常的嚴肅氣氛,寫字課上專心學習的認真情景,也同樣渲染了沉痛而嚴肅的氣氛,襯托了人物的愛國思想。

3.本文段落層次如何劃分?

分析:全文按情節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在上學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寫的是小弗朗士上了難忘的最後一節法語課。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寫韓麥爾先生悲壯地宣告“最後一課”的結束。

注:段落劃分不必拘泥於一種,言之有理即可。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教師簡介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

這篇小説寫於1873年,普法戰爭於1870年爆發,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魯士政府為了讓當地人民永遠忘記祖國,好永遠統治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這兩個州的學校,只准教德語,不準再教法語。《最後一課》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背景。

從普魯士軍隊佔領法蘭西國土的那一刻起,法蘭西人民就奮起反抗。法國作家都德也參加了這場戰爭,並以淪陷後的阿爾薩斯的學校被迫停教法語改教德語為題材,通過對最後一堂法語課的描述,表現了法國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國着名小説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長篇自傳體小説《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以後,都德應徵入徵,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圍》(收在現行的高中課本中)、《最後一課》等。《最後一課》是他的短篇小説代表作。

  (二)請同學提出本課中的生字、生詞。注字音,釋詞義。

鋸jù踱duó挾jiā皺zhòu督dū

叟sǒu攤tān曠kuàng懊ào隸lì

鑰yào匙shi哽gěng賺zhuàn

應該掌握的詞:

宛轉:這裏指鳥聲抑揚動聽。

踱來踱去:慢步行走。

詫異:覺得十分奇怪。

哽住:聲氣阻塞。

 (三)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清本文脈絡,把握本文結構。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本文可分幾部分?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見“難點、重點分析”第4題的“分析”)

 (五)指名讀(1~6段),要求學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見所聞和活動。提問:“我”為什麼想“別上學了”?有幾個原因?

學生答後教師歸納提出:“況且”是連詞,用來進一步説明情況。這裏表示一共有兩個原因,小弗朗士這天遲到了,怕老師罵,特別是怕檢查功課,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學,再説野外的景色又是那麼地吸引人。“連……也”句式強調最起碼的條件也達不到,“一個字”是起碼的條件。

提問: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氣那麼暖和,那麼晴朗,畫眉宛轉地唱歌;普魯士兵正在操練,有趣多了。教師歸納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氣人人喜歡,畫眉是鳥類中唱得最好聽的,兩個“那麼”一個“宛轉”強調了環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練,更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這樣的環境當然比關在教室裏學那種難學的分詞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還是“能管住自己”,還是到學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遲到了要捱罵,明知老師要檢查功課,還是“急忙向學校跑去”,從這些看來,小弗朗士對學習、對紀律還是比較重視的。

提問:還有哪些地方寫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學生答後歸納:1.看見許多人在看佈告,他只是邊跑邊猜測,沒有停步。“--”表示思想的跳躍,經過一番鬥爭還是“不停步”。2.聽到華希特跟他開玩笑,還是繼續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

小結:

1.這一段寫了上學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告訴我們小弗朗士有貪玩的一面,他沒有學好功課,但還能重視紀律,管住自己,急忙趕到學校。

2.文章寫到普魯士士兵操練和兩年來一直有壞消息,這就巧妙地向我們暗示了時代背景。

3.許多人圍觀新的佈告,但究竟出了什麼事卻並未直接寫出,這不僅使行文一氣貫串,避免了東拉西扯,又使讀者產生了懸念,吸引讀者急於讀下去。

齊讀1~6段,並作指導:

1.“那麼……那麼……”“宛轉”、“操練”、“多”、“管住”、“跑”要讀重音,這兩節要讀出讚賞、興奮、感興趣的語氣。

2.第四段中的破折號表示追憶中斷,語氣轉換,讀時要略作停頓,並讀出破折號前後不同的語氣。

3.在心裏思量的話要輕聲讀,喊的話該在句子末尾略為拖長。

 (六)引導學生分析第二部分。

1.請同學讀第7至1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跑到學校後,小弗朗士發現有哪些情況不同往常?

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其一,過去開始上課的時候,總是“一陣喧鬧”的教室,現在“一切偏安安靜靜的”,“總”,強調的是一貫性,習以為常了,“偏”顯出安靜得異乎尋常。其二,平時嚴厲的老師,今天卻“很温和”。其三,老師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禮服。其四,後排還坐着好些鎮上的人,特別是郝叟老頭還翻開了一本初級讀本。這就是小弗朗士跑到學校後,發現的種種不平常的現象,渲染出一種嚴肅、悲憤的氣氛。通過小弗朗士對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後一課”的嚴肅、莊嚴、悲憤的氛圍。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層。

2.請同學讀第11至16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

提問:韓麥爾先生的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韓麥爾什麼樣的心情?

