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壺口與龍門》優質教案

《壺口與龍門》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91W 次

 預習積累:

1.蒐集積累有關説明文的文體知識。

2.朗讀課文,感悟説明文與散文文體的不同。

相關課程標準:

1.閲讀科技作品,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2.在閲讀中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教學目標:

1.學習利用多種説明方法準確、科學地説明一件事物。

2.學習利用文學形式生動形象地説明事物的寫法。

 評價任務:

1.説明“壺口”與“龍門”抓住主要自然特徵。

2.比較閲讀:感受《壺口與龍門》《筏子》文體的不同。

 教學過程:

 一、觀賞導入:

1.壺口飛瀑圖 2.紅霞瑞馬圖 3.壺口冬景圖 4.龍門三激浪圖 5.龍門鐵索板橋、單孔鐵路橋、懸索公路吊橋圖

通過觀賞以上圖片,一是提高學習興趣,二是啟發學生如何準確、科學的説明黃河壺口與龍門。

介紹作者葉其揚,展示並解讀學習目標。

 二、朗讀感悟: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遍,感受説明文文體的不同特點。

學習説明文文體知識:

説明文:説明文是以説明作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介紹事物的性質、特點(特徵)或闡述事理的一種文體。

説明文三要素:內容的科學性、説明的條理性、語言的準確性。

説明文的結構:總説―分説、分説―總説、總分―分説―總説。

説明文的分類:實物説明文、事理説明文。

説明方法: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引用説明、列圖表、摹狀貌(描寫説明)。

説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説明文語言特點:平實説明、生動説明。

  三、小組合作:

本文屬於事物説明文,採用“總説—分説”的結構特點,抓住壺口與龍門的

自然特徵,主要利用空間順序,通過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等多種説明方法,生動説明了黃河壺口與龍門的自然特性,感受作者熱愛山川勝蹟的思想感情,培養審美價值觀。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把學習任務依次分配到六個學習小組,達成學習目標。

第一段:介紹黃河壺口與龍門的位置與特徵,抓住了氣勢磅礴而令人嚮往的特點。説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

第二段:介紹壺口名字的由來。説明方法:列數字、打比方、作解釋。

問題設計:

“峽谷底寬約二百五十米到三百米,岸高約一百五十米”一句中兩個“約”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參考答案:不能去掉。使用“約”字更能體現説明的準確性。

“形成一道十五米至二十米的大瀑布,就像一把巨大的水壺往外倒水一樣,壺口就由此而得名。”這句話使用打比方説明方法的好處是什麼?

參考答案:在文學描寫中使用的比喻的修辭手法,在説明文中叫打比方的説明方法,其好處是把被説明事物説明得更加生動、形象。

第三段:介紹壺口瀑布“紅霞瑞馬”。説明方法:引用説明。

問題設計:引用民間神話傳説介紹壺口瀑布“紅霞瑞馬”的好處是什麼?

參考答案:增加被説明事物的神祕色彩,更生動形象,引起讀者興趣。

第四段:介紹龍門位置及龍門三激浪的形成。説明方法:打比方,摹狀貌。

第五段:介紹龍門渡口的歷史地位。説明方法:舉例子。

問題設計:

文中引用李自成過黃河的例子是為了説明什麼?

參考答案:是為了説明龍門在歷史上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文中寫龍門天險和船工的機警勇敢,與《筏子》一文中寫艄公的勇敢智慧鎮靜機智相比較,作用一樣嗎?

參考答案:作用不一樣。本文是説明文,描寫船工的操作技術是為了説明龍門地勢險要,水流湍急;《筏子》是一篇文學散文,主要是表現艄公的精神品質,從而成為“黃河的主人”。

第六段:介紹龍門的發展現狀。説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

問題設計:為什麼把“三座橋”與“壺口彩虹”相比較,而且説其“更加美麗,更為壯觀”?

參考答案:是為了説明我們新中國人民具有巧奪天工的智慧,也包含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從而培養我們的審美價值觀。

 四、比較探究:

本文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篇,和前面的文章相比,有什麼不同?

參考答案:前面的文章《長江》《筏子》《當我死時》《黃河頌》《長江之歌》《一條大河》《江之歌》都帶有文學性,都是以作者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感情為生命。《壺口與龍門》不屬於文學性文章,它儘可能排除作者個人的、與眾不同的情感,是説明性的,要求客觀;文章使用了很多統計數字,從文學性的描述來看是很枯燥的,和文學性要求的感情色彩不相容,而在科學性的説明性文章裏,數據必須是科學的、精密的,是馬虎不得的。

  五、拓展訓練:

假若你是黃河壺口景區的一名導遊,怎樣向遊客解説黃河風景名勝。

“我來當導遊”——推薦2-3名同學向全班遊客介紹壺口與龍門風景名勝。

  六、達標檢測:

完成《語文助學》“學習測評”第1-7題。

  板書設計:

《壺口與龍門》優質教案

  教學反思:

進入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説明文,對於説明文的文體知識還是比較生疏的。特別是對於文學作品中的比喻修辭格,在説明文中變成了説明方法——打比方,名稱不一樣了,學生容易混淆。因而比較閲讀在本課學習中還應當是一個重難點。

“我來當導遊”這一拓展訓練環節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解説詞中的客觀説明和描述多一些,引用傳説更增加興味和神祕色彩,即使有文學性的描寫內容也是為了更好的把被説明事物説得更加生動形象一些。