交流,回答。教師小結:第一個“最後”的含義是,韓麥爾先生的教學生涯,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要被迫結束;表達了無比沉痛和憤慨的心情。第二個“最後”的含義是,像小弗朗士這些法蘭西的兒童,由於普魯士軍隊的入侵,將不能再學習自己祖國的語言,今天的最後一節法語課,將是多麼重要,多麼寶貴!深沉含蓄地表達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對祖國語言的無比珍視,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無限依戀的感情。這種愛與恨交織着的複雜、深沉、濃烈的感情,通過兩個“最後”,準確地表達出來了。

提問:小弗朗士聽到了這樣的話,思想上有哪些變化?

請同學們齊讀第12自然段,要把“萬分難過”、激憤的心情讀出來。

請同學們默讀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教師小結:當韓麥爾先生宣佈:“今天是你們最後一節法語課”時,小弗朗士聽了如晴天霹靂,震動極大。這“最後一課”本身就是抗議侵略者奴役法國人民的愛國舉動。在這嚴肅、莊重、悲憤的氣氛中,小弗朗士埋藏在心底的愛國情、亡國恨一齊迸發出來。“我的最後一堂法語課”之所以獨立成段,是為了突出韓麥爾先生的話在小弗朗士感情上引起的強烈共鳴與巨大反響。老師的話,使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惋惜→後悔→熱愛→依戀。他首先感到萬分難過,無恨惋惜“再也不能學法語了”;為過去“曠了課去找鳥窩,到薩爾河去溜冰”而悔恨;對祖國語言、祖國曆史的強烈的愛,“語法啦、歷史啦……捨不得跟它們分手了”;對老師--韓麥爾先生的深深依戀,“我忘了他給我的懲罰”,……這都是因愛國主義激情而起的變化。

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15、16兩自然段。

提問:為什麼説:韓麥爾先生是個可憐的人?

交流,回答。教師小結:韓麥爾先生身為法蘭西人,但卻不能教法語,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於普魯士的入侵,被無辜地趕下講台,不能再教祖國的語言。這實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韓麥爾先生身着莊重的禮服來告別講台,既表現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也強烈地刺激並調動了小弗朗士的愛國主義激情。小弗朗士對韓麥爾表示了深切的敬、愛,豈只是對老師的敬愛,裏面更包含了因共同遭遇而產生的互相同情等複雜的感情,是以愛國主義感情為基礎的。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層。

(3)引導學生分析第三層。

①請同學們默讀第17自然段。

教師講解:當輪到小弗朗士背書時,他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來聲音宏亮、口齒清楚地背下來,可當時,開頭幾個字他就“弄糊塗了”,他“心裏很難受,頭也不敢抬起來”。這時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師的“訓斥”,而是有了一種負疚感,一種羞恥感。

②指名讀第18、19自然段。

討論:

a.為什麼説總要把學習拖到明天,是阿爾薩斯人最大的不幸?

討論後歸納:明天永遠沒有完,一直拖,拖的結果是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都還不會説,不會寫,卻已經永遠失去了學習祖國語言的權利。這句話表現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b.單引號裏的省略號表示什麼意思?

討論後歸納:韓麥爾先生想到普魯士侵略者還可能説出更多的侮辱法國人的話,心情十分沉重,很不願意再想下去,所以省略了。

c.第19段中的省略號又是表示什麼意思呢?

討論後歸納:韓麥爾先生責備自己過去沒有盡到責任,説到這兒,感到十分內疚、痛心,一時説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號,這表現了他對教育事業十分負責。

③串講第20自然段:“從這一件事談到那一件事”,這是一種又需要提又順便帶過的寫法。説“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這是韓麥爾先生對祖國語言的高度評價和讚頌,這是他熱愛祖國語言,強烈的愛國心情的表現,不一定意味着法國語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提問:“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國當了奴隸,如果牢記祖國語言就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就會隨時激發愛國心和對敵人鬥爭的意志,永遠不會忘記為恢復國土爭取自由、解放而鬥爭,所以説這好像拿着一把打開監獄的鑰匙(這是一個隱喻)。

討論:為什麼小弗朗士今天聽講會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討論後歸納:小弗朗士受到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知道了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自覺要求學好語文,聽得特別細心,所以會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東西”“一下子塞進”學生的腦子裏去,小弗朗士又何嘗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該學的祖國語言都學好呢!

小結:這一層裏韓麥爾先生責備了人們以及自己以前忽視孩子學習的過錯,並説明學好祖國語言的意義。

④串講第21自然段:韓麥爾先生的教育,激發了大家的愛國熱情,大家決心要認真學好和牢記“法蘭西”和“阿爾薩斯”,他們把這看成是祖國的象徵,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國旗,習字的時候也特別專心了。

提問:作者是通過哪些方面描寫專心寫字的?

教師歸納:抓住聲音、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來寫:

a.只聽見鋼筆在紙上沙沙地響;b.大家平常最感興趣的“金甲蟲飛進來”也“誰都不注意”;c.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現在“連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問:這裏還寫了聽到鴿子叫聲後的聯想“他們該不會強迫這些鴿子也用德國話唱歌吧!”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它表達了什麼感情?

教師歸納:表達了小弗朗士對敵人無所不至的暴行的極端憤慨和諷刺。

提問:第22自然段又寫出了什麼?(學生默讀課文)

討論後歸納:通過先生的神態和小弗朗士的設身處地想象,寫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學生活永遠別離時難捨難分的心情。

提問:初級班學拼音,連郝叟老頭兒也在跟着一起讀,要認真上好最後一堂祖國語言課,感情是那麼的激動,連聲音都發抖了。(注意:“那麼”表示加重語氣。)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難過。他笑了沒有?為什麼不笑?

歸納:從“想”字上可以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沒有笑,因為感到“難過”。小弗郎士在這一課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他從一個不懂事的貪玩的孩子轉變為一個懂事的好孩子了。

⑤小結:21~23自然段寫了人們在最後一課上專心學習的情況,從11~23節是《最後一課》的中心部分,着重寫了韓麥爾先生以自己對祖國無限熱愛的心情上好最後一課,以及小弗郎士激發了愛國主義熱情,思想上起了極大轉變,專心上好最後一課的情景。

  (七)請一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師提示:鐘聲和號聲,是時間的標誌,宣告了最後一課的結束。

提問:“忽然”一詞在課文中是什麼意思?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説明大家感覺這一節課過得非常快,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放學的時間了。

提問:聽到了鐘聲、號聲為什麼韓麥爾先生臉色慘白?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鐘聲提示着最後一課的結束,號聲,暗示着德語要替代法語,這都宣告了阿爾薩斯人民將和自己的民族語言,自己的祖國告別,這兩點對韓麥爾是沉重的打擊。“臉色慘白”是他內心痛苦已極的表現。

提問:“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一句具有什麼表現力量?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通過上最後一課,小弗朗士對先生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看到了先生熱愛祖國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對法蘭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對自己的深刻自責,以及法蘭西語言永存、自由屬於法蘭西人民的堅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覺得“他從來沒有這麼高大”過。

提問:“我--我--”這兩個破折號該如何理解?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從語言形式上看,這兩個破折號表示聲音哽住了,説不下去了。從文章的內容上看,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韓麥爾先生離別講台的那一刻殘酷地到來了,心情悲憤,百感交加,語言難以表達沉痛的心清,兩個破折號則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這一切。

提問:怎樣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和寫出的“法蘭西萬歲”?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這像一個特寫鏡頭。先生與學生的分別是如此悲壯,這時他一定有不少的話要説,卻又激動得説不出來,他的感情無法自抑,因此把種種感情集於筆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們看到了感情的流向,這些感情熔鑄成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法蘭西萬歲”,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堅信法蘭西必勝,激勵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再有也是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

教師範讀第29自然段。

教師小結:面對“散學了”--以後他就不能上課了這種嚴酷的現實,韓麥爾先生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這個悲愴的“鏡頭”深深地嵌在我們的頭腦中。作品也就在這悲愴氣氛中結束。

 (八)歸納中心意思。

提示思考:這篇小説寫了小弗朗士的變化,寫了韓麥爾先生上了悲壯的一課,還寫了鎮上的人到教室裏來聽課的情形,寫這些都是為了表現什麼呢?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小説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中的見聞與感受,表現了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九)歸納寫作特點。

提問:這篇小説是以誰的口吻,來敍述這個悲壯感人的故事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這篇小説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來寫的,這叫作第一人稱的寫法。這種寫法便於寫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動,有利於寫出他的變化。例如:文中對上學路上的心理描寫和背書時的心理描寫,都很真切感人,讓讀者看到了一個頑皮少年的變化、成長。

提問:在上學路上,小弗朗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在小説中起什麼作用?

討論、交流。教師小結:這叫作場景描寫。這種場景描寫實質上就是當時社會環境的描寫,它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背景,“最後一課”就是在那個時代、社會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的,揭示了悲劇性的最後一課產生的根源。場景描寫,語言乾淨、簡潔,寥寥幾筆勾勒了故事發生的典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